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

犀牛历史 106 0

  《三国演义》之三雄辩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方的代表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可称得上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三“雄”。千百年来,曹、刘、孙三人各得春秋笔法的一字褒贬而口碑流传,即英雄孙权、枭雄刘备、奸雄曹操。征之史籍,各有出处。

英雄,指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之人。

  三雄之中,声誉最佳。《三国志 孙权传》记陈寿做评语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又裴松之注引《吴历》记建安十八年,曹操率军号称步骑四十万攻孙权于濡须,孙权率众七万御之,相持一月有余。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严整,不可侵犯,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父子若豚犬耳!”乃撤军还。

  据此,孙权称英雄,当之无愧。然而,虽然孙权量力周旋,善保江东,成鼎立之一足,实属不易;但无论就志向抱负,还是文韬武略,乃至进取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在曹操、刘备二人之下。“英雄”排名实居最末。

枭雄,雄杰之谓,含有凶狠专横的意思,稍带贬意。

  名声不如英雄好听,但相较带有一股强悍之风。《三国志 周瑜传》记刘备赴京口见孙权,周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不使其返。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少好结交豪杰,早年起义兵讨黄巾,有雄才而不甘居于人下,敢于见利忘义,“枭雄”之称虽出自敌口,但还算公允。

  较之曹操、孙权,“枭雄”虽不及“奸雄”,但胜过“英雄”。

奸雄,即奸人之雄,本指淆乱是非的辩士,后来多以奸雄指富于权诈、才足欺世的野心家。三雄之中,以奸雄名声最差,足以使人切齿。《三国志 武帝纪》斐松之注引晋人孙盛《异同杂语》记曹操未出道时曾去拜见大名士许子将。

  曹操问道:“您看我是怎么样一个人?”许子将笑而不答。曹操再问,许子将说出这样一句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罢大笑。这就是曹操“奸雄”称号的由来。《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记述了这件事。即开篇就用“奸雄”二字将曹操定为乱臣贼子,予以彻底否定。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很大的作用,是三国时期最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三雄之中“奸雄”的否定意义最强,但若论历史地位与个人才能,“奸雄”曹操远远超越了“枭雄”刘备与“英雄”孙权。

  易中天品三国

《三国志》。《后汉书》,

◆《三国志》(陈寿)     ◆《后汉书》(范晔)

◆《曹操集》                 ◆《曹丕集》

◆《曹植集》                  ◆《世说新语》(刘义庆)

◆《太平广记》      (李?P)       ◆《太平御览》(李?P)

◆《太平寰宇记》     (乐史)       ◆《后汉纪》(袁宏)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文苑英华》(李?P)   

◆《东观汉记》      (刘珍)       ◆《晋书》(房玄龄)

◆《华阳国志》      (常璩)       ◆《水经注》(郦道元)

◆《元丰九域志》     (王存)       ◆《舆地纪胜》(王象之)

◆《齐民要术》      (贾思勰)      ◆《资治通鉴》(司马光)

◆《通典》        (杜佑)       ◆《史通》(刘知几)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诸葛忠武书》     (杨时伟)      ◆《高士传》(皇甫谧)

◆《武侯全书》      (王士骐)      ◆《汉末英雄记》(王粲)

◆《古今图书集成》    (蒋廷锡)      ◆《艺文类聚》(欧阳询)

◆《北堂书钞       (虞世南)      ◆《初学记》 (徐坚)

◆《玉海》        (王应麟)      ◆《册府元龟》(王钦若)

◆《记纂渊海》      (潘自牧)      ◆《续后汉书》(郝经)

◆《蜀鉴》        (李文子)      ◆《文选》(李善注)

◆《博物志》       (张华)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张?颍?

◆《八琼室金石补正》(陆增祥)      ◆《方舆胜览》(祝穆)

◆《续后汉书》(萧常)        ◆《括地志》(萧德言) 

◆《文馆词林》      (许敬宗)      ◆《建康实录》(许嵩)

◆《蜀汉本末》      (赵居信)      ◆《嵇康集》

◆《阮籍集》                  ◆《乐府诗集》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晋文》                  ◆《襄阳耆旧记》(习凿齿)

◆《汉晋春秋》      (习凿齿)      ◆《魏略》 (鱼豢)

◆《说郛》                   ◆《群书治要》(魏征)

◆《搜神记》       (干宝)       ◆《诸葛孔明全集》(诸葛羲、诸葛倬)

◆《诸葛亮集》      (张澍)       ◆《荆楚岁时记》(宗懔)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续汉书注补》(卢文??)

◆《三国志集解》     (卢弼)       ◆《三国艺文志》(姚振宗)

◆《补三国艺文志》    (侯康)       ◆《三国志札记》(李慈铭)

◆《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洪业)       ◆《三国志证闻》(钱仪吉)

◆《三国志补义》     (康发祥)      ◆《三国志补注》(杭世骏)

◆《三国志补注》     (侯康)       ◆《三国志补注》(沈钦韩)

◆《三国志补注》     (易培基)      ◆《三国志质疑》(徐绍桢)

◆《三国志注补》     (赵一清)      ◆《三国志校误》(陈景云)

◆《三国志旁证》     (梁章钜)      ◆《三国志辨疑》(钱大昭)

◆《三国职官表》     (洪饴孙)      ◆《三国疆域志》(洪亮吉)

◆《三国志辨误》     (陈景云)      ◆《三国志注证遗》(周寿昌)

◆《三国志裴注述》    (林国赞)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补正》   (杨守敬)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沈家本)

◆《三国志考证》     (潘眉)       ◆《三国杂事》(唐庚)

◆《三国志续考证》    (卢??文)      ◆《三国志举证》(陈景云)

◆《三国志琐言》     (沈家本)      ◆《三国志知意》(刘咸?裕?

◆《三国疆域表》     (谢钟英)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亮吉)

◆《三国疆域表疑》    (谢钟英)      ◆《三国疆域图》(杨守敬)

◆《校补三国疆域志》   (金兆丰)      ◆《三国志证闻校勘记》(罗振玉)

◆《三国志平议》     (李宝?В    ?◆《三国志评议》(李景星)

◆《三国志兵事钩元》   (王嵩儒)      ◆《三国志释地理》(沈钦韩)

◆《东汉会要》      (徐天麟)      ◆《东汉刊误》(刘??)

◆《三国会要》      (杨晨)       ◆《三国会要》(钱仪吉)

◆《华阳国志校勘记》   (顾观光)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

◆《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      ◆《廿二史札记》(赵翼)

◆《读通鉴论》      (王夫之)      ◆《后汉书补逸》(姚之姻)

◆《南?_?铩贰     。

  ń    ?◆《容斋随笔》(洪迈)

◆《癸巳存稿》      (俞正燮)      ◆《观堂集林》(王国维)

◆《三国大事年表》    (万斯同)      ◆《三国纪年表》(周嘉猷)

◆《三国大事表》     (谢钟英)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补正》(张守常)

◆《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      ◆《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

◆《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      ◆《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

◆《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      ◆《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

◆《吴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黄大华)

◆《三国志世系表》    (周明泰)      ◆《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伪》 (陶元珍)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      ◆《三国志人名录》(王祖彝)

◆《三国志人名索引》   (王祖彝)      ◆《后汉书辞典》(张舜徽)

◆《三国志辞典》     (张舜徽)      ◆《长沙走马楼吴简》(长沙考古所)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标签: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