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举证、质证、论证冯都《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

犀牛历史 64 0

  考证、举证、质证、论证冯都《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

  作者:唐提强 编辑:钱孝蓉

  关于1930年底,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在龙冈的战役中,究竟是红军哪支部队活捉敌师长张辉瓒?究竟又是和哪个红军将领密切相关?(我只考证这一专题)

  这一争论多年的疑团,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民间群众团体,党史学会会员,业余从事党史研究五十年,“一反通”“反“围剿”党史专家”的八旬老人冯都,经过五十年日复一日在史林里耕耘的考证研究下,好像有了“结论、定论”。似乎相关的史学界,可以以他冯都的“结论、定论”,在今后的党史、军史中应该记载上:1930年底,在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红十二军第34师第100团,在团长寻淮洲制定的捕捉方案下,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

  冯都言之凿凿的认为,他考证研究的:1930年底,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是红十二军第34师第100团活捉的张辉瓒,並与寻淮洲有着密切关系,举证的四个证据,是“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

  2019年7月24日夜晚23时,冯都在搜狐网推出了他的考证研究,与驳斥他人之“谣言”的文章《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之后又有冯都的会友艾圣才《八旬冯都考证张辉瓒谣传》的文章。

  冯都和艾圣才是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民间群众团体,党史学会中,关于当年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研究的会友。他俩人的前后文章可谓是“一唱一和”。

  冯都的前文,是他考证研究张辉瓒被红军活捉的历史史实,及对其他人活捉张辉瓒之说的考证的反驳与否定的“一唱”。后者艾圣才的文章,若是言之他是对冯都前文的“一和”,其实也不是很准确,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冯都本人对《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一文的加强版的文章。

  首先从两篇文章的时间空间上看,相差是近两个月。冯都的《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在搜狐网发表后,以冯都之说是已发酵到:事实上网满全球了。

  再看艾圣才的文章,除了文章中的大小段的“过桥”外,主要是冯都在“讲话”。作者在文章中原引冯都的话占60%左右。

  冯都在网上发表了《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一文中,对于他人考证研究活捉张辉瓒之说的否定与驳斥,必然同样也招至其他考证研究者们或一部分读者,对他的活捉张辉瓒一事肯定及举证的四个证据,提出质疑或否定。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质疑或否定他的文章、言论已发表的差不多了,冯都再借他同事艾圣才之“口”,对质疑或否定他的定论与举证的四个证据及相关的言论,再进行一次驳斥。

  冯都是永丰县的民间团体,党史学会会员。早在上个世纪70年左右,永丰县筹办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陈列馆时,他是参加筹办工作的人员之一。从此之后,他业余时间研究党史、军史,重点是当年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及其它的四次反“围剿”五十年。

  冯都,被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民间群众团体,党史学会的人称之为“一反通”(通晓第一次反“围剿”的事事),“反“围剿”党史专家”。

  冯都在他的考证研究《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一文中,列三个标题,20个问题。但和他考证研究是谁活捉了张辉瓒,只标题二的标题与(11)、(12)及注解③。

  冯都及艾圣才认为:2018年下半年,搜狐网刊登了一副龙冈战斗示意图和两件铁打的史料,冯都表示:“……鉴于史料确凿无误,条件已经成熟,现在不写,更待何时?”

  冯都认定当年活捉张辉瓒的是寻淮洲的第100团的“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真是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吗?

  冯都一文中:寻淮洲 第(12)及支持它的证据注解③中的,四个“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的考证、举证,经得起历史史实的考证及他人的考证,举证,质证,论证吗?

