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犀牛历史 169 0

春节,被国人称为百节之首。

这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是了解我们文化和历史的最好机会。

习俗,之所以被称之为习俗,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代又一代人的相传继承下来。但作为现代新人的我们,总是想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奇故事。

春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成为习俗的呢?今天,带大家看一看特了解春节我们常见的10大习俗。

一. 剪纸

小时候,记得家里的窗花都是奶奶亲手剪的。虽然奶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对于剪出来的窗花,却能讲出很多故事和门道,例如剪上一些荷花和梅花,就是“荷荷梅梅”,寓意为和和美美;若是荷花和百合,就是百年好合;若是一对莲子,代表喜结连理等等。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似乎剪纸中蕴含了一种精神和向往,通过剪纸来表达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习惯性会见面多说些吉祥话语,而剪纸的文化底蕴,就是吉祥文化。在门上、窗户上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画作,新的一年里似乎就能更加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来,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俗话说有“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从而产生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进而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二. 年画

年画,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在春节期间贴年画,增添过节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祝福。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起初是贴些门神,起到镇邪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有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方,都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当地特色的年画派系。今天,Touchbox就特别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年画。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 杨柳青年画

每当我们提到年画时,必然要提到的就是“南桃北柳”,也就是北方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苏州的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多用胖墩墩的孩儿做主角,给人一种活泼、喜气洋洋之感。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在吸收宋、元绘画的基础上,结合明代的雕刻艺术,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印制而成。据说最鼎盛的事情,能一年卖到几百万份呢。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杨柳青年画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末时出现最早的画谱,到清代康乾盛世期间的繁荣发展,杨柳青年画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清代时,京津地区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社会中心,杨柳青年画融合了皇家文化、官绅文化,以及集合了金、元、明、清四朝的民间习俗文化。小小的年画中,却蕴含着大大的内容。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天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具有外交和贸易的双重功能。杨柳青作为天津的重要小镇,消费者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不仅有皇家贵族、平民百姓,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吸收国外文化之后,杨柳青年画更接近工笔重彩国画,从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艺术风格。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杨柳青年画给人的感觉是色彩明艳而丰富,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惹人喜爱。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2. 桃花坞年画

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是其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其年画的内容和元素特别丰富,既有民俗生活、戏文故事,又有花鸟蔬果、驱鬼辟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桃花坞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江南水乡之地,故而年画中多有小桥流水等风景内容。又因为苏州是人文重地,其年画风格有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极其雅致。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桃花坞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戏文故事等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看着就给人一种喜庆欢快之感。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桃花坞年画也吸收了西洋画法中的透视和解剖知识,在现实人物的基础上,适当的有所改变,画的服装以至背景道具,都是当时现实的很好反映,是我们了解当时民间人文的极佳参考材料。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桃花坞年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美女画、装饰图案画、门画、农事画、儿童、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3. 滩头年画

滩头,一个湘西南资水河畔的古老小镇,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朴淳厚的民风,孕育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珍品——滩头年画。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滩头年画工序复杂,从纸张的选择、制造、到刻板、印刷、手绘等,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滩头年画的色彩艳丽、风格古拙而夸张,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年画视为珍品加以收藏。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滩头年画主要有神像、寓意吉祥的祝福内容、戏文故事三大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等,每一幅年画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福建的漳州木版年画历史非常悠久,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背景色多为纯正的红色,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从而使得其木版年画有阴版和阳版之说。

漳州木版年画的品种很多,从形式上看,有不同类别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等。而仅仅是门神,也有文神和武神以及幼神之说。只要画面上的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则又称其为“文神”;反之即“武神”。如《秦琼敬德》《骑马天仙送子》《连招财子》等。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并济,和其他地区年画区别明显的是,其背景多用红色,线条多用黑色,用色追求简明对比。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三. 皮影戏

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配以各种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常常能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几个皮影艺人,就能完成一出出的大戏,不管是人魔鬼怪,还是车马,都可以用皮影来展现。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皮影戏演出名目繁多,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 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四. 打火花

