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犀牛历史 102 0

  终于看完了万众瞩目的《敦刻尔克》。要说什么呢?比较另类的战争片,不太符合好莱坞的传统,也不符合一般人对于战争片的观感。但确实是精工细致、独具匠心。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先科普一下,《敦刻尔克》的背景

  对于历史控军事迷来说这段历史耳熟能详。铁船长简单科普一下:

  二战爆发之后,英法对德宣战。经历了一年的静坐战争德国突然发力,在阿登山区动用大规模装甲集团突破,将英法战线劈开两半,直抵海峡。

  英国远征军已经被包围无路可退。如果德国装甲部队再加一把劲儿,可能将四十万人全部俘虏。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德国装甲部队停下了脚步。这是什么原因呢,众说不一,毕竟这是七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大导演诺兰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理由一:希特勒的命令

  希特勒下的命令,为了以远征军为人质和英国人进行谈判。如果希特勒想用远征军作为筹码,那干脆把他们全部俘虏了,拿在手里才好要挟。哪有把它们放在海滩上就开始作谈判美梦的。

  理由二:戈林的牛皮

  空军司令戈林吹牛皮说空中轰炸就能解决问题。这个又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文件材料能证明戈林说了这句话。再说陆军出击抓俘虏是最简单的办法,戈林不会这么蠢,希特勒也不会同意。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理由三:战争迷雾

  这就是一种战争迷雾。从战场情况来看,个别装甲部队做好了出击准备,但出动大兵团要牵扯到后勤补给和整个战场形势多种因素,不是说走就走的。事后的上帝视角看英法联军弹尽粮绝束手待毙,但从德军视角只能看到英法联军还有40万人背水一战不敢贸然动手。这就是一种战争迷雾。

  理由四:大陆军队的局限

  二战之后德军将领曼斯坦因蒂佩尔斯基希都曾指出,德国是个大陆国家,不懂得海洋策略。在他们眼里英国远征军已经被逼上了绝路,完全是瓮中捉鳖。就没有能通过海军撤退这根弦儿。再加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和战争迷雾造成了误判,放走了到手的鸭子。

  但在当时而言,德国人并不把这当个事儿。在整个法兰西战役中不但一举击溃了宿敌法国,而且总共俘虏超过200万人,不会把敦刻尔克看作失败的。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下面简单说下剧情及线索

  整个电影是在三条战线,四路人马中展开。第一条线陆军的求生之战,第二条线空中飞行员的战斗。第三条线海面上英国平民做出的贡献。第四条线在码头上海军镇定地指挥。多线的叙事方式就像权力的游戏。

  第一条线陆军士兵是主角。虽然这是一场大败仗,但英国人善于和谐善于公关,每次失败都被描绘成壮丽的史诗。比如古希腊史诗奥德赛,其实讲的是远征英雄一路奔逃回家乡的故事。又比如色诺芬的《远征记》,描写的是从雇佣军亚洲战败后一路奔逃回希腊。英国自然继承了这个传统。

  在英国人心中,没有敦刻尔克,就没有二战的胜利。敦刻尔克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长征。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陆军士兵汤米

  丘吉尔说过: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

  因此在大败之余,在来点煽情,弄些可歌可泣的段子出来就不合时宜了。以求生之战来表达这段历史是非常合适的精准定位。一路上埋尸体换军装抬伤员上去又掉下来,沉船又获救反反复复。影片完了之后舒了一口气,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敦刻尔克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两栖撤退战役”。虽然有些尴尬,但本质上讲是一场海军指挥的战役。对于如何登船靠岸,涨潮落潮,组织运输,这都是海军的事。因此在海滩上码头上指挥若定的海军将领是非常合适的主角。他们是敦刻尔克真正的英雄。

  空军是敦刻尔克的英雄。英国当时建立了海峡司令部,把所有的战斗机中队统一调度。而德军还在向残存的法国大举进攻,机场后勤燃油等支援不到位,实际上无法大规模出动空军。英国基本始终控制了敦刻尔克海滩的制空权。

  然而一反好莱坞战争大片制作严谨的传统,敦刻尔克中空战的场面完全变成了闹剧。不但没有体现出皇家空军的英勇,反而被黑化、矮化成了无能和笑话。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飞行员法瑞尔

  稍有军事常识的观众都能看出,上来对海滩上的崩溃士兵进行俯冲轰炸干什么?对船只倒是水平轰炸了。

  随后战斗机出场,两个挨那么近干嘛?是飞行表演吗?这是危险动作。实际上双机编队互相之间距离几百米才是正常,才能互相掩护。而且战斗机要想夺取制空权最好在高空飞行,站住高度优势。我理解超低空飞行时为了“拍摄需要”吧。