  对于冯都认定:是寻淮洲的100团活捉了张辉瓒的四个“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考证,举证的证据,我们进行一一的考证,举证,质证,论证。

  一 、红军第34师政委高自立(该师辖第100、101、102团)1936年在莫斯科写的文章言之,寻淮洲团长的红军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

  1、高自立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已不在十二军第34师任职,已不是第100团团长寻淮洲的直接上级了,而是任职于红64师师政委。(师长粟裕)

  a.查证高自立履历。

  b.《郭化若回忆录》第43页:“1930年10月底,蒋介石兴兵10万,分3路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我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当时我军的兵力,一、三两个军团加总部直属队只有3.3万余人,把由红22军缩编成的第64师(师长粟裕、政委高自立)计算在内,共约4万左右。”

  以上证据证明,冯都若要用高自立任职的时间差来证明,是当年寻淮洲的直接上级,第34师政委的高自立证明,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是不能成立的。

  2、即然是当年红64师的政委高自立,早年在莫斯科(1936年)的文章言之是寻淮洲的红军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

  那么当年,同为64师师长的粟裕,在他1988出版的战争回忆录中,也应该会对,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一事,有所提及或认定。《粟裕战争回忆录》第93页:“随即得悉张辉瓒师已进抵龙冈,孤军深入,立足未稳,我军迅速定下决心,集中优势兵力,运用迂回包围战术,十二月三十日,一举将该部全部彻底干净地消灭了,一个也没跑掉,活捉了张辉瓒。”

  粟裕将军的回忆录是专门写战争的。第一次反“围剿”十分重要也十分出名,不仅是红军第一次歼灭了敌军一个师(实为两个旅及师部),而且还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又有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扬名于后世。那么,当年和高自立同在一个师任职的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对于活捉了张辉瓒的这一重大历史事实上,並不认定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同在一个师,政委高自立知道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师长粟裕能不知道吗)

  3、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战役战术的决策,战役序列的排列者、指挥者毛泽东、朱德,从来就没有说过或指出认定过,是红军哪支部队活捉了张辉瓒。也从来没有说过或指出认定过,当年是红军哪个将领个人与活捉张辉瓒有密切的关系。

  4、当年所有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的将领们,在他们的回叙述中、回忆录中、回忆的文章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及或认定,当年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我书架分类的军事书籍中,现有当年参加龙冈战役的将帅们书籍《彭德怀自述》《粟裕战争回忆录》《黄克诚自述》《萧劲光回忆录》《萧克回忆录》《张宗逊回忆录》《郭化若回忆录》《曾克林将军自述》《吴法宪回忆录》《罗荣桓传》,及我看过的,一百五十本以上的将帅们的回忆录、传记中,没有一个人提及或认定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

  特别指出的是粟裕将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歼灭张辉瓒师及活捉张辉瓒的龙冈战役中,不仅是同寻淮洲所在的34师第100团在一个战斗序列(见《郭化若回忆录》第50页第2行),而且在之后,由红军第七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同时为军团级干部。粟裕与寻淮洲共同战斗,直到寻淮洲壮烈牺牲。粟裕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对寻淮洲的军事才能赞誉有嘉:“在军团三人领导核心中,寻淮洲参加过秋收起义,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的青年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粟裕战争回忆录》第112页。

  以粟裕将军和寻淮洲的极特殊的关系,以粟裕将军在寻淮洲牺牲近50年后,他还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对他的战友寻淮洲不仅赞誉有嘉,而且还是赞誉有加①。若历史的客观事实,是寻淮洲与活捉张辉瓒有密切的关系,粟裕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不可能不提及,不指出,不证明。

  5、高自立早在1950年1月9日就去逝了。现在人们很难考证1936年高自立写文章时的各种情况了。再有,文章是不是高自立写的?提供者並未给出根源出处,也未提供整体的文献,更没有任何旁证。

  即便认定文章是高自立写的,但文章中所言,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也很难认定是当年的历史客观事实。前面考证,举证的2、3、4的事实,有着很强的排它性。

  综上考证,举证,质证,辩解,(暂定是)高自立1936年,在莫斯科写文章说是:寻淮洲所部红军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几乎不能成立。

  故,不能认定高自立之说,当年是寻淮洲所部的红军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二、《忆郭化若两次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冯都引证的是他自己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2007年第3期上发表的文章。

  《军事历史》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的内部刊物,2005年1月开始同上海的《国际展望》合作公开发行,一共发行了18期(月刊),2006年6月以后就停止了公开发行,但并未停刊,现在仍然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的内部刊物。(冯都的文章是2007年3月发表的)

