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仅仅是:宋江和他的三十六大盗 真实的

犀牛历史 75 0

  其实《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仅仅是:宋江和他的三十六大盗

  真实的情况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宋江起义!历史上的宋江和众好汉只不过是一群打家劫舍的游侠而已。是一群不折不扣的侠盗。以下我会为我这个论断给出足够的论据。

  1、若真发生过宋江起义,历史上必然有他攻城夺县的记载,很可惜,没有!

  宋朝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农民起义,规模超过百人的都有正史专门记载,最起码在县志、州志里有记载。而对于在“古今中外”都熟知的宋江这个人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的记载,他的大名仅仅是在别的历史资料中只言片语的提及,这难道不足够奇怪吗?

  一下是通过搜索网络搜索得到的关于宋江的正史记载(引用):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宣和二年)天章阁侍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青、齐、单、濮间,有旨移知青社。”

  方勺《泊宅编》卷下

  “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乃降。”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宋史》卷第一百一十《侯蒙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

  “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五月丙申,宋江就擒。”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

  “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逃匿。”张守《秘阁修撰蒋园墓志铭》

  “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京东,径趋沐阳......”。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有关宋江投降后征方腊的记载:

  “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

  "宣和三年,方腊反,光世别将一军自绕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将谍查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伯,送阙下"书同上 卷二一二引《林 泉野记》

  "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李埴《十朝纲要》卷一八

  “(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 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

  如果宋朝的一个州或一个县,曾经被某个起义军某年某月占领过,那么肯定会有正史记录这个事情,最起码州志、县志一类的东西会有记载。很遗憾,任何正史没有记载过鼎鼎大名的宋江有过攻城夺县的记录!即使攻城夺县不是宋江的爱好,但你起义总会有大规模的战斗吧,如果在某地发生过大规模的战斗,也肯定会有历史记载的,很遗憾任何历史资料没有关于宋江哥哥这方面的记载!从有限的这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有关宋江的记载最早在宣和元年十二月,最晚的是宣和三年。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宋江去过的地方可是不少:山东盗宋江、京东贼宋江、淮南盗宋江、河北剧贼等。由此可以肯定的断定,宋江的人马是骑兵,不可能是水军。不到三年跑了好几个省,也可以由此断定,宋江根本没有固定的根据地!

  你既然没有攻城掠县,你既然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和官府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那你宋江又是凭什么有山东盗、淮南盗、河北剧贼,京东贼这些头衔呢?答案只可能有一个,宋江团伙,只是人数非常有限的、惯于流传作案的、非常凶猛强悍的强盗而已。他们作案的对象,只能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最大的原因是只有他们才最有钱!宋江这有限的这么三十六人肯定都是身手不凡的武功高手。

  2、从正史中对宋江的蔑称、宋江的诨号也可以印证:宋江不是农民起义领袖,只不过是打家劫舍的强盗而已。

  一般朝廷对农民起义领袖的称谓是,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领袖叫“草寇”、,规模大一些的叫“逆贼”。而朝廷对宋江用的字眼确仅仅是“盗”,和“贼”,“剧贼”。这就再也明白不过了,宋江仅仅不过是一个很生猛、很厉害的盗贼而已。一个盗贼不被专门的传记写入正史再正常不过了。“盗”这个字很明确的说明了宋江当时的职业性质。这个“盗”字朝廷并没有把他加给他同时期的方腊。

  从有些的这些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宋江虽也曾被称为“贼”但前面没有定语“逆”, “逆”乃“叛逆”也,朝廷没有给他加这个“逆”字,是肯定的说明他没有做过“叛逆朝廷”的事,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做过专门对抗政府的事!没有攻过城,也没有掠过地,那他做的最出格的事,也就顶多抢劫和杀一些贪官污吏而已。

  宋江的诨号“呼保义”、“及时雨”等。“保义”乃“保义郎”也,保义郎在宋朝为武官官职名,武官官职共分52级,保义朗大概是一个50级的比芝麻还小的武官官职。宋朝保义朗是九品武官,元朝时是八品武官。我感觉职位大概相当于汉刘邦的第一个官职:亭长。在宋朝时通常授予造反被招安的人。但无论怎么看,保义朗这个官职不比宋江原来的职务郓城县小吏高。“呼”乃自呼、自称的意思。也有人把“呼保义”解释为:“呼吁保持忠义”的意思,似乎也说的通。自呼保义郎是向朝廷表明“造反并非吾心”,时时祈求等待朝廷招安的意思。若按另一个解释,则是表明自己“不反朝廷”,仍然不敢忘了”忠义”二字.。由此看来,不管基于哪种解释,《水浒传》中对宋江“只反贪官,不反朝廷”的描写都是很靠谱的!

