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孙膑,是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因为遭到同学庞涓陷害,被魏人斩断双足,被迫逃到齐国,投入田忌门下。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兵围攻邯郸,赵人紧急向齐国求援。为此,齐威王派田忌与孙膑率军前往救援赵国。军队出发后,田忌想都不想,就要直奔赵国。可孙膑却阻止了他:“要解开乱麻线团就不能握拳,阻止斗殴不能参与斗殴;避实就虚,让敌人感受到威胁,危机自然就能化解。现在魏、赵相斗,魏国精兵必定在外,老弱病卒则留守国内。您不如率兵直攻大梁(魏都,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占据来往的交通要道,以攻击魏国空虚之处,那么魏兵必定会撤军回来解救。如此一来,既能解赵国之围,又能疲惫魏军!”
田忌听了,依计而行。
听闻齐军大举入侵,魏将大惊,赶紧撤军回来救援。不想,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市西南)魏军就被田忌与孙膑打了个伏击,损失惨重!
十三年后,魏人再度伐赵,赵国又向齐国求救。这回田忌故技重施,率兵直攻大梁。魏国主将庞涓得知,立刻撤军回援国内。这一次,孙膑设计了“减灶计”引诱庞涓前来追击。当庞涓率军追击到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时,落入了孙膑圈套,不但魏国全军覆没,魏国太子还被俘,庞涓则战败自杀而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载的孙膑复仇故事,有很多与史实不符之处。比如说,桂陵之战前,齐军攻向魏国都城大梁;可当前史学界大多认为,此时魏都还是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并未迁都河南。尽管如此,因为“围魏救赵”这一战术,让孙膑成功跻身于杰出军事家行列。
“避实就虚,攻其必救”这八个字,是“围魏救赵”战术的精髓所在。孙膑两次采取同样战术成功调动魏军,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然而,“围魏救赵”战术的首创者果真是孙膑吗?恐怕未必。
在《战国策》中,桂陵之战提出这一战术之人是段干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是段干朋)。就算这一战术真是孙膑提出,那么早在春秋之时,就已经有人在熟练使用它了。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举行诸侯盟会。这次会盟,齐桓公是想掺合一下周惠王的家事。
周惠王的太子是王子郑;可因为他更喜欢惠后所生的儿子王子带,就想改立太子。齐桓公听说此事后,认为改立太子之举不合宗法制,有违周礼。身为诸侯之长,齐桓公自觉有义务来阻止周王的乱政之举。因此,他才召集天下诸侯前来首止会盟,并同时请求王室派太子郑前来出席这次盟会。
齐桓公这是率天下诸侯公然拥立太子郑作王室合法继承人,周惠王更换太子的计划霎时间就遭遇了重挫。被齐桓公坏了好事,这让周惠王又气又恨。为报复齐桓公,周惠王派人暗地里找到郑文公,怂恿他与齐国作对:“我将出面让楚国联合郑国,然后再与晋国一起合力抗秦,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安宁!”
郑文公早就对齐桓公的霸道极端不满,在得到王室支持后,全然不顾大臣劝谏,扔下郑国军队就独自逃回了国。
郑文公私自逃会,这让齐桓公气恼不已。
公元前654年夏,齐桓公亲率诸侯大军,前往攻打郑国新城(今河南新密),以惩罚郑文公。郑国虽然是曾经的“小霸”,但在郑庄公之后国力已大不如前。面对诸侯大军,郑国还能支撑多久?
就在危急之时,楚国救援及时赶到了。
齐、楚早就是死对头,召陵之盟时,两国就已经正面对抗过一次。这次受王室之托,要联合郑、晋以抗齐,楚成王当然是求之不得。可齐桓公率领的是诸侯大军,单凭楚国能直接与之相抗衡吗?如果楚国出兵救郑,也许就意味着召陵之盟的重新上演!楚成王当然不会重蹈覆辙,所以他并没有率军奔向郑国,而是去围攻另一中原小国——许国(今河南许昌东)。
得知此消息,齐桓公万般无奈,不得不先撤离郑国战场,南下去解许国之围。可一见到诸侯大军,楚成王却机灵地主动撤军了。齐桓公这次伐郑,就这么不了了之。
这次楚成王就使用了这一聪明的战术——“围魏救赵”,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围许救郑”。这恐怕是历史文献记载的首次“围魏救赵”战例,应该是楚成王首创。
齐桓公大动干戈地伐郑,却被楚成王一招“围许救郑”轻松化解。
不但如此,虽然许国被齐国了救下来,可事后许僖公却被楚成王给吓坏了。为此,许僖公经由蔡穆侯引荐,到楚国去朝觐楚成王。为表诚心投靠,许僖公在见楚成王时还反绑双手、口含玉璧,许国大夫们则身穿丧服、士卒们还抬着一副棺材!
