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不缺人物,只缺决心

犀牛历史 131 0

历史从不缺人物,只缺决心

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本质上就是对财富的一次再分配,富有的人将会更富有,穷的人将会更穷。抗战期间,需大量发行货币来打仗,法币发行量为5569亿元,但是1946年以后,法币的发行量由5569亿元猛增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期间国民政府用了大量的纸换了民众手中的真金白银,财富的流动汇集到了一个点上。但是历史上有数次的通货膨胀,都被厉害的人物遏制了,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经典的案例。1、治理通胀,古人有法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摒弃秦朝郡县制大搞分封制,封了一大批王侯王,这导致了一次大的通货膨胀。按照礼制,诸侯王每年都得向中央按时按量纳贡,缴纳主要是以金子和铜钱为主。一开始皇恩浩荡,各诸侯国都是按照规矩足量交付。但是刚开始诸侯国都不富裕,所以便都打起了如意算盘。算着算着就对进贡的铜钱打起了歪脑筋,他们将上缴的铜钱含量缩减,最高铜含量缩减了90%,杂质含量非常高。而中央政府在刘帮主的指导下,发行的货币都是量足质优的铜钱。由于商品交易大量的钱币开始流通,市场上量足质优的铜钱又回流到诸侯国手中,诸侯国呢,留下优质铜钱然后又回炉重铸,这样1枚优质铜钱到最后变成了10枚劣质铜钱,再次交纳中央朝廷,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也是各国大力打击假币的原因之一。铜钱这样无形中就产生了通货膨胀。原来10铜钱可以买2个馒头,现在由于铜钱铜含量少,真正的价值下降,再加上1枚优质铜钱可以制作好几枚劣质铜钱,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立马大幅增加,但是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相应增加,那么 10个铜钱现在只能1个馒头了。据史书记载西汉初期粮食大涨从5000钱每担涨到了15000钱每担。刘邦一看急眼了,但是只出了一招,收回诸侯国的铸币权,禁止劣币使用,通货膨胀立马遏制住了。但是这也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一场大的风波正在酝酿,这是后话。这是记载的中国较早的通货膨胀。2、专家出手,力挽狂澜1919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签订了由美国国务卿兰辛(Robert lansing)起草的《凡尔赛和约》。德国感觉到《凡尔赛和约》将会造成很大的不公平,但是没有想到会对德国货币造成致命通货膨胀,当时英美已经封锁了德国的海上运输线,作为陆地国家的德国资源匮乏,国内面对饥荒、物资短缺的威胁,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只能在合约上签字了。《凡尔赛和约》中主要规定了德国的疆界恢复到1870年以前的德国边界,和约生效后,德国边界减少八分之一,德国的军事及经济赔偿,德国每年将被迫偿还17亿马克赔款,而1918年德国的货币总供应量只有284亿马克。甚至后来连凡尔赛和约的起草者兰辛都指出:《凡尔赛和约》产生的是一种失望、后悔和进一步萧条,这种和平协议的条款显然是不同寻常的、厉害的和带有侮辱性质的。战后对德国的肢解使德意志帝国银行成为私人银行,德国政府失去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至于如何引发本次超级通货膨胀,有很多种说法。1922-1923年的德国通货膨胀事件,成为了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来讲解。德国马克国内外的银行同时唱空马克,马克大幅贬值,一时间怨声载道,马克信用荡然无存。这次通货膨胀的速度是惊人的快速造成的结果是:        1922年1-5月马克兑美元的汇率稳定在320:1;         12月份的时候便成了9000:1;         1923年1月份49000:1;         1923年11月份2500000000000:1;         1923年12月份420000000000:1;平均每两天翻一番,就是说买米得跑的快,不然同样的价格第二天只能买一半了。德国政府委派经济学家沙赫特负责稳定马克价值,沙赫特不愧是经济学家,一上任就对这次世纪通货膨胀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要拯救马克,必须要重拾信心,应该从新设计一种货币,后来这种新货币被称为“地租马克”。在这次任务之前,沙赫特其实已经有了23年的银行从业经验了,他早年在基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和政治学,在柏林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很多经济学家一开始并不是学习经济的。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开始,金本位被遗弃。现代货币就都是由政府信用背书的,一旦政府信用崩溃,一国货币立马崩溃。然而在1923年的时候,货币发行时必须有实物抵押。“地租马克”就是以德国全部的土地和工业产品作为抵押总额32亿新马克,并规定新马克与美元4:2.1兑换,与旧马克1:1万亿兑换。沙赫特认为遏制通货膨胀最主要的便是打垮货币投机狂潮,稳定马克价值,同时制定了几项措施并铁腕执行: 1、立刻终止所有其他私有银行发行马克的权利,所有 旧马克立即进行支付 2、“地租马克”严禁借给外国人 3、提高拆借资金的成本。严格执行上述措施,最终,在1924年7月马克恢复稳定,地租马克转换成普通马克,在这场通胀大战中,政府最终取得了胜利。3、山人妙计,不输专家1949年11月,新中国刚成立半个月,以上海、天津为主的全国物价开始猛涨,到了11月底已经涨到了7月底的2倍。一方面面对正在进行的战争,巨大的军费开支必须靠增发货币来弥补。另一方面是随之而来的是投机商们对生活日用品的囤积。所以打击投机商成为了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投机商们的逻辑是联合囤积大量粮食和纱布不卖,城市老百姓们买不到生活必需品,必然会到新政府那里闹事,到时候新政府就必须出高价到他们那里去买,趁机他们就会大赚一笔,而台海对岸也在关注着随时行动……陈主任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新政府这边为了打击投机势力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担任中财委主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陈云。陈云同志虽然不是学习经济的,但是曾担任过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在陕甘宁边区和东北有着丰富的财经工作经验,关键是具有十足的实地操作经验,有建立货币体系的实操经验。陈主任早就认识到要稳定物价政府必须掌握重要的物资数量,在这一点上投机商犯了和当年胡雪岩一样的错误,叫板政府是要掌握货币发行权的。中财委在解放区调集了大量的物资统一管理,派国家银行骨干曹菊如到东北调运粮食,每天发一车皮粮食到北京天坛,并且要让粮食贩子看到国家有的是粮食,涨价只会自取灭亡。另一方面收紧银根,发行公债,并命令资本家、企业、作坊必须按时发工资,正常开工,不允许把资金投入到囤货投机活动中,这一招一下将投机商的资金募集成本大幅提高。囤积货物所占用的资金也大幅增长。在当年的11月13日,国家储备的粮食已经达到了50亿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陈主任下令陆续提高粮食价格出货,高价出货是为了将投机商手中仅剩的资金套出来。但是在这个疯狂的时刻投机商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这就像15年的大牛市,韭菜们已经被猪油蒙了心,认为会涨到6000点,根本不存在理性了。投机商也一样根本没有思考为甚么政府会提高价格,还以为政府和自己一样想赚一笔。正所谓“上帝让你灭亡,首先让你疯狂”。投机商想也不想大幅吃货,手中的最后资金也被套出,这招叫做“引蛇出洞”。据记载但是有的投机商的高利贷利息每天50%-100%。11月20日物价涨到了7月份的2.2倍。就在此时,陈主任下令全国各地低价抛售纱布,一时间,投机商直接懵逼了,也跟着割肉,不卖直接亏死,卖得越多,亏得越多。10天之后,物价恢复正常,上海私营批发商倒闭了几十家。三个月后,中财委用同样的方法将粮食投机商打垮,从此之后50年内再也没有冒险的投机商了。4、尾评通货膨胀的治理从来都是看管理者的决心。喜欢看记得关注。

标签: 李皓镧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