  《军事历史》只是学术性类的内部刊物,在它上面发表的军事历史的文章中,对军事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的肯定与否定,不是都具有认定性与否定性,更不具有对我军军事历史问题上,都具有认定与否定的权威性。(特别是非专业人的文论)

  1、冯都是在1970年前后采访郭化若将军的。郭化若将军是1995年11月26日去逝世的。冯都从1970年采访郭化若将军后,到郭化若将军1995年11月去世的25年中,是否有公开发表过,他对郭化若将军采访时的对话内容的文章吗?冯都有公开发表过文章指出,是郭化若将军在他的采访中,肯定的对他说是:寻淮洲所部的红军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吗?

  冯都1970年采访的郭化若将军,在郭化若将军健在时的25年之中(1995年去逝),冯都为什么不发表认定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这一有人证,物证(自己当年采访的原始笔记)的文章呢?

  郭化若将军去逝12年后,冯都才在他发表文章中,引用郭化若将军在他1970年左右采访时对他言之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为他举证的“铁打的史料”的证据之一。郭化若将军已去逝了,人证已经不存在了,还有人证来证明郭化若将军对你讲过此番话为真吗?又怎么能来证明,冯都对郭化若将军当年的采访记录是准确无误的呢?

  冯都2007年3月,在《军事历史》刊物上发表《忆郭化若中将两次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並未复上他采访郭化若将军的,关于是寻淮洲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的当时的原始笔记,也未复上原始笔记的复印件或影印件。在2019年7月24日在网上发表《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也同样如是。冯都难道不知道他当年采访郭化若将军时的原始记录原件(记录本等),是最重要的物证吗?冯都强调他的史料是确凿无误的,为什么会把这么重要的物证证据,不和文章一起复上呢?

  现在冯都在文章中引用、引证的是,1970年左右他采访郭化若将军的原话或原意,此引证,即没有人证,又没有物证及其它的证据来证明,这让读者很难相信他的举证的引证,是真实准确的,是确凿无误的铁证。

  2、冯都1970年左右采访的郭化若将军,並从郭化若将军那,得到了当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战役后,是寻淮洲所部的红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的言证。他从2007年3月发表《忆郭化若中将两次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到2019年7月发表“铁打的史料”“史料确凿无误”的《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都是以他1970年左右采访郭化若将军的记录,为他认定的当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寻淮洲所部的红100团活捉的张辉瓒的强有力的举证证据。冯都考证的证据,即然是以郭化若将军的回忆为准,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之前的考证中,先查看查证1995年出版的《郭化若回忆录》,再核对你举证引证的1970年左右你采访郭化若将军之说呢,再举证呢?

  《郭化若回忆录》第51页:“我跑回总部指挥所报告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说要下山去看一下,我和他下山,沿着大路向龙冈走去,沿途听到许多通信员和后送人员高兴地喊着:“捉到张辉瓒啦!”“前面捉到张辉瓒啦!”。郭化若将军的回忆录,第47页开始到57页全部都是讲述歼灭张辉瓒师,从小布设伏开始,到战役的过程,到打垮了敌人並活捉了张辉瓒,及之后第一次反“围剿”的结束。郭化若将军从未指出或讲述过,是红军哪支部队活捉了张辉瓒,是当年的哪个红军将领与活捉张辉瓒有密切关系,更别说他专门指出,是红100团活捉了张辉瓒,寻淮洲与活捉张辉瓒有密切关系了②。

  是以1995年出版的,郭化若将军自己的回忆录为证据?还是以冯都1970年左右采访郭化若将军,並在郭化若将军去逝十二年之后,写文章言之是郭化若将军对他讲述:活捉张辉瓒是红100团,与寻淮洲有密切关系,为证据呢?从冯都主张的,历史史实的考证的证据,要“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准。同是出自郭化若将军的这两个不同的证据,一个出自于本人的亲历,亲见,亲闻,亲写的文字证据,一个是冯都间接的言证,哪个为真?哪个为有效的证据?还用人们质证,论证,固证吗?