自此后,齐桓公对楚成王的恨意又多了几分。
公元前645年,齐国重臣管仲、隰朋等等先后去世。借此良机,楚成王又加大了对齐桓公的挑战力度,率兵前去攻打徐国(今江苏泗洪南)。齐桓公的一位夫人,就是徐女;徐国遭遇楚难,齐桓公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3月,齐桓公在牧丘(今山东聊城东北)举行诸侯盟会,商议救援徐国之事。随后,诸侯们集体聚集到匡(今河南睢县西),由鲁国大夫公孙敖率诸侯大军前往救援徐国。可是,这次诸侯大军却未能击退楚军。
这一下,齐桓公立刻陷入了被动之中:齐桓公此时已步入晚年,号召力大大降低;再召集诸侯前往救援,诸侯们谁都不乐意。齐桓公四处联络,最终仅有曹国愿意出兵。
齐、曹二国兵力,实力顿时弱了不少;要正面与楚军对抗,恐怕会出意外。为此,齐桓公不得不抄袭了楚成王的“围魏救赵”战术,让二国联军前去围攻楚国盟友——厉国(今河南鹿邑东)。从徐国到厉国有数百里路之遥,只要楚军前来解救,长途跋涉之后就再也难以回去攻打徐国。
齐桓公设想虽好,奈何他却估计错了两件事:其一,厉国虽小,抵抗力却不弱;齐军围攻了数月,都未能攻克厉国;其二,楚成王深知“围厉救徐”战术的要害,根本就不愿意上当,坚持攻打徐国,结果在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大败徐国军队。
一年后,齐桓公不得不再次派兵出击徐国,将楚军赶跑了。齐桓公的“围魏救赵”战术,算是彻底失效了。
不但是东周第一任齐桓公曾尝试“围魏救赵”战术,东周第二任霸主晋文公也用过这一战术。
公元前634年,眼见晋国国力蒸蒸日上,宋成公毅然背叛了楚国,投向了晋国。泓水之战中,楚人不但大败宋军,还重伤了宋襄公、致使他次年不幸亡故。楚国对于宋成公,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得知宋国背叛了楚国,楚成王当然不会轻饶。
公元前633年冬,楚军联合陈、蔡、郑、许等等盟友,大张旗鼓地前往讨伐,把宋国都城商丘围了个水泄不通。宋国司马公孙固见势不妙,赶紧向晋文公请求援助。
面对宋人的求救,晋文公其实十分犹豫。此时晋文公回国才四、五年,国内政局初定;自晋献公后,晋军已多年没打过硬战。这次出兵要与强悍的楚国大军正面对决,能保证必胜吗?与楚军开战,风险实在是太大!
为此,晋文公亲信狐偃特别制定了“围魏救赵”之计:“曹国新近才归附楚国,卫国也刚与楚王联姻;如果我们出兵攻打卫、曹二国,楚军必定会来救援,那么宋、齐二国危机就可自然解除了。”
在围攻宋国前,应鲁人请求,楚成王还另派一支军队协助鲁军伐齐,攻占了齐国谷邑(今山东平阴西南)。所以,狐偃才会说解“齐、宋之难”的话来。很明显,狐偃也抄袭楚成王的旧法,也希望能避实就虚、避免正面决战。
不过,这一次楚成王又会不会上当呢?
公元前632年春,晋军从卫国南部渡过黄河,然后兵分两路,杀向了卫国和曹国。1月11日,晋军攻占了卫国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其后卫成公主动向晋文公求和,却被晋文公拒绝了;为此,卫人还主动驱逐了卫成公来讨好晋文公。
就在这时,楚成王派出了一支偏师,帮助鲁军来协防卫国。但楚军主力依然待在齐、宋二国,原地不动!显然,楚成王根本不愿意上当,根本无意解救卫、曹二国。
最终,在晋人攻破卫、曹二国后,都没能解除齐、宋二国之危!狐偃的“围魏救赵”之计,彻底失效了。后来还是中军主将先轸激怒了楚国令尹子玉,把他引诱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进行决战,才得以战胜楚军,让晋文公当上了东周霸主!
“围魏救赵”战术,虽然是因孙膑而成名,却早在春秋时就已被频繁使用。可除了楚成王成功应用之外,两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施展时却都失效了,这是为什么呢?
“围魏救赵”的核心关键,是“避实就虚,攻其必救”。
齐桓公攻打郑国时,楚成王不出兵郑国却选择围攻许国,这就是极为巧妙的选择。许国虽弱小却是诸夏之国,距郑国新城和楚国都相当近。因为属诸夏阵营,号称“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就无法对许国存亡漠不关心;因为距新城不远,诸侯联军也无法找借口不去救援;因为许国靠近楚国,一旦诸侯联军解围后再攻郑国,楚成王又可随时故技重施。就此而言,楚成王设计的“围许救郑”战术,可谓是正中齐桓公要害、“攻其必救”。
齐桓公的“围厉救徐”与晋文公的“攻曹、卫以救宋、齐”,虽然也都是避实就虚,但在“攻其必救”这点上显然就是一厢情愿了。齐桓公围攻的厉国,晋文公攻打的曹、卫二国,都远非楚国核心价值所在,楚成王当然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解救这些国家。不能“攻其必救”,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位霸主的“围魏救赵”,也就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虽然“围魏救赵”策略失败,可晋文公却在实施这一战术的过程中发掘了先轸。最终凭借先轸的随机应变,才成功地调动了楚将子玉,让晋文公称霸东周。这表明,“围魏救赵”战术并不是万试万能的灵丹妙药。
一旦预定战术失败,就必须能及时调整、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屡战屡胜、赢得最终胜利!
标签: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