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流失了这么多人才,例如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

犀牛历史 132 0

战国魏国人才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一杆子打死魏国。魏文侯时期吸引了很多人才

战国魏国处四战之地,拥有沃土千里,犹如一个孩子抱着千金在闹市中行走,唯一能救魏国的就是招揽人才,强大魏国。

魏文侯是一个杰出的君主,礼贤下士,尊崇儒家,手下招揽了不少名称。任用李悝、崔璜为相国,乐羊、吴起为军师将领,西门豹、魏成等人为大臣,魏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魏文侯和吴起图,魏文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魏国为什么流失了这么多人才,例如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

战国时期的魏国是最早吸引人才的国家,魏文侯时期的人才机制也相对比较完善,如下:

1、魏文侯礼贤下士——态度决定人才的流向。

有很多人才的出身并不好,魏文侯不管出身,非常尊重来到魏国的各种人才。这才使得四方人才在战国初期纷纷流向魏国。

在那个等级比较严格的时代,魏文侯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是平民、小贵族,只要你有才能我就量才使用。

2、完善的辨别人才能力——那些可以用。

魏文侯的大臣给他出主意,交给他识别人才的五种方法:一是,这个人交往的朋友大都是些什么人;二是,这个人富有了之后有何做法;三是,做官显赫了他提拔那些人;四是,这个人贫穷的时候不做那些事;五是,贫穷的时候对钱财的态度。

李克对魏文侯识别人才进行了系统的教导,并推荐了魏成子为相国。崔璜是李克的推荐人,得知他推荐魏成子担任相国之后非常着急,认为自己能够担任相国。李克对他讲,魏成子推荐的人都成了魏文侯的老师,而崔璜推荐的吴起等人都是文臣武将,一个是决策层面,一个是执行层面,崔璜心悦诚服,后来也成为魏国的相国。

3、如何使用人才。

人才辨别好了,魏文侯就量才使用。主要遵循了一下三大方面:第一,量才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魏成子、崔璜、李悝等先后为相国;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吴起镇守西河几十年,魏文侯对他放心,而鲁国对他却百般挑剔;第三,对人才的使用上不追究细节问题,主要在宏观控制。

魏文侯时期吸引了大量的各国人才,魏国军队有吴起训练的“魏武卒”称霸诸侯,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不过吊诡的是魏文侯之后的君主却未能遵循魏文侯吸引人才、重视人才、量才使用的人才机制,导致之后魏国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魏文侯使得魏国走向鼎盛,魏国鼎盛时期图)

魏国为什么流失了这么多人才,例如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

魏文侯之后魏国人才流失分析。魏文侯对魏国的影响太大了,他吸引人才的机制让很多其他各国人才趋之若鹜,魏国人才济济。来的人才多了,才有流失现象,流失的严重不严重那就看魏国国君和一些主要的大臣的作为了。大臣负责举荐,君主负责考察任用,缺一不可。

魏文侯之后,魏国流失的杰出人才在其他诸侯国大放异彩的有张仪、孙膑、商鞅、吴起、范雎、尉缭、公孙衍等七位,张仪帮助秦国用“连横”对抗诸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范雎成为秦国相国、尉缭为秦始皇制定并吞六国的总体战略、吴起跑到楚国搞吴起变法、孙膑击败庞涓的“魏武卒”大军、公孙衍是倡导“合纵”对抗张仪,做魏国相国出走后出任韩国相国。

魏国为啥字啊魏文侯之后人才流失严重呐?

一、魏王对待人才的态度变了。

魏文侯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人才济济一堂,军事力量雄厚。魏文侯之后的君主有些骄傲,对待人才不再是那么重视了。虽然如此,人才还是不断来到魏国,谋求自己发达的人生,因为魏国的人才平台还在。

魏文侯之后的君主如此,下一位君主还是漠视人才,如此下来,人才就要看一看然后再做打算了。

二、诸侯国人才争夺战。

魏文侯任用人才,尤其是吴起坐镇西河,打的秦国惨兮兮,差点被灭掉。秦孝公时期发布《求贤令》,公开招募各国人才。秦国招收其他国家的人才机制日趋完善,秦国也学习魏文侯的办法招揽人才了。

其他诸侯各国也纷纷效仿,魏国招揽人才有了六大竞争对手。这样人才就会产生流动,假如在一个国家待不住,就会跳槽到其他国家了。

譬如,著名的公孙衍,先在秦国做官,然后到魏国做相国,最后到韩国做相国,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才能谁认可,我就去哪个国家施展。

自然,魏国初期人才多,向外流动是正常现象,留住人才的机制有了更多的选择。(秦孝公《求贤令》全文图,这是人才争夺开始宣战)

魏国为什么流失了这么多人才,例如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

三、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没有贯彻到位。

魏文侯之后的魏国君主没有魏文侯那么雄才大略,逐渐变得昏庸,自然魏文侯所秉持的人才任用机制也贯彻不到位了。

这样人才在外部有更好的吸引人才的诸侯国,如果自己在魏国不被认可,那就只能跳槽了。譬如张仪、商鞅等人。

三、魏国人才之间的倾轧。

人才多了,难免会出现竞争现象,魏国君主没能调节好这一关系,导致人才之间互相倾轧,导致人才流失。

最著名的是庞涓、孙膑师兄弟之间的倾轧;吴起被公叔痤排挤到楚国等,因为优秀的人才极有可能在魏国做到更高位置,心态不好的人才就会下狠手对付竞争性人才了。

秦国李斯曾经把韩非子整死了,也是感觉到自己的地位遭遇到了危机。魏国也更是如此了!(孙膑庞涓剧照,师兄弟变成仇敌)

魏国为什么流失了这么多人才,例如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

四、魏国人才流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魏文侯打开了魏国的吸引各国人才的大门,一时间人才纷纷流向魏国。魏国之后的君主虽然将这一大门一直敞开着,但难免遇到其他各国吸引人才的竞争。等其他诸侯国的人才引流大门都敞开之后,流向魏国的人才自然被分流了。

诸侯各国谁的人才引流做得好,那么人才流向就会改变。秦国后来居上,一直秉持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自然人才流向秦国的流量就会加大。

假如在魏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却在其他国家大放异彩,秦国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宣传,如范雎字啊魏国是一个小卒子,还被认为是间谍,被迫出走到秦国。范雎在秦国做到相国一职,权倾朝野,他成为秦国引流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而然让天才的人才都认为魏国对待人才并不是那么好,反而秦国能使得人才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范雎雕像,魏国差点把他当做齐国间谍杀了,在秦国做到相国)

魏国为什么流失了这么多人才,例如尉缭子,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公孙衍?

魏国自己没有贯彻好人才引流机制,外部人才竞争加大,最终使得魏国人才外流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魏国的人才纷纷流向其他国家了。

魏国人才流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引进的人才外流;第二是本国的人才也外流了。尉缭、范雎、公孙衍、张仪都是魏国本土人才的代表,吴起、孙膑、商鞅都是引进人才后流失的代表。

战国魏国魏文侯之后,魏国不但引流外部人才出现问题,自己本土的人才也流失十分严重,败亡是必然的。

标签: 商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