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8/35)
(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
二十五,神农氏王朝周边势力
圣公百年之后,王朝的元老及治国精英团一致推举圣公的长孙建公继位,执掌王朝的大琮,即神农氏二世,也称为建帝。
这时的神农氏王朝,在舟楫时代可谓鹤立鸡群,天下无与匹敌者。在阪泉都城内外生活的居民已近万人,圣坛广场之外作坊成行、商贾云集,王宫内外、市井码头,每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图25-1:阪泉帝都宫城外共分布了数十条河道,神农氏王朝的都城是名符其实的上古水城,每日水上人流、物流络绎不绝。)
不过王朝也并非没有麻烦之事,由于都城建于河泽之间,不时有洪涝之患,常常是大水入屋,住在京城低洼处的百姓常受困扰。于是神农氏二世建帝命负责百工的官员尽快想出办法,以解决京城的水患。于是召集各族信众,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总长度达6千米的护城大堤屹立河畔,把京城内城围成一圈,整个内城区面积接近300万平方米,城内的洪涝之患被彻底解决了。一些新老居民陆续迁至防洪大堤上建房居住,大堤的宽度越来越宽,最宽处约百米,且也愈加稳固,有些古河堤甚至屹立五千年而不倒。
(图25-2:王朝初期宏伟的内宫城和神殿圣山修建完后,神农氏二世时期又修筑了6千米长的御洪大堤,把宫城及周围近3百万平方米的城区保护起来。)
修筑都城御洪大堤的庞大工程竣工后,神农王朝震慑水神的声威日盛,口碑更远,天下氏族部落趋之若鹜,纷纷前来觐见盟约,可谓远近咸服。这时的神农氏王朝疆域辽阔,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安徽的东南部等地。而五千年多前的神农氏王朝外围也分布着一些政治势力,他们与神农氏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
在黄河中游及中原地区,有黄帝系各族城邦(仰韶文化晚期),如郑州双槐树村5千多年前的方国遗址,也有人称之为河洛古国,其中比较轰动的遗迹包括疑似北斗十星图、三重壕沟聚落城址、蚕宝宝骨雕等。其时代与规模,跟神农族在凌家滩遗址所建的上古方国相仿。
(图25-3:约5300年前位于黄河之滨的郑州双槐树村三道壕沟防护的上古方国遗址示意图及疑似北斗十星图。)
到了约4600年前,轩辕黄帝正式崛起,在击败神农氏王朝及蚩尤国后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到了约4200年前尧舜禹的时代,黄帝系的政治中心则移至山西(陶寺遗址)。
(图25-4:尧舜禹时期都城内的国家天文观象台遗迹复原图。)
在长江中游,包括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地区,则存在姜姓炎帝系各族部落。该地区为传统稻耕农业地区,约5000年前已形成方国(屈家岭文化)。而姜姓炎帝与轩辕黄帝大致同时代出现,即约46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炎黄两大部落均源自黄河流域的伏羲氏部落(大地湾文化),黄帝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陕西的姬水流域,而炎帝的祖先最早则在陕西的姜水流域繁衍生息。随着六千年前气候转干转冷,海退发生,炎黄系的部落也逐渐向华夏两河流域(黄河和长江)的中游地区发展。
(图25-5:约五千年前的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和陶片上的文符。)
在辽河流域、内蒙的中部、东部等地区,有女娲后裔形成的氏族联盟(红山文化),而在阪泉建都,并开创新王朝的神农氏其实也是女娲的后裔。
(图25-6:红山文化地区发现的约5500年前神庙中女巫神像头部和当地出土的男子陶俑。)
在黄淮下游和山东半岛,有诸夷部落祖先建立的补遂国(大汶口文化中期),即后来的东夷集团的前身。
(图25-7:大汶口文化的部分陶片符号,象牙梳子及部分陶器。)