  关于“及时雨”的诨号.,颇值得研究。宋江仅仅是一个政府“白领”普通小公务员而已,当时的薪水少的能够养家糊口已经不错了,你凭什么能获得名震江湖的“及时雨”称号?你哪来的那么多钱?行“及时雨”是需要大量银子的!我记得一部电影上有一句台词:“人这一辈子做什么家也不如做个慈善家,因为,能被称为慈善家的人一定是一个亿万富翁”!而人家宋江一个“小白领”却有这么一个称号,你说奇怪不?

  作为一个普通公务员宋江拿什么来行的“及时雨”?他凭什么能成为当时世人皆知的“慈善家”?他的“雨”下的还挺大,以致于名震江湖、世人皆知、英雄膜拜!柴大官人人家一个王爷,又那么有钱,又那么的仗义疏才的一个人,地位高过他不知多少倍,这样的一个社会名流,在搞慈善事业方面反而没有他“黑宋三”的名头大,岂不怪哉?施耐庵自己可能也觉得很有毛病,在书中把宋太公描述成一个大员外,家里很有钱,暗示宋江是拿家里的钱行的及时雨。一个小小的郓城县,能出多大的一个员外?况且据郓城县考证出来的“宋江家谱”记载:宋江的爷爷只不过是一个游医郎中而已,从江苏流落到了郓城,宋家才在运城落户的。

  若是宋江从家里拿钱行“及时雨”,这怎么可能呢?宋江多大个人了?自己已经有工作了,还从家里拿老爹的钱花?并且还是拿钱送人的!这还是“孝义宋三郎”吗?宋江是哥四个,他这么“坑爹”,其他兄弟们能同意吗?

  最合理的解释是:“及时雨”这个诨号不是他原来就有的,是他当上强盗头以后获得的!因为那时他有了钱,有了很多很多的钱,并且钱来的也容易,也花不完,他完全有实力也有能力行“及时雨”,钱本来就是抢别人的,再转手送给别人心里也不觉的可惜!当上强盗头了若你这个人还很在意自己的名声的话,去行点“及时雨”是必须的!宋江出身大家庭,又有学问,又是公务员出身。“强盗头”这个名头实在是太不好听了,为了和别的强盗有区别,为了不使世人百姓对他那么讨厌,他选择了去扮演一个“侠盗”的角色!假如他打下了一个土豪的庄园(比如祝家庄那样的),金银珠宝可以尽数带走,一些衣物、粮食、家具对于一个流窜作案的强盗来说,他是不会带走的,想带也带不走,只有把这些东西行“及时雨”了。我认为这是对“及时雨”最合理的解释。

  比如,北京在民国时期曾出一个民间广泛流传的侠盗,叫燕子李三。他在强盗这个事业上干的非常成功,且只抢富人不抢穷人。最主要原因不是他多仁慈,而是穷人没有什么可抢,抢你仨俩铜钱,对于一个名震江湖的大盗来说,丢不起那个人!他钱花不完了,偶尔也救济过一些穷人。但历史上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善类,而他只收拾富人和贪官,这让老百姓心里特别感觉解气和痛快,于是就把他当成英雄来传颂。宋江的情况和燕子李三一样,但不同的是他是团伙作案,比燕子李三更具传奇性!因此,宋江的故事能流传千古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长春曾出一个很成功的黑社会头子,外号“仁义大哥”。此老兄被称为:“宋江式的人物”。他的钱来源于富人,如果有人家里有了困难,急用钱。你有幸碰到了大哥,不管你从前是否和他认识,你只要恭恭敬敬的喊一声“大哥”,把你的难处说一遍,这个“大哥”你肯定不白喊,他肯定会帮你的!因此,此人名震吉林省,虽然他人已经死了多年了,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对他崇拜,他的故事也一直在流传。

  我提到这两个人的原因是认为宋江是一个和他们两个类似的人物。仅仅是一个很仗义的黑社会或强盗。决不可能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因为作为一个起义军领袖,所需的钱财无止境,你必须不断扩军,才有可能不被官府吃掉,不可能拿来行“及时雨”!

  3、其实,正史中已经明白无误的记载:宋江集团仅止三十六人!

