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真心的。至少提出这个想法的瞬间是真实的,作为一起奋斗多年的搭档,我认为他们不屑于摆弄这样一个不太高明的阴谋。从几个方面分析。
一、秦孝公的“志”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权力人才。他痛定思痛、殚精竭虑、忍辱图强、削指“血书”(如上)以明志。识卫鞅之才,用卫鞅之法,将阻碍秦国崛起的旧势力一一削弱。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跻身西部强国之列,这就是秦孝公的“志”。
卫鞅之法可以强秦,卫鞅之才亦可强国。所以为了越发强大秦国,秦孝公是有可能提出传位于卫鞅的。纵观秦国历史,秦孝公后基本上没有君王是无所作为的,因为他们知道君王的使命就是强大秦国的,能完成使命,有才之士皆可。
所以孝公在弥留之际有传位于卫鞅的想法,完全合乎情理。当然卫鞅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二、秦孝公的“情义”孝公嬴渠梁继位后,一改秦国往日状态,整合国内政治。经过两次变法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变法数载,君臣同心。此时的嬴渠梁与卫鞅是最佳搭档,如兄弟手足,已然是不了分离的两个人了。
一个为了变法,宁肯放逐自己的儿子,眼睁睁看着自己兄长受刑的国君;一个二十年来对商鞅无比信任的、任何挑拨离间都无法将这份信任动摇的国君。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真的需要无聊的试探和暗示吗?
三、在那个年代或许君王让位于大臣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足以体现君王之贤能。秦孝公意欲传位于卫鞅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行之八年(有异议),并且不起,欲穿商君,辞不受。几乎在同一时期,还有《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中,魏惠王欲传位于惠子。
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还有些晚一点齐宣王时期,燕王哙传位给子之的故事了。这三件事都发生在战国中期,并出自不同的文献。可见这种事情是有可能的有可行性的,还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风尚。
小总结我们都知道天地君亲师的排位,君王有君王的立场,他能说的话,不一定大臣就真的会答应。也要有那为人君王的实力。所以按照秦孝公的事迹,他真没那必要去试探卫鞅,还能比他了解这位老朋友。
我是妙趣历史,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标签: 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