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犀牛历史 170 0

高山流水觅知音,以琴会友,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一般提到琴,最先让人想到的总是伯牙子期这一对知音。

战国的时候,琴师俞伯牙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有次他在路上弹琴,偶遇一位樵夫钟子期,没曾想区区一位樵夫,竟然能听出伯牙琴声中的各种情绪。当伯牙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钟子期便说“这琴声峨峨兮若泰山”,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钟子期又会说“这琴声洋洋兮若江河。”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摔琴谢知音图

伯牙惊讶于钟子期竟能听出自己在琴声中的心境,于是两人在这琴声的契机之下结成好友,互为知音。第二年伯牙携琴访友,却得知了钟子期的死讯,伯牙痛失知音,万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一曲弹罢,伯牙感慨知音难觅,于是摔琴绝弦,从此终生不弹。

《摔琴谢知音图》中正截取了伯牙摔琴的这个画面,图中一人正恭敬行礼,似在向伯牙告知什么,伯牙则抱琴正要往地上摔,满脸悲怆,似是得知了子期的死讯,悲痛交加,当场破琴绝弦。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摔琴谢知音图局部

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是一段世人都为之动容的友谊,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并追求这样的友谊。由于弹琴本身就是一件高雅的事情,能从琴声中辨知音,识好友,那就更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了。因而在携琴访友图这个主题中,也有着古人对友谊的向往之情。

“携琴访友图”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后来常被用来当做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用画面来表现也更加的直观明朗。

当然,这个主题也不仅仅是要来表达友谊的,更多的则是表现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情怀,即远离俗世尘嚣,回归自然的怀抱,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所以在“携琴访友图”这个主题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幅高山流水的自然画卷,画家们毫不例外地都借这个题材,描绘出山高水远、自然灵秀的大自然景色。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文徵明的《携琴访友立轴》就描绘了出一幅苍山高远、小桥流水的自然水墨景致。画中最下方正在过桥的就是要去访友的主人公,一童子携琴走在前方,在他们的前方,是一处简单却干净整洁的庭院,从周围修葺整齐的栅栏可见屋主人是个讲究、有文化涵养的人。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此画画面整洁精致,远处苍山缥缈,近处流水长松等景物错落有致,体现出环境的清幽。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历朝历代,即使是身处政场,那些有雅致追求的文人墨客们也总是在心中怀抱着对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将这种渴望与向往用某一主题表现出来,也是常用的手段,这就像是文字中的借景抒情一样,画出来自己欣赏欣赏也是一种自我满足。

明代杜堇的《携琴探梅图》,也是离不开的远山流水高树,画中一高士正施施然往前走,他的目光之处,是几枝从左侧伸展出来的梅花,梅枝凌厉强势伸展,牢牢吸引着高士的眼光。可以想象,这梅枝的画面之后,定有着更多的梅花盛开,看来高士的这条访友之路,景色可不一般啊。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清代上睿的《携琴访友图》画面着了色,表现出来的景致就更为生动清秀了。上睿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著名画僧,博学多才,能诗擅画,精于山水花卉。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这画构图清晰明了,中间一条长河自远处而来,横贯两岸,两岸各有水榭幽轩斜对。一老者带着携琴随童,正悠哉悠哉地过桥,要去拜访好友。画中境界开阔,笔触精细,景色苍远秀逸,色彩明丽清凉,体现出了自然山水的气韵美。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画中琴:中国名画里的文人雅致,携琴访友弹一曲高山流水

不管是出于对友谊的向往描绘,还是反映了回归大自然,追求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携琴访友图”的内涵都是充实而文雅的,适合在闲暇时欣赏一番。

标签: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