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让他们分散兵力,然后将他们各个击破;正面攻击敌人,不如采取避重就轻,迂回攻击对方薄弱的地方。本意指围攻魏国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敌方撤兵。
在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战国前期强势的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摧枯拉朽,一路奔袭,很快就将赵国首都邯郸包围了。赵国已经抵挡不住魏的攻势,急忙向齐国求救。
孙膑
齐王指派大将田忌率兵前去解救邯郸,时任他的军师孙膑为他出谋划策,对他说:“要想打开混乱的局势,不能强行介入双方的战斗;要想制止难分难解的双方,要想援救赵国,只需要抓住魏国的要害,直捣他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精兵锐将已经倾巢出动,国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我们现在应当抓住战机,直接向魏国进军,出其不备攻打魏国都城,魏军首尾不能相顾,必定会回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
田忌听后连连点头,对孙膑说:“先生真是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继续说道:“魏军从赵国撤回来时,他们长途奔袭行军,又加上与赵国之战,他们已疲惫不堪。而我军则以逸待劳,在魏军回撤的必经之路上,在险要之处伏击他们,必定一击即中,趁机打败他们。”
田忌闻后,立即下令,按孙膑说的行事,派兵直奔魏国首都大梁,沿途造势,声势浩大,目的就是要让魏国觉得齐国要一举拿下魏国,一边却在魏国撤军的途中设好埋伏。
魏军得知齐军围困都城,连忙撤攻赵的军队回来。在急忙回军的途中,魏军根本没想到齐国会设伏,兵马行至桂陵一带,齐军突然鼓声大作,从伏地冲杀出来。魏军疲劳之师始料不及,匆忙抵御,人困马乏的魏军哪里战得过以逸待劳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还没来得及回到都城解围,就几乎全军覆没。齐军由此役大获全胜,也解救了赵国。此役也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在后世对其的评价中,毛主席曾赞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在近代也发生过“围魏救赵”的战例,太平天国后期,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数十万大军攻打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南京),清军将天京层层包围,让其成为一座孤城。
洪秀全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献上一计。他说:“清军如今兵多将广,不能力敌。请天王调配两万人马给我,我领军趁夜突围出去,突袭敌军在杭州的屯粮之地。敌人一定会分兵去救援杭州。然后天王趁清军分兵之际突围出去,到时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夹出之势,天京之围可解。”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胜利是有把握的。
李秀成
这年的正月初二,正值过年的时候,清军略有松懈。半夜的时候,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从敌人封锁薄弱的地方突围了出去。清将和春看见只是一小股部队逃窜,也没放在心上,就没有派兵追击。
李秀成突围后直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乘着一天雨夜.派出一千多名得力士兵,用云梯悄悄地爬上城墙,当守城兵士惊醒时,城门己经被打开,李秀成率领众将士冲入城内,夺取了杭州。为了引起清军的注意,李秀成下令把清军的粮仓焚烧。
和春闻讯之后,知道杭州已失城,断了后勤补给,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去救援杭州。洪秀全见状,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在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此时石达开也率部回撤天京。两路兵马汇合后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队,与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合围之势,清兵始料不及,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
如果此战,和春不管杭州之危,破釜沉舟,直接强攻天京,或者结局会有所不同,当然,发生了的事,那就是历史,都不能预测未来,不然也不会有这个经典战例了,战场是没有如果的。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初名李以文,因战功显赫而被天王洪秀全赐名"秀成",封为忠王,称"万古忠义"。在湘军攻陷天京时,李秀成扶幼天王洪天贵福出逃,不久被俘。他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后,于天京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二岁。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原稿至今仍然是密)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李秀成自述,原稿至今仍是密
古代近代都出现过“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和人物,上述两位,一位善终(生卒年份不详,姑且这样认为,欢迎指正),一位英年早逝,却都留下了传世之名。
当下面对老美的技术围堵,会不会涌现出这样的大将之材?拭目以待!
标签: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