  关于宋江集团仅止三十六人的说法的记录有

  。《宋史 张叔夜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宋史 侯蒙传》

  《四库全书》收录的靖康年间死难的著名文人李若水遗留的《忠愍集》中,发现了一首名为《捕盗偶成》的诗,作为和宋江同时代的人,李若水的描述应该可信,因此也作为史料对待。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对宋江集团的描述总是:“三十六”人!而大部分专家把这三十六人解释为是“以包括宋江本人在内的三十六人为首的宋江起义军团伙”!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专家们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就是因为由于水浒传的巨大影响,他们不敢相信名震古今中外的宋江,仅仅是一个36人打砸抢团伙的强盗头而已!

  若宋江还有一部分喽罗,那么这些人怎么可能一次也不被提起呢?李自成出商洛山时,一十八人,后来也是以这一十八人为集团核心的,你能把李自成的几十万军队说成是“李自成以一十八人纵横天下”吗?若宋江集团加上所有喽罗共有千人,即使是以三十六人为核心的,说成:“江以千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更恰当!

  而有的专家则根据:“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为依据。认为若宋江真的是仅止36个人,不可能“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这就是大错特错了。古人云:“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不在多而在于勇”。宋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弱的朝代,一个原因就是缺马,可以养马的燕云十六洲,被辽国占有,有限的军马肯定优先供给边防军,所谓的“官军万人”肯定是以步兵为主,而宋江的三十六人由于他们经常“流窜作案”肯定是骑兵,并且肯定骑的都是好马,经常打家劫舍啊,有钱了肯定要把自己吃饭的“家当”打理好。若这36个身手不凡的江湖高手和他们的坐骑再都配上重铠甲,那就是36个“铁浮屠”,不要说不把这些官兵崽子们当回事,就是在这上万官兵里取上将首级那也是如探囊取物的事!

  但若按专家的解释:这36人只是头领,咱假设每个头领有30个喽罗,那宋江的部队就有1000多人,若这1000多人和上万官兵真打起来,你这三十六个人武艺高强,相信你没事。但官兵的步兵10个打你一个小喽罗,你宋江的小喽罗们肯定要全军覆没,若宋江的人马只是这36位武艺高强的侠士,你完全可以和官军打游击战,完全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想打了就猛冲杀一阵子,不想打了完全可以快速突围,若以重铠甲护身、护马,会一点事没有。即使偶尔有个弟兄受伤了,众兄弟们也可以把他围在中间,掩护他突围。这也许就是宋江集团一直是“三十六”人而“零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吧。若这三十六人都带有喽罗,那麻烦就大了,这只部队的机动性就大打折扣,喽罗被围杀,你当头领的不可能只顾自己突围吧?由此看来,若给这36人,增配1000个喽罗,还真的有可能反而打不过官军!

  刘秀曾经以十三骑突破王莽40万大军的重围,那么36个武林高手怎么就不可能打败万人的官兵呢!况且,当时的官兵在高球和童贯的折腾下,战斗力和斗志都极差!

  4、宋江集团为何不多不少恰恰是三十六人?

  在《水浒传》的众多故事中,我认为大部分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我却把书中一个虚幻故事情节,认为是极可能真实存在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九天玄女授天书”。我不是相信这个世界真有个“九天玄女”,而是认为宋江极有可能是假借“九天玄女”之名才当上了“带头大哥”的!“九天玄女”这挡事在较早的宋江故事中也有描述,不是施耐庵加上的。说晁盖死后,包括吴用在内的众多兄弟都想当“带头大哥”,而宋江则编造了天书的故事,硬说自己“带头大哥“的位子是“上天钦定”的,这才摆平了众兄弟!

  宋江是后来才入伙的,不属于这个集团的元老派人物,这个虽然没有正史记载。但从和他年代很接近的民间传说和说唱版本来看,都无一例外的得到了证实。那么,一个外来户为为何能在短时间内攫取最高领导权呢?除非你的能力“鹤立鸡群”,除了这个集团陷入了危机而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能够拯救。这些可能性都不大。作为一个外来户,即使你的能力“鹤立鸡群”了,还有个论资排辈问题,兄弟们也未必就一定会买你的帐。宋江能当上“带头大哥”,第一,宋江这个人的水平我相信他确实不差。第二,他肯定是耍了手段的!耍的这个手段就是假借九天玄女授天书的故事,摆平了众兄弟!你或许会说,他那帮众兄弟们真的就那么笨?会相信这样的事?其实,在那个时代人们读书不多,更不懂科学,大部分人是相信鬼神的。比如陈胜、吴广搞的“鱼腹中书”的事,和此如出一辙。大部分人不还是都信了吗?即使有不太相信的,也会看在自己竟然在“天罡之数”、“位列仙班”的面子上乐于接受和认可此事。

