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
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地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简称国大党)。
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老辣的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
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مسلم لیگ,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无力掌控比本国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许印度独立。
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这块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
1962年中印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
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但是印度社会与官方的冲突却远比一般的开发中国家来得小,因此面对印度国力的扩张,各国是乐见其成的,但是也反对印度在核武技术上有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