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布衣出身,祖上并没有什么声名显赫的人物,父亲刘太公和哥哥都是老实巴交的耕种农民,在他们眼里,刘季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还经常惹是生非,让父亲和兄长操碎了心。不过刘邦这个人从来不缺少朋友,每次遇到困难总有贵人相助,在沛县混的要风得风、要水得水,一条咸鱼也有翻身的可能,更何况刘邦根本不是什么咸鱼。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汉初三杰”的话,刘邦就无法击败项羽,于是乎韩信、张良和萧何都被推到了神坛之上,那么是谁把他们推向神坛的呢?始作俑者实际是刘邦,正是刘邦在击败项羽后的庆功宴上,自己亲口说出了能击败项羽的秘密,是因为自己得到了“汉初三杰”的帮助,于是韩国没落贵族张良成了“谋圣”,楚军执戟郎韩信成了“兵仙”,连萧何这个沛县小吏,都成为了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材。
首先说下张良。人们记住了张良运筹帷幄,这个帝王之师替刘邦把控大局,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因为项伯感念张良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刘邦才能在鸿门宴上有惊无险;因为他建议刘邦烧毁栈道,项羽才打消对刘邦的猜忌之心;更是因为张良的劝阻,刘邦才没有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分封六国没落贵族的打算;似乎刘邦每一次的英明决策,背后都有张良这个帝王之师的影子。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从韩国没落贵族,变成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刺客,又从刺客进化为秦末叱咤风云的智者,这中间绝不是因为遇到了黄石公那么简单。人要超越自己才能超越他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格局不同,张良能够放弃贵族的荣誉和出身,甘心居于人下,辅佐刘邦成就帝业,他究竟在刘邦身上看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东西呢?史书记载里提到过这么一段: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用《太公兵法》去说服刘邦,刘邦不仅可以认真倾听,还经常采纳张良的谋略。而张良也曾经向其他人献策,却没有人重视和采纳他的计谋。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有识人之能,也有纳谏之量。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心胸的人,距离成功就不会太远。
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是个懂得投桃报李的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也把刘邦看作值得辅佐之人,因此他没有去投靠景驹,而是跟随在沛公刘邦身边。张良跟很多人说刘邦天赋异禀,是上天选定之人,这看上去很熟悉,不错,刘邦和张良是在相互成全对方,刘邦是天命所归的真龙之子,而张良则是运筹帷幄的帝王之师。那么如果刘邦身边没有张良呢?没有人去纠正刘邦的错误,为他指点迷津,是否刘邦就会一败涂地?领导要懂得知人善任,而不是事事冲锋在前,刘邦没有张良,还会有其他人献策,这样懂得相互成全的人,身边从来不会缺少拥护者。张良是优秀谋士,但并非不可替代,陈平能力就不在他之下,况且他还有个杰出的弟子刘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在后来已经超越了张良这个师傅。识人是一种能力,你不了解业务,怎么能确定谁是有能力之人呢?凭感觉?那也是能力的指引罢了。
接下来说说韩信。这位被后人称为“兵仙”的人物,很可能被人高估了,而刘邦的军事能力则被人大大低估了。要知道在最后决定命运的垓下之战前,在正面战场和楚军对抗的人一直是刘邦,正是因为刘邦牵制住了楚军主力,韩信才有机会击败项羽的羽翼。没有了翅膀的苍鹰就无法继续飞翔,项羽的羽毛被拔除了,强大无比的西楚霸王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的对手除了李左车之外都不能算是名将,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人,他为陈馀献策,险些让韩信遭遇失败而毁掉一世英名。不过陈馀并没有听李左车的联系,他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结果成就了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一战。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楚军中做项羽帐下的执戟郎,不是因为项羽不识人,而是在楚军之中,韩信能力并不突出。龙且轻敌而败,是因为他了解以前的韩信,却不知道韩信在一次次胜利后,获得了进步和成长,龙且缺少发展的眼光,结果不仅自己被韩信杀死,楚军的主力也被韩信歼灭。项羽也不得不重视其这个昔日自己帐下的执戟郎来,派出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是项羽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项羽清楚此时楚汉战争的关键在于韩信一人,韩信支持刘邦,则楚灭汉兴;韩信支持项羽,则汉灭楚兴。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的成功,是项羽给了他榜样,是夏侯婴给了他机遇,是萧何给了他认同,是刘邦给了他平台。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话,韩信都很难成功,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背后,是很多人的良苦用心在起作用,战争实际上是政治的延续,项羽输给刘邦,可以说是政治上彻底的失败,军事上的油尽灯枯。那个最后压倒项羽的不是手持利刃的韩信,而是运筹帷幄的王者刘邦。
如果没有韩信加入,还有樊哙、曹参、周勃为刘邦去冲锋陷阵,只不过比韩信进展慢一点,不是帅才的将才刘邦有很多。不过一定要说除了韩信之外的帅才的话,汉军中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邦自己,但他分身乏术,因此必须有个人站出来,去开辟第二战场,用迂回的办法来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刘邦自己承担了在正面牵制楚军主力的工作。刘邦的险象环生和韩信的攻无不克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看看刘邦和韩信的对手的对手都是谁,你就会明白刘邦有多厉害。
最后说说萧丞相。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也是刘邦的老乡,沛县的刀笔小吏,这是世所共知的事情。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丞相世家》
但实际上考察韩信的工作正是刘邦安排给萧何的,在萧何之前滕公夏侯婴已经发现了韩信的不凡,并且向刘邦强力推荐,刘邦于是让韩信做治粟都尉,在萧何手下当差,想让萧何继续考察一下他。因此不要说萧何慧眼识人,在他之前夏侯婴已经发现了韩信,而刘邦则安排韩信在萧何手下,去进一步展现能力的机会。为什么不是在曹参或者周勃手下呢?因为如果在他们手下,恐怕韩信不是出人头地,只怕是要人头落地。
萧何作为丰沛功臣集团首领,在汉军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只有刘邦认可韩信还不够,还需要得到萧何的认同。因此,刘邦安排韩信到萧何手下,表面上是不重视韩信,实际上是让萧何表态,萧何强力推荐,加上自己的任命,韩信这个元帅才名正言顺。
没有刘邦,张良不过是一没落贵族,韩信不过是楚军一执戟郎,萧何也不过是沛县刀笔小吏,化腐朽为神奇的人不是“汉初三杰”,而是亲手打造了“汉初三杰”的刘邦。就算没有“汉初三杰”,刘邦也可以击败项羽,因为楚汉之争并不是单纯的战争那么简单,还有更多政治、经济层面的博弈,而在这些当年刘邦更胜一筹,就算是在正面战场上,刘邦屡败屡战、愈战愈强也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