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犀牛历史 117 0

作者:忠武永恒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十三岁家乡被屠,避难他乡。这样的人生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但他却活成了那个乱世里永恒的光和中华文化上永恒的诸葛孔明。

诸葛一门三杰,分仕三国,颇被现人所疑,目为分散投资,其实一切的开端都在他亲历的那场惨祸。他的故乡琅琊阳都,正是曹操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徐州郡县之一。

徐州牧陶谦本无心在乱世里卷入漩涡,只愿保境安民,徐州本算是一块乱世的净土,却因为他手下一位见财起意的部将杀了曹操之父曹嵩而惨遭屠城。

百姓何辜!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一)《梁父吟》那年,他十三岁,双亲早丧,故土不保,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实在不忍去想当时的惨状,不忍去想他看到了什么。史书记下的他以后好《梁父吟》也许是答案——那是一曲丧歌。他是在祭奠他的父老吗?那些人里,一定有他熟悉的人。

经过了这样的变故的人,心态变得怎么样都不足为怪,但他没有,兄长入仕江东,他躬耕隆中,结交良友,读书观其大略,得了卧龙美称。这是他一生最安宁纯净的回忆吧。

可家乡曾经的惨祸,是他们兄弟永远的痛,他的哥哥多年后对孙权说起仍是字字揪心。他没说过,可他以后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样的惨景不再发生。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二)《隆中对》冥冥自有定数吧,日后三顾的刘先主,正是当年唯一驰援徐州的诸侯。

他拿出了《隆中对》,独一无二的君臣际会得以成就。“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出山伊始,便逢当阳大败,他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卧龙的担当全在这句话里。

求救也是谋联,他的草庐一对里,从来就没有让先主再寄人篱下为人客将,谋的是平等的联合。

他做到了,孙权甚重之,相留,他婉拒,对张昭说“孙将军能贤亮不能尽亮”。其实还是亲哥哥最了解他“已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徐州那一刻,君臣之缘已隐隐定下吧?明主难、仁主更难。君臣互不相疑难上加难,最难的时候,先主把反败为胜的希望相托之。不疑其有二心,他日后过继兄子为己子,彼此书信不绝,手足情深不因各为其主有丝亳隔膜,同时又一生退无私面。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得荆襄四郡,他就督了三郡,调配赋税,安定民心,以充军实,乱世抚民非一日之功,他广收荆襄人才,不仅荆襄安宁,更为季汉留下一批未来的中流砥柱。三年时光,荆襄成了草庐一对最初成形的一步。名相的光辉渐渐显露。

刘璋暗弱,益州比荆州难治。多豪强、多派系,又多了降臣。他主订《蜀科》,恩威并施,抑制豪强,公平用人,诸葛治蜀,如周之召公,郑之子产。有才之士尽得其器用,正如当年小吏所说:“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葛公殁后,不见其比。”经过他监修的都江堰至今仍庇护着天府之国。成都从此有了“锦官城”的别称。他日后的相府就在锦署旁,随时关注。成了北伐最大的助力。百姓的口碑最真实,没有这些实在的措施,决不会有那么多百姓在他离去后自发的祭奠。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三)《出师表》就是在北伐的路上,他屯田也会和魏民分开,军一民二,秋毫无犯,这在古伐战争史上堪称是一个奇迹。

他一生没有私敌,法正是以公义相取,被他贬了的廖立,在他离去后泪水涟涟,李严伤感愤激而亡。一向高傲的彭漾在信中把他比作周公(后主在他离去后追谥忠武侯的诏书里也是如此),不是溢美之辞,而是真情实意。对杨仪和魏延的态度不是偏袒是深惜二人,不忍偏废。至于二人最终的不得善终,实为他们俩自己的性格问题,不为其咎。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他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三年时光他治愈夷陵之战的创伤:“国以富饶,军资所出”,方才征南,“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北伐是“今当远离”,时过境迁,昭烈与他已是君臣永别,那个明主不在了。后主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千般挂念与深情又岂是一表可尽。他是丞相也是替他抄课本(先主遗诏)留镇成都,实际上如父的长辈。那不仅是老臣的表章,更是父亲的嘱咐。而那一年他出征的时候,尚未知晓自己有了《与兄长书》里的聪慧可爱的瞻儿,他的夫人应是身怀有孕送他出征的,夫妻离别情状又该如何?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四)《诫子书》他留给儿子的只有《诫子书》和与兄长书信里的提及。长年在外,早早离去,无缘多少父子天伦,他的父爱更多地给了从小看着长大的后主吧。

诸葛瞻只得到父亲的血脉和忠诚,最终父子双双战死绵竹。书写最后的炎汉气节,不是忠臣独少谋,苍天有意绝炎刘。诸葛父子留嘉胤,节义真堪继武侯!

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在历史中永恒。

诸葛亮:他和家族与国家,都成了那个乱世里的光亮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诸葛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