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犀牛历史 120 0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一日凌晨,江都城内兵马往来,人声鼎沸。

清晨,以裴虔通为首的叛军把隋炀帝押送到寝宫,随后,众人把这位憔悴的皇帝围在中央,刀戟相向。五十岁的隋炀帝抬起头,颤颤巍巍地问裴虔通,“我犯了什么错啊,你们要这样对我?”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隋炀帝

他还没听到一个合理的回答,就先听到了小儿子杨杲的哭声,等他转头看向杨杲的时候,这位小太子已是身首异处,血溅厅堂。隋炀帝再看看这一圈凶神恶煞的叛军,明白了他们是奔着自己的命来的,于是对为首的裴虔通说,“我好歹也是个皇帝,皇帝就该有皇帝的死法,不至于刀剑相逼,给我一杯毒酒吧,我自己了结。”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叛军连这个最简单的要求都不想满足。无奈之下,隋炀帝只好解下衣带,递给身边的令狐行达,命令他勒死自己。不久,在令狐行达的手下,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隋炀帝死后,李渊建立唐朝,取代了隋。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也为了警示后代子孙不要贪图享乐,唐朝以来的史书都把隋炀帝刻画成了一位荒淫暴虐的昏君,以至于直到现在,隋炀帝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昏庸皇帝”这一称号的有力竞争者。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隋炀帝做过什么好事?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把历史的时针从隋炀帝被杀的那一年向前拨动,公元588年冬,年仅二十岁的杨广挂帅出征,南下灭陈,一举结束了中国南方的分裂状态;公元600年,杨广再次挂帅,北出灵武道,大败西突厥。

四年后,隋炀帝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天子宝座。刚刚即位的隋炀帝绝对称得上励精图治,毕竟在短短的几年中,他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多个“第一次”。在少数民族政策上,隋炀帝第一次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思想,把羁縻郡县推广到边疆地区,并且第一次在京都建立了管理周边少数民族的专门机构四方馆。在中外交流上,隋炀帝第一次提出了“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隆重地接待外国使团、商人和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政治上,隋炀帝首次确立了“三台”监察体制,有效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和考察。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隋朝版图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在经济上进行改革,使得全国户数激增,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多。在思想文化上,隋炀帝在位时期下令整理了数千部文化典籍,并且完成了南北经学的统一。

这些举措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目的,就是实现并且巩固王朝的统一。回顾中国历史,华夏大地处于分裂状态的时间并不短,前后相加足足一千余年,因此在历史上,结束分裂的王朝及其君主往往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肯定,尤其在饱受长期分裂之苦以后,这种统一就显得尤为珍贵,但隋炀帝显然没有得到这种充分的肯定。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或许有人会说,隋炀帝创造的“大一统”是短暂的,整个隋王朝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确,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它创造出巨大的历史价值,在隋炀帝的举措之下,文化、经济、政治、民族等方面的统一意识深入人心,以至于隋朝灭亡后,剧烈的政治动荡并没有发展成地方分裂割据,而是迅速走向了统一。

大运河到底该不该开?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隋炀帝游江都

说到隋炀帝就不能不提大运河,毕竟因为修建大运河一事,隋炀帝饱受诟病,但是站在隋炀帝的立场上,修建大运河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前瞻性,或者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隋炀帝不得不修大运河。

在经济上,隋朝统一天下后,社会得以重建,长安、洛阳等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另一方面,关中地区由于屡遭战乱,粮食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这一点,当时的长安人民最有发言权。开皇四年(584年),关中大旱,地里实在产不出多少粮食,长安百姓饿得就差人吃人了,无奈之下,隋文帝亲自率领长安百姓、官吏、军队去洛阳“就食”,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去洛阳逃荒要饭,可见当时中原粮食供不应求现象的严重。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长安百姓在饥荒里饿得要死,南方士人在酒桌上富得流油。在当时,很多人(不包括隋炀帝)并没有认识到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发生了。即便当时的北方地区比南方要更富庶、更繁荣,农业积淀也更深厚,但江南地区已经显示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关中粮食连年紧张的状况下,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南粮北运,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在政治上,隋炀帝即位之后就采取了很多举措以维护王朝统治,可见他绝对不能容忍地方叛乱的情况出现,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比想象的严峻。

南北朝以后,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门阀士族逐渐走向没落,但各地强大的宗族仍然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实力,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安定、肢解王朝的社会影响力,江南士族集团就是这样的典型。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隋炀帝在20岁的时候平定了陈,但这一次似乎并没有把南方士族打服,仅仅一年后,江南地区的土豪汪文进等人就掀起了武装叛乱,有的人“自称天子”,有的人“自称大都督”。这次叛乱雷声大雨点小,很快就被隋朝镇压下去,但一个“汪文进”倒下了,无数个“汪文进”想要站起来,江南地区图谋作乱的迹象仍然存在。为此,隋炀帝一面派重兵把守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在思考更加彻底的解决之道。

曾经担任多年扬州总管的隋炀帝对江南社会情况有很深刻的理解,他十分清楚,对江南地区必须采取多种手段,而军事威慑、有力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在这种局面下,大运河的存在就更加必要了,一旦大运河建成,南北方将被这条“血管”连通,隋朝政府对南方的管控也将更加有效。

南北方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即便隋炀帝不去开凿大运河,后世也必定会有人做类似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唐朝皇帝虽然抨击隋炀帝不顾民间疾苦,执意开凿运河,但他们才是真正的“乘凉后人”,典型的得了便宜卖乖。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唐高祖李渊

如何评价隋炀帝?隋炀帝当然并非做的全是对事,他的诸多举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隋炀帝即位伊始,便毫无节制地役用民力。仁寿四年至大业六年(604~610 年),隋炀帝不断地征发农民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凿山通道,这些国防、交通和宫廷等大工程,大的要经年常役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

还原真实的隋炀帝: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总而言之,无论是开凿运河、讨伐高丽,还是修建长城,这些想法最初都是合理的,必要的,但落到具体实施上时,隋炀帝总是过于急迫,不惜滥用民力。换句话说,在顶层设计层面,隋炀帝或许是个极具前瞻性的高手,但在执行层面上,隋炀帝无疑是个没有什么天赋的执行庸人。

历史评价绝非“几功几过”那么简单,也绝非给帝王将相贴上一张脸谱就算大功告成。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看见不同的当事人。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多次分析,我们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而避免按照非此即彼的习惯进行一刀切。历史,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参考文献:

《隋书》、《资治通鉴》等

标签: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