每逢春节时,就会有不少游客奔赴一个叫“永清”的小镇,为的就是看一眼美轮美奂的打火花,也叫“抡铁花”。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抡铁花是大型的民间传统焰火表演,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大红灯笼,全村人扶老携幼,看焰火、猜灯谜,翘首等待“铁树银花”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套民间习俗在永清杨家营村流传了一百五十余年。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抡铁花表演是通过打铁时烧红的铁块在锤击下溅出的火花而发明出来的,由5个人转动铁架子,在转动的过程中,熔化的铁水变成铁花四处飞溅,溅到树上更是美丽壮观,因此得名“铁树银花”。它包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团圆吉庆、和顺幸福的深刻含义。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五. 舞狮舞龙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据说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所以随着佛教穿入中国,而有了舞狮的习俗,也有的说是因为龙和狮子是力量的象征,龙有着雨神之称,狮子有着山林之王的说法,所以舞狮舞龙,既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为了祈求平安。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舞龙舞狮的材料,多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也多以单数为吉利,有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等等。而狮子也有南狮和北狮之分。福建林坊、广东阳江、河北徐水、武汉黄陂、湖南长沙、广西田阳、广东遂溪、浙江新昌等地,都是著名的舞狮之乡,有着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每年还有各式各样的舞狮比赛哦,超级热闹而有趣。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六. 赏花灯

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既有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自古代始,花灯即为节庆之物,火树银花、灯影重重、热闹赏灯的场面,不仅热闹,而且喜庆。

每逢元宵之时,全中国人民都会有赏花灯的习惯。花灯的造型之多、内容之丰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猛兽经常肆虐人间,造成了很多伤害。有一天,一只神鸟落入人间,人们误把它当做猛兽也射死了,事实上这神鸟乃玉帝心爱之宠物,玉帝非常生气,下令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知晓后,于心不忍,于是,偷偷跑到人间告诉人们,让他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这三天晚上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用以瞒天过海。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人们纷纷按照天女的办法行事,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人间便万灯齐亮,灯海如天帝从上面往下一看,人间是一片红光,响声震天,并且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于是便以为人间正在被大火燃烧,心中大快。而人类也借此逃过一劫,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财产。

后来,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燃放爆竹来庆祝这个节日。

虽然只是传奇故事,现代人大多也就是听过笑过,但是也蕴含了人们对于生命财产保护的期盼。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七. 踩高跷春节的活动项目非常多,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在各大集市或者庙会上,我们会看到演员们踩着高高的木板鞋,穿着传统的服饰,进行各种表演,有丑婆,唐僧,白蛇等艺术形象,非常的有趣,声情并茂,是以前人们春节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婴在出使他国时,有大臣嘲笑他身形矮小,晏婴就装了一双木退,瞬间让自己变得高大起来,弄得君臣都啼笑皆非,然后他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都挖苦了一遍,让他们变得非常狼狈,所以踩高跷的活动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八. 换桃符贴春联

新春贴桃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据说桃木有驱鬼压邪的作用,于是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有描述,而王安石的名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最为著名。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度朔山上有神荼、郁垒两兄弟,每到年岁之时,就会在一颗千年桃树下检阅百鬼,若有遇到害人的凶鬼,则将其喂给老虎,为民除害。但他们毕竟就两人,不能除尽天下恶鬼,故而人们便将其做成桃符,除夕那天悬挂在门上,用以压邪祛鬼。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后来因为桃符制作工序复杂,价格昂贵,有些家庭开始用红纸画上二神之像,也就是早期的门神。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开始在纸上写对齐工整的联语,就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的春联。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九. 捏面人

在去逛庙会的时候,最吸引孩子的莫过于各式各样的捏面人了。捏面人,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是一项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现在我们常见的捏面人多为戏剧中的角色,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张飞关羽等,或是《葫芦娃》中的葫芦七子等等。捏面艺人多当场根据人们的需求,现场捏制而成。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捏面人的人物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是民间艺人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每逢春节之时,人们最大的活动除了拜访亲友,就是逛庙会啦。庙会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庙会上,除了各种小商小贩卖的吃的玩的,还可以看到上文中所说的舞狮舞龙、踩高跷等民俗表演。

我们逛庙会不仅是春节的一项特色放松活动,也有着很多的文化内涵。在庙会里,人们祭拜神灵,祈求来年顺顺利利,心想事成。既有敬畏自然、神灵的成分,也有感恩自然、神灵的情感表达。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赶庙会的人中,大多数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明确目的,而且依名庙供奉神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管怎样,庙会已经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有着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

以上这些春节常见的习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美好的遗产之一,也是传承的种表现。在春节期间,我们用特有的仪式感,来祈福、来祝愿、来庆祝,希望新的一年,自己和家人都能大吉大利。

标签: 汉代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