  3、冯都自己讲,在1970年他还采访了萧克将军及何长工。但他在他的《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一文中,他认定的是寻淮洲所部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的举证里,並未有萧克将军及何长工的证言与文证的证据举证。在萧克将军与何长工的回忆录中,他们也没有指出或证明,是寻淮洲所部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我已查阅过何、萧的回忆录)

  综上所考证,举证,质证,论证,冯都个人提出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红军寻淮洲所部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並以他1970年左右采访时,是郭化若将军所说,做为他的证据之一,基本上是不能成为有效证据的。

  三、寻淮洲团长的勤卫员陈目海的回忆。

  1、a.陈目海生前(已于2011年2月去逝)是否有文字的材料证据证明,他1931年左右当过寻淮洲的勤卫兵?或他准确的向他人讲述过,他当年当过寻淮洲的勤卫员?他的讲述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讲述的对像都有哪些人?b.是否有人查证过陈目海的详细履历?在其中是否有他当过寻淮洲的勤卫员的文字记载?c.陈目海是否过去有人证明过,他在1931年左右当过寻淮洲的勤卫员?是否有文字的证据?

  没有以上三条中,其中一条的强有力的根源证据,现在后人举证说陈目海在1931年左右是寻淮洲的勤卫员,是不能做为有效的证据进行举证的。

  现在后人在没有出处,没有根源出处的举证而说,陈目海在1931年左右是寻淮洲的勤卫员,是无法让人相信,也是不能让人相信此为真的。

  2、近来来,有几个人举证,当年寻淮洲的勤务员陈目海证明过,当年活捉张辉瓒的那支部队,是他们的第100团。持此举证的几个人在他们的文章中都引用了陈目海的原文或原话,奇怪的是,他们各自引用陈目海的原文或原话记录的版本,文字都不一样。即是引用原文或原话记录应该文字是一样的,这是创作引用他人原文,原话记录的基本原则。他们都没有任何人注解说明,他们引用陈目海原文或原话记录的出处,更别说原始的根源出处了。好像不是你抄我的,就是我抄你的一样。(之差别,无非是编的多点或少点罢了)

  3、陈目海生于1915年9月,1929年6月参加红军。(见2011.02.27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陈目海14岁参加红军,参军半年就赶上了龙冈战役。

  简单的对比:是一个14岁,刚当红军半年的陈目海约60年前后的回忆,认为是红十二军第100团活捉的张辉瓒做为有效的证据,可信度高呢?还是几乎所有当年参加龙冈战役的,将帅们的回忆做为有效的证据,可信度高呢?人们会采信前者呢?还是采信后者?我认为,但凡有社会常识的人,但凡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采信后者,当年参加龙冈战役的将帅们的回忆。

  故,没有注明出处的,没有注明原始根源出处的,个别几个人在他们的文章中引证的,所谓的陈目海的原文或原话(记录),是不能做为有效的举证证据的,因为没有它的真实性。

  四、《寻淮洲:颇受毛泽东赞誉的红军将领》(广西《文史春秋》2003年第11期)

  冯都用:也说是十二军100团战士打扫战场时捉到张辉瓒。冯都这个举证太过于简单草率了吧?

  1、冯都没有指出或提供给读者,广西《文史春秋》2003年第11期上《寻淮洲:毛泽东赞誉的红军将领》的文章中的:是十二军100团战士打扫战场时捉到张辉瓒。作者或编辑者给的证据是什么?证据的出处在哪?是否是根源出处?

  2、冯都没有指出文章的作者是否是他本人的考证结果,还是转抄他人的?

  3、若是《寻淮洲:毛泽东赞誉的红军将领》一文的作者或编辑者,在文章中提供了:是十二军100团战士打扫战场时捉到张辉瓒的证据出处,请问冯都你验证过,作者或编辑提供的证据出处吗?

