司马昭攻灭蜀汉之战很有意思,率领十几万主力大军的是首次领军的钟会,而久镇边关的老将邓艾却是指挥着3万偏师牵制蜀汉大将姜维的军队。攻灭蜀汉,精于用人的司马昭为何不以老将邓艾为主帅?
1、邓艾反对讨伐蜀汉
正始四年(243年)邓艾在司马懿的推荐下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开始了在边关统兵作战20年的历程。就军事经验而言,讨伐蜀汉邓艾毫无疑问是最合适的主帅人选。嘉平元年(249年)邓艾还在担任安西将军的司马昭麾下参加抗击姜维北伐的战争,司马昭对邓艾也属于知根知底。甘露元年(256年)邓艾甚至打败姜维北伐大军,导致姜维“自贬三级”,这也说明邓艾用兵能力不在姜维之下,如果邓艾率领的军队是姜维的数倍,则击败姜维毫无悬念。
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与文武百官商量讨灭蜀汉,群臣都表示反对,毕竟当年无论是曹操还是司马懿都不敢讨伐蜀地,司马昭要突破这两位“大牛”还是很有压力。这时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上书建议讨伐蜀汉,而且钟会还制定了伐蜀的行军路线和用兵计划,这就让司马昭认为在众人对伐蜀心怀恐惧而钟会信心满满的情况下,以钟会为主帅则蜀汉必然灭亡。司马昭决心讨伐蜀汉,邓艾竟然对此上书反对,迫使司马昭派主簿师篡担任邓艾的司马说服邓艾,邓艾这才服从司马昭的命令参加讨伐蜀汉的战争。钟会主张伐蜀,邓艾与其他群臣都反对伐蜀,司马昭当然只能选择钟会“挂帅”指挥主力大军西征。
2、邓艾不是司马昭的心腹
邓艾是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的“嫡系”,但与司马昭的关系远不如钟会密切。一方面邓艾镇守边关20年,与司马昭的接触并不多,最多属于司马昭的“阵营”,还不能说是司马昭的“心腹”。邓艾从正始四年(243年)担任南安太守到嘉平五年(253年)担任兖州刺史,再到正元二年(255年)担任安西将军,甘露元年(256年)则升为镇西将军,甘露三年(258年)升任征西将军,其地位堪比曹操时期的夏侯渊。司马昭委任邓艾为主帅,一旦邓艾立下赫赫战功如何安置都是问题。“四征将军”之上只有“四方将军”可以安排,邓艾威望太高兵权太大一旦尾大不掉也是问题。
钟会则长期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幕府,属于张良式的智囊人物。钟会跟随司马师、司马昭参加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例如平定毌丘俭叛乱与诸葛诞叛乱,但更多是扮演“参谋”角色而不是“主帅”角色。正元二年(255年)钟会担任黄门侍郎,甘露二年(257年)钟会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而推辞“九卿”之一的太仆高官,景元二年(261年)钟会担任司隶校尉却留在司马昭身边继续出谋划策,这也说明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智囊。虽然钟会缺乏领军经验,但钟会协助司马师、司马昭指挥过多次重大军事行动,“参谋长”改任“司令官”也不是不可以。十几万大军当然要交给心腹来指挥,主力部队在钟会手里比在邓艾手里更安全。
3、邓艾军事威望太高
邓艾长期在外领兵作战,军事经验与军事威望远不是首次领军的钟会可比。司马昭派遣钟会为主帅领兵出征,还需要亲自送行为其“压阵”。钟会指挥十几万大军,靠的不是自己的威望而是司马昭的“背书”的威望。这也就意味着即使钟会有不臣之心,他也没有能力有效掌握十几万大军威胁司马昭。后来钟会谋反只能调动自己数千亲兵卫队,麾下将校只是在攻灭蜀汉时听从钟会命令,而钟会谋反时没有人愿意听从命令。
邓艾不仅军事经验比钟会丰富,而且担任征西将军地位也比钟会的镇西将军要高半级,军队里基本都是邓艾的心腹爱将。虽然司马昭“掺沙子”派出师篡、田续等人在邓艾身边,那是在邓艾无心谋反的情况下能够制约邓艾。如果邓艾有意谋反,师篡、田续等人如何能够免于被杀?既然邓艾的军事威望甚至军事能力都在钟会之上,那么要平衡邓艾与钟会的势力,就只能压抑邓艾让他指挥偏师,支持钟会让钟会指挥主力部队。如果邓艾指挥十几万大军,钟会这样的“青年团员”如何是邓艾这样“老党员”的对手?整个讨伐蜀汉的战争,就变成邓艾“独角戏”了,钟会最多能够“打酱油”。
司马昭选择钟会为主帅指挥十几万主力进攻汉中,邓艾指挥3万偏师牵制姜维,一开始还很顺利,钟会很快夺去了汉中,攻占阳平关。但姜维很快利用诸葛绪的破绽声东击西退守剑阁堵住钟会南下道路,钟会十几万大军从关中到剑阁后勤补给困难,差点就要因为粮草补给不畅撤军了。如果这样,则司马昭伐蜀就成了笑柄,甚至引发政治危机。关键时刻邓艾挺身而出,率军偷袭阴平小径,愣是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神助攻”下兵临成都迫使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明明是“配角”,竟然成了“主角”,这足以说明邓艾军事才华远在钟会之上。如果司马昭让邓艾指挥主力大军西征,谁能保证邓艾不会萌生反意?如果邓艾率领十几万大军割据成都自立为主,钟会哪有能力制衡?
司马昭选择钟会作为征西大军主帅,这才是政治家的高明之处。既然讨伐蜀汉不难,那么如何避免将军割据西川就成为关键。
标签: 邓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