而在湖南洞庭湖区至湘鄂黔一带,则分布着众多聚落方国(如城头山遗址),他们是今天黎瑶侗苗等少数民族的远祖。神农氏王朝立国后,这些近邻部落与神农氏政权交往甚好,也十分愿意尊奉神农圣坛上的诸神。后来神农派往当地的一位高大魁梧的男巫师,不但知识渊博,医术高明,而且武艺高强,很快成为当地各族的领袖,并逐步建立起雄踞一方的蚩尤国,开国的蚩尤王被其臣民尊为始祖战神,与神农朝的巫祖神同尊,可见当时神农朝与蚩尤国为兄弟之邦。而末代蚩尤王在史上也以击败姜姓炎帝和大战黄帝而著名,被后世尊为九黎战神。其实蚩尤与神农族人一样血统源自北方,身材自然高大,在土著人群中可谓鹤立,另外当地民风彪悍,山野泽国瘴气浓漫,入侵者鲜有获胜的,蚩尤国首领的战神之誉确实不虚。
(图25-8:六千多年前位于洞庭湖西岸的上古聚落城址_城头山遗址,其晚期修筑的城墙剖面示意图。)
在今天的古籍中历史地名的定位多有异常,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中古时期将远古的传说入史时,会因为核心文化人群和文化中心的变迁,而令所记述的历史地名与实际地点出现偏差,这也是常见的,惟有通过考古实证来逐步调整。
(图25-9:今天的人们为上古战神蚩尤特制的雕像)
除了蚩尤之国,在五千年前的华南,也曾存在一个苍梧古国,为当时的百越之首。其影响力包括了湘江流域和湘东南、粤北及粤西北、桂北及桂西北地区。到了青铜时代,百越又分别形成了闽越(福建)、南越(广东)、西瓯(广西西部)、骆越(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等古国。
而在成都平原一带,则有蚕从时期的古蜀聚落联盟,后来青铜时代的上古蜀国民众(三星堆文化),还为其传说中的纵目祖神蚕从,特别制作了巨大的青铜神像面具,神像的眼珠突出眼眶,十分奇特。不过古文字“蜀”的象形突目与传说中的纵目始祖形象,有如蛋与鸡之争,难以分辨谁是始作俑者。
(图25-10:古籍《山海经》上的一目人图像)
今天的考古发现,上古蜀(三星堆遗址)和下古蜀(金沙遗址),均有出土与太阳崇拜有关的精美文物,如巨型太阳轮、青铜神树、太阳鸟金饰等,这应是古蜀先民远古祖先的文化基因遗传。上古时,古蜀先民的祖先生活在成都平原以北,而且以太阳为图腾。由于十分崇拜太阳神,该氏族男女均喜欢把圆圆的火红太阳图案纹在额头中间,远看犹如额头长着突出大眼睛的独目人。正如《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古老传说所提到的一目国,指一目国的人头上长着一只大眼睛。也许是这个原因,在约六千年前仓颉造字的时代,蜀字被写成了大目人的象形。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能看出蜀字最早的象形含义,即:善于养蚕的大目人。古蜀人慢慢习惯用描绘自己远祖的蜀字来代表自己的生息之地,而且随着古文字的演变,目字变成眼珠突出眼眶之外的写法,慢慢也引申出古蜀人祖先为纵目的蚕从这个神奇传说。殊不知,将早期的蜀字分拆,其实就是蚕虫和大目人之意。
(图25-11:邻国山区民族的一目妆。)
而传说中蚕从之前的另一位古蜀王称为鱼凫,其实约在5500-6000年前,当大海退发生后,成都盆地露出更多土地,上古的蜀先民各族陆续迁入河网密布的成都大平原,主要以驯养鱼鹰(即鱼凫)捕鱼为生,很自然这个时期被传说为鱼凫王时期。而有趣的是,蚕丛时期一位古蜀巫师首领居然与千里之外的神农氏王朝有了交集,神农王还赐授琮形手镯给这位古蜀首领,认同其在方国的政教统治权。到了约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这位首领的后裔成为上古蜀国(三星堆遗址)的国王,而这件神农王所赐的琮形手镯,也被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展示于当地的博物馆中。而在成都金沙遗址(下古蜀国),也出土了一大一小两只琮形手镯,不过玉质和工艺都不如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可见神农氏王朝时期,上古蜀国的祖先要比下古蜀国的祖先要更为显贵。
(图25-12:甲骨文的蜀字和目字,以及古蜀国的祖神蚕从青铜像。)
标签: 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