  怎么看冯都提供的证据四,像是个“三无产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上看下看,都不像是他言之凿凿所说的“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

  故,冯都举证的证据四,实在是不能做为他所言的“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以证明是:红十二军第100团活捉的张辉瓒,並与寻淮洲有着密切的关系。

  冯都经过长期的考证研究,对党史、军史中,关于1930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是哪支红军部队活捉了张辉瓒的未定论,给出了他(们)的定论:是红十二军第34师第100团,在团长寻淮洲制定的捕捉方案下,活捉了张辉瓒。

  冯都对于他的认定:是红军第100团,在团长寻淮洲的指挥下活捉了张辉瓒,並提供了他认为的四个“史料确凿无误”的“铁打的史料”的证据。

  对于冯都的四个证据,我已一一做了考证,举证,质证,论证。至于冯都的四个“史料确凿无误”的“铁打的史料”的证据,是否是确凿无误?是否是“铁打”的?是否能确认冯都:是寻淮洲所部的第100团活捉了张辉瓒的定论?冯都考证研究的定论,是否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冯都考证研究的定论,是否可以做为党史上军史上,尚未定论的,活捉张辉瓒一事而盖棺定论?

  通过对冯都的四个所谓的“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的一一考证,举证,质证,辩证,论证他的(及会友):红第100团在寻淮洲制定的捕捉方案下,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之说,基本上是可以否定的,它不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杂七杂八

  冯都《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于是将张辉瓒捆绑起来,押解到6华里之外的龙冈街,交朱毛处理。”

  《郭化若回忆录》第51页:“……我跑回总指挥所报告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说要下山去看一下,我和他下山,沿大路向龙冈走去,沿途听到许多通信员和后送人员高兴地喊着:“捉到张辉瓒啦!”“前面捉到张辉瓒啦!”……正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毛泽东走到了龙冈大坪上,……这时有人把张辉瓒捆绑着带过来,……俘虏中立刻有两个人走出来,猛打他两耳光,……我上前劝阻了,並给他松了绑。张辉瓒一见毛泽东同志就鞠躬敬礼,口称“润之先生”,说他过去怎么见过面,说了些别后钦慕敬仰的话。毛泽东同志叫他一起就地坐下,简单地对他谈了些革命道理和革命形势,又问了一些敌军内部的情况。”

  冯文第(12)中的两处要点:“红字第十二号命令,……军事会议还面授了作战机宜。”

  《郭化若回忆录》第49页:“因为当晚我们尚未接到红三军团和红四军的宿营报告……因此立即派遣参谋长朱云卿同志,到君埠以北,上固以东去寻找红四军和红三军团传达命令,……参谋部只有我一人,由于没有军用地图,我马上调查地形,绘成略图,按毛泽东同志的意图起草了作战命令。③”

  以上是郭化若将军在1930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亲历、亲见、亲闻,再加上亲写的“四亲”与冯都未有“四亲”史料的考证研究,而定论寻淮洲及红100团是活捉张辉瓒的功臣的再对比。

  是郭化若将军的“四亲”为真?

  还是,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群众团体,党史学会会员,“一反通”“反“围剿”党史专家”冯都,50年的考证研究定论后,在未有“四亲”史料的情况下,在他的文章中第(12)寻淮洲,所编辑叙述的为真?

  广大读者是可以辩别出真与不真的。(建议读者即便是辩出不真的,请不要认为不真的就是“谣言”,也不要说不真的就是“极为恶劣的信口开河”。仅记,做人要厚道)

  艾圣才在他的文章中引用冯都与他讨论时的原话:“……你看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剿共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百万大军,毛泽东发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杜杀害解放军及支前民工13万多人,超过张辉瓒几倍。”

  “杀害”汉语的词语解释是:杀死,害死。

  军事术语:伤、亡或伤亡,有时也用阵亡、牺牲、负伤。

  冯都认定,淮海战役中,我军被杀害了13万多人(民工极少到可以乎略)。请问冯都老先生,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共伤亡多少人?懂一点军事常识的人也都会知道,战争、战役、战斗中负伤者大于阵亡者。

