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不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演员们将两千年不褪的绚烂色彩幻化成热情昂扬的舞步,重现历史,讲述现在。1月28日到30日,正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的国宝文物题材舞剧《五星出东方》以一件织有“五星出东方”字样的汉代文物织锦为引子,引领观众回到被无垠黄沙掩埋的遥远西域,勾勒出汉朝戍边将军奉、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古城首领之女春君的一段传奇。“一部欢庆与悲壮并行的舞剧!” “文物题材还可以这么演?完全出乎意料!”现场观众不由地发出感叹。
图说:《五星出东方》剧照 官方图(下同)
丰富的舞蹈创作
《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尼雅考古现场。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发现这件汉代织锦护臂。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五星出东方》服装从颜色、样式、纹样等设计都结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和色彩;舞美设计也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处理,在舞台上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灯光设计同样以护臂的颜色为着力点,以此贯穿剧情发展。在奉的讲述中,建特与春君仿佛来到了大汉,目睹了大汉都城的繁华。令人惊艳的仕女舞和喜庆欢乐的丰收舞这两段编舞十分精妙,将大汉的盛景展现出来,是与西域完全不同的气象。前期精绝城内的欢乐宴会到后期奉面对外敌侵略的决心,情绪对比十分明显,牵动着观众的心。在精绝城充满西域色彩的夜宴“灯舞”中,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精绝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现,“锦绣”中展现出的提袖折腰又属于古典舞的范畴,还有俊男“洗澡舞”、和尚“广场舞”、群众“吃瓜舞”等等,丰富有趣的舞蹈创作让舞剧《五星出东方》成为主旋律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奉为了国家的安定牺牲,留下“五星出东方”织锦护臂永传于世,并记载了这段悲壮的历史。精绝城虽然是地处西域的少数民族,但同属中华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份承载着重大意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深入的文化内涵
让默然无声的文物在舞台上“说话”,是《五星出东方》创作者的目标,但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凝聚了北京演艺集团组建的创作团队的心血。舞剧历时两年创作,进行了6次专家研讨会,易稿10余次。为了凸显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主创团队曾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去往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精绝古国。虽然历史仅留下只言片语,但采风的直观感受对主创有着极大冲击。创作团队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和田文物、服饰、乐舞等文化元素有机置入不同的时空与情境,让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
《五星出东方》已在北京进行了二轮演出,此次上海站演出版本又经历了不小的变动。从剧情来说,主人公奉的去世情节又进行了修改,除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强化凸显了作品所传达出的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血脉交融、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作为舞剧《五星出东方》全国巡演的首站,上海的演出收获了良好反响。接下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团队将携带这股“五星”风暴在全国观众面前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标签: 汉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