  随后最不可思议的事儿出现了。第一场战斗中长机顺利的击落了Me109。喷火是和Me109齐名的二战名机,号称英国救星。但严格来看,被Me109击中细节不准。Me109是20毫米机炮,一旦被打中当即坠毁。影片中被击中后的一串火花,明显是小口径机枪。当然这个算剧情需要吧。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英国救星喷火

  接着搞笑的事来了。战斗机已经被打掉了,笨重的双引擎轰炸机He111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喷火打He111不但拿不下来,反而被逆袭形成了“狗斗”。

  最不可思议的是He111后面被喷火尾追攻击不停的打,前面竟然还能一心二用,精准的炸沉了军舰。

  更神的段子在后面,刚才油料充足的时候折腾半天打不下笨重的轰炸机,最后没油了全靠滑翔了一举沉着冷静的把战斗机打掉。真是愚蠢与英勇并存,灾难和牺牲同在。

  虽说不是个纪录片,但也不是科幻片呀。适度的艺术加工和升华可以理解,但不能离谱。同样是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和《狂怒》就是好例子。剧情燃爆和逻辑清晰不是对立关系,欣赏电影也不能搞“诛心”和“艺术绑架”!“不想当裁缝的厨师就不是好司机”的思维要不得。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笨拙的He111

  铁船长“预言”

  不出半月,各类军事期刊杂志军事网站,一定会潮水一般对敦刻尔克的空战情节进行口诛笔伐,掀起滔天巨浪。

  但良心说,这些瑕疵不影响观影体验。毕竟大多数观众没那么较真,没这么内行。铁船长将此一一揭露出来,也不过认为好莱坞的大制作完全可以更严谨,把空战的情节设计的更加合理一些,不要这么奇幻。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道森船长一脸正气,绅士派头十足,和铁船长真有几分神似。。

  随后镜头来到了游艇上。虽然是在海面上,但战斗的不是皇家海军,而是英国平民的代表。他们响应丘吉尔首相的号召,自发来到海滩上,拯救英国子弟兵来了。其实他们菜是整个电影真正的主角,唯一的完美无缺的正面形象。船长、儿子和乔治,冒着枪林弹雨,来到敦刻尔克。船长体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一路上救了海员,救了飞行员,救了陆军,也救了英国!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小英雄乔治

  让人最纠结的就是那个患了“弹震症”的海员,失手造成了乔治的死亡。而船长居然很暖心的向二子暗示:不要把真相告诉他。

  我只好说真不是你儿子呀!

  强行解释一下:首先这么做于事无补,他也是无心的,不能控制自己。另外要体现出“人性的光辉”。

  尽管对乔治来说既不公平也很残忍。他这个英雄“做得不值”!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凶手!

  科普一下,这里还有为“炮弹休克症”或者叫“弹震症”翻案的意思。这个病症是二战结束很久上个世纪60年代才被医学证明,被社会所认可接受。患病士兵都是在敌军炮火中造成的,基本上处于神经紊乱精神麻木状态,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但在二战期间,军队中是不接受这种病症的。把他们看做懦夫逃兵。大多数情况下是就地枪决。可能为了弥补这段历史,向错杀的士兵道歉。所以在剧中船长很暖心的选择了原谅。既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又作出了时代的补偿。

  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跟传统好莱坞大片是不同的,几乎没有血腥火爆的战斗场面。采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有伪纪录片的感觉。当然也许诺兰追求的就是这效果。资深影迷来看,也许会食髓知味。普通观众来看,未免有平淡无奇的感觉。

  对我们中国观众来说,除了没有伟光正的“英雄形象”之外,整体影片感觉缺少些“大场面”。外国战争片跟中国不太一样,并不一定要强行宏大,最重要表现的是人。因此把战争浓缩成一艘小游艇,两架飞机和几个败兵的故事。没有领袖,没有英雄,只有平凡的小人物在战火中挣扎求生。

敦刻尔克——小人物的战争巨片

  惊恐的士兵

  而且根据欧洲式的“政治正确”,战争电影的目的是用悲剧来制止战争,而不是用“英雄业绩”来宣扬暴力。毕竟是英国导演拍的英国故事,和美国好莱坞风格有微妙的不同。

  敦刻尔克是一个大撤退,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能把这个东西拍出来就已经很好,在要搞个煽情逆袭就画蛇添足了。因此情节很紧张,但气氛很沉闷,是一部没有史诗的战争巨片。

  整个电影儿结构画面色彩音效都极完美,多条叙事线索也很清晰。虽然军事细节上有硬伤,但不太影响观赏性。从一个观众的角度,综合考虑铁船长给他打8.5分。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