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意思如下:
第一,商鞅变法后,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巨大的威信,秦孝公担心自己去世后,商鞅会利用这个威信做大。商鞅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法令,依靠法令的高压,不但让全秦国的老百姓都怕他,连王公贵族都怕他。包括太子,他也曾用法在他身上。
可以说,这样一个人,在秦孝公去世后,他要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秦孝公在去世前,才主动让位给商鞅。当然了,商鞅是肯定不敢接受的。商鞅不接受,这就相当于给商鞅套了一个紧箍咒,意思是,我已经传过位给你,你却不要,那以后你就别想要夺位了。
第二,秦孝公想把商鞅和秦惠王的矛盾激化。商鞅曾经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可以说,商鞅和秦惠王已经有了矛盾。现在秦孝公再提出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这样,将让秦惠王和商鞅的矛盾变得更大,更不好调和。秦惠王上台后,一定就会首先收拾商鞅。
第三,秦孝公想把改革产生的怨气全部推给商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改革,既有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矛盾,产生很多怨气。商鞅变法,让秦国富裕、强盛起来。
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气,尤其是让自己的利益被割让的王公贵族很不满。这个怨气,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当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自然不愿意把怨气堆在自己儿子头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头上。
扩展资料
商鞅在受到秦孝公重用后,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对于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铁面无私,不带有一丝偏颇,甚至不管触犯刑法的对象是谁,而这种态度是商鞅后来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秦孝公的儿子嬴驷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过律法,而当时正处于律法施行困难重重的状态,所以商鞅为了让律法施行顺利就拿嬴驷当了第一个开刀对象。由于嬴驷的太子身份,所以受罚对象换成嬴驷的老师代为受过,商鞅这一作法引起嬴驷的极大不满,并暗暗记了下来。
等到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而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两大权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有一个人,这是商鞅会被诬告而死的直接原因之二。
虽然商鞅之死有上述两点直接原因,但还有一个间接原因是造成他最终必死的致命要素,那就是魏国的推波助澜。大家看过史料记载的都知道商鞅曾经想过逃到魏国去,魏国却拒绝了他的入境,导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国的军队结果失败而死。
魏国拒绝商鞅的求助不是因为商鞅被秦国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国被重用后曾用计使魏国损失了大批土地。秦国和魏国交战时,商鞅带兵没有从正面打败魏国的守将公子印,而是以他们过去的交情骗取了公子印的信任。
说是议和实际上在取得公子印的信任后就俘虏了他,导致魏国只能割让河西大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印。这一战商鞅名利双收,而魏国人却因此恨毒了商鞅,所以说凡事有因必有果,商鞅之死皆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所造成的。
标签: 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