  列出解放战争中,我军在四次战役的作战中受伤与阵亡的数据。

  选自《解放军横扫千军的40大战役》白山出版社。

  一、宿北战役,我军阵亡2000人,伤6000人。

  二、莱芜战役,我军阵亡1459人,负伤7007人。

  三、石家庄战役,我军阵亡988人,失踪69人,伤5090人。

  四、宜川战役,我军阵亡1059人,伤4193人。

  以上我军战役中,伤亡数据的比例基本上是3:1(其它战役也大至如是)。

  以常规战役中,我军伤亡的比例基本是3:1,以冯都定论的,我军在淮海战役中被杀害13万多人来计算,淮海战役中我军受伤者大约应是40万人。伤亡相加,我军在淮海战役中伤亡约53万人。

  我军淮海战役参战将士约60余万人,以冯都定论我军在淮海战役中被杀害13万多人来计,我军淮海战役60余万参战的指战员中约每8个人,就有7个人非死即伤。这也太离谱了。

  一个研究当年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史50年的人,又是一个被奉为“一反通”“反“围剿”党史专家”的人,总还是要有那么一点点基本的军事常识为好,总还是会用一点点的军事术语为上。不才善意的提醒:以后注意点。

  冯都《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中关于活捉张辉瓒的考证研究结论是:寻淮洲团长所部的红100团活捉到张辉瓒。列举出了“史料确凿无误”“铁打的史料”的四个考证证据,並在文章第(12)寻淮洲中,讲叙了一段历史旧事新编的故事。虽然冯都的四个证据,似乎,好像不是“史料确凿无误”是“铁打的史料”,旧事新编的故事大概,也许,可能不真。

  即便是如此,我个人坚信冯都绝不像那些人一样“都想争功”。冯都考证的四个证据及旧事新编的故事即便有误,那怕是不真,我个人认为也绝不是“老朽撰文”、“极为恶劣的信口开河”、“空穴来风式的杜撰”、“罔顾事实的无稽之谈”、“谎言以及无知之谈”、“用无中生有的低劣人品”造“低级谣言,是肆意造谎、臆测的谣言,是流言毁谤。我个人是决不会“嗤之以鼻”的。我坚信都已是八旬的冯都绝不会“还停留在白痴阶段”。同时我坚决的认为,冯都是一位“聪明坦言”的人④。

  看到艾圣才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引述冯都,《活捉张辉瓒历史的谣言与真相》在网上推出后的原话:“次日,全国各地网站纷纷转载,包括中央五套最高领导班子网站,……各省、市、县的地方网站等,几乎轰动神州大地。……联合国网站看到此文……美、英、法、俄、日、德、澳、加等国网站上,欣喜地看到了此文……甚至非洲网亦毫不逊色……事实上是网满全球了。”这让我感到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冯都老同志,为这是真亢奋到了“抓狂”的份上了,君不见,他老人家把非洲的黑人兄弟都“抓出来了”(姜还是老的辣)。我突然感到,冯都不仅是50年研究党史的“严肃严谨”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八旬老人。我小的时候听过王婆卖瓜的故事,记得好像那个王婆也是个老人。

  我是在考证、研究我军一部分军史、战史及将帅人物史的写作中,考证到当年江西中央苏区,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除了查证书籍、文章、资料外,在网上再查看资料时,看到了冯都的这一旧文及其它文章(我平时不怎么上网看七七八八东西)。

  看到冯都、艾圣才写的文章,挺有意思,顺带着写了一篇拙文,不正之处,望读者给予釜证。

  注解

  ①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有过几次对寻淮洲烈士的赞扬。

  ②郭化若将军当年是红一军团军团总部的参谋处处长。在第一次反“围剿”时,一直和朱、毛在一起。除了在龙冈战役中,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被朱德无兵遣將,派到阻击阵地前沿,协助指挥战斗。

  ③冯都文中(12)讲龙冈战役的作战命令是:红字第十二号命令,没有出处和证据。从郭化若将军的回忆录中,是他亲自起草龙冈战役命令的过程上看,也无法确定冯都之说。更没有冯都编讲的军事会议,自然冯都编讲的:“军事会议还面授了作战机宜。”是不存在的无中生有。

  ④这些类类之用语,在冯、艾两文中都可以查证到。(不才只是重复而已)

标签: 历史真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