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崩葬襄阳与遗迹传说

犀牛历史 43 0

  盘古开天辟地,洪荒结业,人神相安。后有共工与祝融氏战,败而怒触不周之山。于是,天南倾,地东陷,荆山溃崩,襄水倒流,骤雨如注,洪水泛滥。襄人饱受其害,结筏而栖;望天漏以补,盼水退还田。时有女娲氏觅五圭炼石补天;伏羲氏系息壤平水布土。襄人得息壤置于筏,筏化绿洲。诚可谓:占天时植五谷于襄水之阳,得地利建家园居岘山之阴。

  然,北津水怪为害,侵吞沃土;南山飞蝗成灾,强食农禾,兄妹神不忍之。女娲氏以发钗化凤,翔于南山;伏羲氏以腰带化龙,守于北津。至此,水患平息,虫害绝灭,襄人安居乐业,数千年久矣。

  后女娲发钗所变凤凰化为苏岭山即今之鹿门山。也有传说女娲因为伏羲葬南郡襄阳,身躯化为岘山。所以为了陪伴伏羲,女娲死后身体化为似凤凰形状的鹿门山隔汉水(古喻天河)与伏羲相望。

  穿天节

  《鸡肋编》并不是穿天节作为民间节日的最早记载,更不是孤证。金代诗人李俊民在其《庄靖集》卷六“弄珠滩”中征引《襄沔记》云:“岁以正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谓之天地穿日,移市于城北津弄珠滩。”据《直斋书录解题》云:“《襄沔记》三卷,唐吴从政撰。删《荆楚岁时记》、《荆州记》、《南雍州记》等,集成此书,其记襄汉事迹详矣。” 可见,唐代时襄阳已盛行“穿天”、“穿地”的习俗。这可能是襄汉地区穿天节现存史料的最早记载。不过,吴从政的《襄沔记》将正月二十一日和次日分别称为天穿日和地穿日。虽未明确称“节”,但“移市弄珠滩”无疑已经具备了节日聚会的性质。

  《襄阳志》的记载也是耐人寻味。至少在两宋之际的正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天地穿日是襄人聚众嬉游的节日;三月再游南山诸寺,由弄珠滩移市于山寿寺;直到四月八日方才罢游,还有一个“辞山”的隆重仪式。也就是说,从初春到仲春到暮春,襄阳人会择机相聚在汉水畔在岘山上,踏青郊游,乐此不疲。“辞山”或许意味着向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告别。

  指山岩

  相传远古时的南漳县巡检镇指山坪有一座山叫清溪山,因山上生长着一种叫牛楠藤的植物,每当春末夏初,牛楠藤就盛开出紫艳艳的花,花期长达近月,藤上花团紧簇,藤下花瓣如毯,这时,整座山便一片冷紫,故清溪山又名紫山。某一天,天突然穿了个窟窿,地上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女娲氏奉命辟青溪山炼石补青天,紫艳艳的清溪山,被辟成了陡岩,更名为紫山岩。岩顶28个狮子头,偷偷跟着仙人走,摇摇摆摆下荆州。仙人发觉,担心紫山岩走到荆州阻挡沮漳水,殃祸无穷,就转身挥手一指,岩停了,紫山岩就成为了"指山岩"。

  岩间有两条直裂峡谷通顶,险而奇,风啸而谷鸣,人至而猿惊,传说是嫦娥奔月从这里起步留下的痕迹。

  指山岩尤为壮观,屹立于坪之南,削壁千仞,连绵20华里。岩顶雄踞28个山峰,如群狮拱北斗。中段岩沿存有两进三上的石砌房屋,传说是鬼谷子讲学之处。岩间有28个石洞,最大者可容千余人,传说为鬼谷子曾在此隐居,后为人们避兵难之所。

  飞凤山

  传说,女娲娘娘在补天时,匆忙间把伏羲送给女娲娘娘的定情之物——太极玉佩堕落人间。此玉佩正反两面,正面先天无极图,反面后天太极图。因为神通广大,所以引来了魔王的争抢。

  神魔大战中,魔王渐败,但是依然不敢认输,便对玉帝说:“这不公平!有能耐,让玉佩自己挑选她的新主人。”为了让魔族心服口服,玉帝和女娲娘娘的子女们商议,让太极玉佩自己决定它的落脚点,一切随缘。

  太极玉佩跟随伏羲、女娲娘娘年代久远,早已颇具灵性,选择降落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胡家棚村七组飞凤山上,化成一个旋转的太极图。那时飞凤山还是一片大海,玉皇大帝命龙王神吸干海水,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镇守山脉,命仙鸟凤凰、仙兽麒麟召来奇鸟异兽,让花草树木仙子撒播奇花异草,从此,飞凤山灵应甚多。

