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庞统没死,那诸葛亮的《隆中策》才能真正得以实施,蜀国至少少死20万将士。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再图蜀川,联合东吴伐魏,最后收复中原,进而统一天下的谋略。”
然而,攻取益州时,诸葛亮被任命坐镇荆州,因为大后方也需要人巩固,并为取益州提供后勤保障。
历史上是庞统随刘备征伐,献上了上中下三计,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因此刘备得以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功劳要分庞统一份。
实现《隆中对策》能否没有庞统?
徐庶曾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也。
然而历史并非这样,后来痛失荆州,刘备败走夷陵,诸葛亮北伐病死五丈原,可见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有力有不逮之时。
庞统死时年仅36岁,算得上英年早逝,那么如果庞统后来没死,对诸葛亮而言是好是坏,对蜀国而言又如何?
首先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庞统的品性与才能。
庞统与诸葛亮庞统(公元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庞德公同族的侄子,其貌不扬,少时才华不显,直到他二十岁,司马徽,号水镜先生,(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才发现其有大才,称赞为:“南州士之冠冕。”南州士族才子中,无人出其左右了。
自赤壁之战后,庞统先是到了东吴投靠孙权,此时的庞统也已经快三十了,但孙权认为其有轻视周瑜之象,而表示坚决不用(周瑜是孙权最爱的将领),从这可以看出庞统确实有点恃才自傲?
我们再来看多几个典故。
庞统在周瑜帐下任职功曹,所谓功曹,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品论将臣功过的,有点像现在喷子或者拍马屁的人。
可古代儒家人还是讲究个就事论事的,很快很多臣子发现他点评得有些“夸大其词”,其评论的要远远超过当事人的实际品行才华。
庞统说:“今天下大乱,正道衰弱,善人少恶人多,我兴起这样的风俗,是想助长正道,树立一些好榜样,改善世风……”
从这可以看出,庞统看待事情,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的,对社会风尚十分关心,有着不一样的切入点,也想得更为深远。
周瑜死后,东吴又不会用他,他转而投靠了刘备,初时,他以从事身份来应聘职位,刘备就给了他一个耒阳县令的位置。
可是他又摆谱了,在位期间,不理政务,于是被刘备直接撤掉。
这自然是庞统想引起刘备的注意之策,可倒也没猜到,会直接丢了工作。
不过他留有后手,东吴鲁肃后给了刘备一封推荐信,鲁肃称其为:“非百里才也……“不是百里之内随意能找到的一个人才啊。
诸葛亮也曾在刘备耳边提起这人,于是召见了庞统,发现其真的有大才,于是给了个治中从事的职位,庞统便一跃成为一流谋士了。
可以看出,庞统虽然有点傲娇,却是喜欢谋定而后动,双管齐下,考虑周全,懂得以退为进的人。
除此之外,庞统还光明磊落,不是谄谀之辈。
有一次刘备问道,”当年我去东吴,周瑜上书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可有此事。”
庞统时任周瑜功曹,其中自然就有庞统的谋略。
庞统只回答了四个字:“确有此事”。
在刘备没有发怒,认为当时各为其主,只是想起来后怕啊,原本以为连孙吴抗曹,是大势所趋,也没什么危险,没想到自己去东吴却是走了一趟鬼门关的。
刘备拜庞统和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既是军师谋士,又可领军打仗,只有诸葛亮和庞统这些全才才可委任的重职。
天赐良机刘璋被张鲁所败,又闻曹操要讨伐,内忧外患下,遂听从张松和法正两人的建议,迎刘备入蜀攻拒张鲁。
而法正等人暗中煽动刘备趁机夺取益州。
刘备也要实现隆中对中的第二步,进取巴蜀了。
可是大后方荆州刚刚抢到手,有曹操和东吴一起虎视眈眈,只能留下诸葛亮来巩固后方。
刘备其余的谋士,例如““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是中庸之辈,普通的治学人才而已。
因此兵分两处,一路进取巴蜀,一路留守荆州,权衡之下 ,刘备把庞统带在了身边。
初时,刘备心有顾虑,不能决断,言道: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庞统则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听闻言之有理,便同意取益州了,相比而言,当年的刘备可是放着荆州不取,诸葛亮数次劝解,都被刘备以仁义为先拒绝了。
显然庞统更是刘备肚子里的蛔虫,既能看透刘备夺取天下的野心,也能想法成全他的美德。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是为了成全刘备入蜀的正义之师,而主动中了蜀将埋伏而死的,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不过确实是他消去了刘备的顾虑。
于是就如何夺取巴蜀,庞统献有三计,大概意思就是:
上计:暗派精兵,日夜兼程,绕道直取成都。
中计:诈还荆州,引敌将来送,缉拿取兵,进而一路攻城。
下计:退回白帝,引荆州兵马,徐徐图之。
刘备最终选了中计,一路成功攻城拔寨,攻取涪城时,刘备大摆庆功宴,志得意满,有些轻飘飘,喝了个烂醉如泥。
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一旁的庞统却道:“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庞统再次作死,当着众人的面,顶撞上司,这次刘备发怒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你说话不当,滚吧!
