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英法两国各自形成国家之前,缠斗和战争就是生活在这两处土地上的居民的主旋律,不过这一时期英国的领土并不仅限于英伦三岛,换句话说英吉利海峡并不是区分两国的天然边界。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大不列颠并成功夺取英国王位,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英法两国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由于威廉一世身兼英国国王和诺曼底公爵两个身份,而诺曼底公爵又是宣誓效忠法国国王的贵族,这使得英国方面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法国王位,而法国方面则认为自己有权利干涉英国事务。
自此连绵不绝的对抗爆发在英法之间,前后延续116年的百年战争拉开帷幕。尽管英国人军力占优,战火也主要发生在欧洲陆地,但法国借此完成了民族统一,越来越多的人对“法兰西民族”产生认同。圣女贞德横空出世以后,战场形势发生逆转,法国逐渐进入全线反击的阶段。公元1558年,法军攻陷加莱,也就是英国在欧洲陆地的最后一个据点,百年战争结束。自此英法两国隔英吉利海峡对峙,并且各自发展出海洋与陆地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气质。
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以后,英法先后走上开拓海外殖民地的道路,并且为了争夺利益而各自纠集同盟组成了两大军事集团。英国联合葡萄牙、汉诺威和普鲁士,但陆地战争主要交给盟友去打,自己则主要负责海战;法国联合西班牙、萨克森、瑞典、奥地利和俄罗斯,在陆地上与普鲁士血拼的同时,法国海军还要在美洲和地中海应付庞大的皇家舰队。战争的结果显而易见,英国集团取得全胜,法国丧失了整个加拿大和大量亚非殖民地,“日不落帝国”进入全盛时期。
七年战争的胜利使得英国人优越感爆棚,但同时也导致法国人对英国更加敌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对华盛顿陆军的支持。法国以“志愿军”的名义派出了正规军队协同美国民兵作战,英国势力最终退出北美十三州。法国人同仇敌忾的心态很自然地过渡到拿破仑时代,在皇帝的带领下,法国陆军几乎踏遍了欧洲陆地的每一片角落,当然也导致了英法两国的隔阂更加深重。尽管英国最终通过与沙皇俄国结盟击败了拿破仑,但暂时的和平只是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实际上真正促成英法站在同一阵线的起因是德国的崛起,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军团在西线的狂飙突进。共同的威胁使得两国政府暂时放下了成见,但并不代表两个相互鄙视的民族在心理上走向谅解。况且从战后的结果来看,法国的损失远远超过英国,这也成为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两次拒绝英法合并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上看,1956年9月时任法国总理的摩勒曾两度向英国首相提出“英法合并”的草案,第一次旨在建立一个英法平等基础上的“盎格鲁·法兰西”国家,但英国显然不愿意降下身段与破败的法国合并;第二次则是法国主动降格,要求加入以英国女王为共主的“英联邦”,但事情最终没有下文。事实上相对于第一种提案来说,英国人对第二种方案还是颇为心动的,但问题在于法国方面在关键时刻打了退堂鼓。
与加入英联邦相比,法国在另一个组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欧共体。战败的德国已经不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对法国构成威胁,于是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共同体成为此后数十年中法国人着力的重点。纵向来看,英法之间有战争、有矛盾,也有抱团取暖的现实需求,或许它们之间真的有朝一日会走向合并,但肯定不是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