  和氏璧

  南漳人民自古就有崇玉的情结、赏玉的习行。民间认为,当初女娲娘娘在荒山无稽崖下炼石补天,炼了三万三千三百六十一块宝石,补天后仅剩下一块放在荆山脚下岩洞里作镇山之宝,以便传世。林中凤凰尤为喜之,飞越无数山河到“朱砂坪”衔回朱砂填宝石,从不间断。后人把落凤凰之山叫“凤凰台”,半山腰有一眼山泉,凤凰衔砂填宝后洗嘴之处叫“洗嘴池”。因“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古代荆山一带多产玉石,如今南漳县西北山区荆山一带也少量地出产数种美石(“月光石”、“绿松石”,也产镐石等)。民间传说卞和为石匠,故可获此璞玉。南漳县境内此类美传较多,如传说和氏璧珍贵就珍贵在于它作为玉玺后“日踏千张纸,夜吃四两砂”等等,后人对和氏璧赋予的美名亦多。

  《中国名胜词典》(1981年)记载:抱璞岩在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荆山麓。和氏璧的产出地也为南漳县人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遗迹。古人称“泰山景高,荆山独秀”。今巡检镇有卞和得玉处——金镶坪玉印岩、凤凰台、凤唳台,与之相关联的有卞和故里(卞和宅)、卞和墓、靴鱼洞、卞和庙、玉玺山,卞和与文王画像,为古今人们所崇敬瞻仰,祭奠者络绎不绝,历代政要官员、文人墨客、沙场将军多有咏作、题字和碑刻,现存石碑10余块,其中明代(成化23年,即1487年)和民国时代石碑各1块。乾隆《襄阳府志》载:“卞和故宅在荆山下,杜氏通曲云,南漳汉临沮县,北有荆山周卞和泣玉处也。相传其山有卞和宅,又荆山顶有甘泉,下即卞和宅故址,尚存,今为庙”。卞和石像前原有石碑,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4月),国民党陆军中将师长许长林敬题、青海抱罕张子衡监修、山东浦台高金铭书丹“玉印岩”三字及碑文。旧县志载,唐朝以来名臣文人诗赋17首。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吟:“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辛亥革命要员、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冯哲夫吟“和氏璧何在?空传抱璞岩。犹多怀宝者,怕受玉工谗”。建国后,玉印岩分别被列为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旅游资源大县增添了光彩。

  飞来石

  仙石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的一个,因吸收日月精华变成了猴子;你有所不知的是,世间万物从来就是无独有偶,其实这仙石本来两块,另一块竟然因缘巧合,不偏不正恰好降在大中国的中部、湖北河南的交界处——枣阳市东北部的玉皇顶。

  玉皇顶植被丰富,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在群山环抱之中如盘龙仰首,既一览众山小,又一脚踏两省,山下有观音洞水库,水量充沛,如一座宝藏润泽山下生灵,风水极佳。从水库旁边的山间小道缘小溪蜿蜒而上,再步步惊心的攀爬一些石头崖,便逐渐来到山顶,树林隐秘之处,赫然显现这块天外来石——飞来石。

  它是由底座和一块圆形奇石构成,底座并不大,呈椭圆形,长约5米,宽3米不到,从半山腰处兀然突出,似乎是专为接住飞来的奇石而立;底座上面的石头呈鸭蛋形,底部直径1.5米左右,长2.5米左右,恰好稳稳当当的落在底座的平坦之处,天衣无缝,让人称奇。

  黑暗传

  《黑暗传》在写了“大洪水”之后,有这样的段落:七月七日夜/人民尽淹绝/只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在萌蒿/天下无主人无苗/伏羲问妹道/我俩配夫妻/重把世界造/女娲听了心大怒/说出难题有三条/须弥山上去焚香/香烟果然合拢了/女娲藏到须弥山/伏羲到处找不到/有一金龟道人说/你妹在松梅树下躲……关于伏羲、女娲孕育人类的故事,学术界曾长期有过争论。以伏羲、女娲为中心的洪水遗民故事,过去曾在苗族广为流传。闻一多先生曾认为,这类故事在汉族中恐怕早就有了,当时他只是猜测,如今在《黑暗传》中找到了实证。《黑暗传》的叙述,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伏羲、女娲历经波折繁衍后代的神话传说,其价值之大,可谓难以估量。

  十二生肖源于何时,今已难于细考,《黑暗传》对此也有解释:“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

  石花镇

  在谷城,有个石花镇,其名字颇有来历:相传女娲娘娘补天时,有陨石散落人间,当地人用这些彩石铺嵌在路上,犹如“宝石开花铺满街”,石花由此得名。今天,谷城的县域经济,也犹如盛开在这大山深处的朵朵奇葩,放射出日益绚丽的光彩。

标签: 女娲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