然而,刘备很快就后悔了,说道:“刚才是谁的错?”庞统说:“是我和主公的错。”很快席间便恢复了欢愉的气氛,懂得相互给台阶下,庞统不是愚忠,愚义的人。
可从庞统说的话中,我们倒是可以知道,他与刘备谁是真仁,谁是假义,高低立判。
然而天妒英才,在一次攻城中庞统被乱箭射死了,你说一个军师,拿笔杆的去冲锋陷阵,这不是闹笑话吗?
史料记载,益州战局受挫,荆州已逐渐稳固,刘备有意要让诸葛亮过来主持大局。庞统则有意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这件事上是有些意气用事的。因此主动带军攻城,结果被乱箭射死。
刘备将其葬于落凤坡,每每想起庞统,还会流泪,他作为主公,没察觉属下有斗气的想法,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尽管庞统有些骄傲,有些自尊,但不失为一个忠义有才的谋士,那么他的死究竟对诸葛亮而言是好是坏呢?
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理由如下:
于诸葛亮而言诸葛亮如何评价庞统?
诸葛亮: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庞统如何自评?
庞统自评: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译:论辅佐君王策略和分析事物内外联系我是有些天赋的)
纵观三国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三点结论
一:诸葛亮并没有争权,求荣华富贵的心思,要不然早投奔曹操去了,何必躬耕南阳,又于刘备危难之际扶大厦于将倾?
二:就算庞统有些争权的心思,首先,他能否撼动诸葛亮的地位?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是在刘备最穷酸之时跟随刘备的,所谓“糟糠之妻不可弃”,刘备起码算仁义,历史上对诸葛亮一直恭敬,称为如鱼得水。
在此基础上,无论庞统的地位能走到哪里,除非他的才华真的远在诸葛亮之上,显然并非这样,卧龙还是要比凤雏高上一筹,因此庞统的存在对诸葛亮没有影响,顶多是分出一部分权力而言。
三:分出一部分权力,对诸葛亮反而是好事,诸葛亮怎么死的?是军中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而死的,如果有人分担一下他的职务,诸葛亮或许要长命一点,毕竟原本他一个耕地的,底子还挺好,却硬是劳心费神,心力交瘁而病入膏肓。
于蜀国而言隆中之策顺利实施到第二步,庞统也是重要的一环,有他,诸葛亮可坐镇后方,他去开疆扩土,如诸葛亮坐荆州,庞统取益州。或者换之。
隆中之策,唯一算漏的地方,估计就是刘备除了诸葛亮之外,还得再要一个智谋人才啊!
如果庞统没死,有一人与关羽共同坐镇荆州,荆州或不会失?
如果刘备夷陵之战,如果将庞统带在身边,也就不会犯一些简单的错误,导致兵败?
如果诸葛亮后面北伐,后方若是有一个能人坐镇,必然会顺利得多?
因此,诸葛亮和庞统于蜀国而言,更多不是鹬蚌相争,而是珠联璧合!
因此于刘备,蜀国而言,卧龙,凤雏缺一不可!
要说如果庞统活着,蜀国又进而谋得天下,对诸葛亮而言有什么损失的话,就是没有成全诸葛亮的忠烈之名吧。
毕竟后人多敬仰他的才华,可更敬仰他的品性!
至于蜀国得失凤雏,时也,命也!
标签: 庞统和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