  这也是宋江集团始终是三十六人的原因,如果牺牲一人,为了凑天罡之数他肯定会补上。若多一个人,你本事再大也不要你!这也是尽管宋江集团极得人心,但队伍规模始终没有扩大的原因。你看人家方腊,极短的时间起义规模就扩大到了十万之众。因为,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发,整个大地就象一片干材一样,有个火星就能燃起熊熊大火。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得人心的宋江集团的规模始终没有扩大你不感觉奇怪吗?一个行侠仗义的英雄即使在现今社会都会不乏“粉丝”,更不要说在那个年代了,而追随宋江的人没有增减,始终是36之数,我认为原因应该是这三个方面的:(1)、天书上天罡之数已经限定,不能随意添加更改。(2)、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他没有打算招募更多的人造官府的反。(3)、宋江这36个人的小集团,是喝过血酒,对天盟过誓的,誓言同生共死的把兄弟。所以外人很难融入进来。(4)、对于一个流窜作案的抢劫团伙,人太多了,目标大,反而不好。

  5、宋江36人能流芳万世的原因

  据统计,在宋朝历史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起义一千多次,宋江的规模是很小很小的,为什么却仅仅只有他宋江的故事能流传千古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1)、杀贪官污吏,抢劫土豪劣绅,老百姓最崇拜的就是这类人!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受够了贪官污吏的气,受尽了土豪劣绅的欺负,若有人能替他们出口气,他一定会把这些人当英雄崇拜并传颂他们的事迹。宣和年间,也是官场极端腐败、极端黑暗的时代!用袁腾飞的话说“高俅不属于四大奸臣之列,不是他不坏,高球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就连这样的人都进入不了四大奸臣之列,可见当时的坏人是多么的多”!在这种社会下,不要说所有的老百姓,就连官场上为数不多的正义之士,也会内心暗里崇拜宋江的!

  (2)、由于宋江只反贪官、不反朝廷,所以朝廷对于说书人传颂宋江的故事,也就不干涉那么多!而说书人要是敢于宣扬别的反贼(比如方腊),那他是不想要自己吃饭的脑袋了!特别是北宋灭亡后,由于宣和年间的奸臣和贪官污吏是间接导致亡国的因素,因此在官场上也有人对宋江的行为大加追捧和崇拜。比如,身为朝廷官员的南宋画师敢公然给宋江三十六人作画,宋末元初人龚开为这些画每人还题了一赞。而这也是后人最早对宋江36人的记载。也由此可以断定,宋江没有象方腊一样起义过,否则不会在南宋时就有官场人士公开宣传和崇拜他。

  (3)、由于宋江36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经过无数说书艺人的添枝加叶的改编,故事的内容越来越精彩,但故事的真实性也越来越低。他们把好多与此无关的人和事移植到这个故事里了。比如武松其人在历史上是杭州知府高权提拔的一个提辖,高权因奸臣迫害离职,武松也受牵连离职。后蔡京的儿子蔡鋆接任,为非作歹,害的民不聊生。武松挺身而出,刺杀了蔡鋆。自己也因此被捕而死于狱中。此人和宋江无关,但都属侠义英雄,说书艺人就硬把他添加到36人中了。

  利用水军多次打败官军的是杨幺,这些故事也都被安插到宋江身上了!由于无数人的删改,加进来好多精彩的故事,书的内容越来越精彩了,想不流传后世都难了!

  6、从包括《水浒传》、《宣和遗事》在内的各种宋江故事版本中,也可以看出宋江仅仅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而已。

  “祝家庄”和“曾头市”的故事在这两部书里都有提及,在最早的民间其他版本里都有,因此我感觉这两个故事比较靠谱。在宋代一个大员外看家护院的家丁一般不会超过百人。因为一个王爷的家丁也不过几百人而已。不要说养那么多家丁开销很大,关键是即使你很有钱朝廷也不让你养太多!这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太多的私人军队对朝廷是个威胁。

  “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的宋江团伙打“祝家庄”和“曾头市”费了很大周折,你不感觉奇怪吗?

  从此也可以看出,宋江的人数肯定不多!也就几十人左右。若碰到高墙深院,有强悍的家丁据守。这三十六个武林高手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也因此可以断言,宋江团伙的工作性质也就是抢劫各地大户,偶尔而也会杀个贪官。对付一些大员外的几十个家丁,他三十六个强手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可以轻易拿下的,对于象曾头市、祝家庄这样的大户,三十六个人还是要费一翻周折的!

标签: 历史真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