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如何发生的?

犀牛历史 37 0

  1435年,9岁的明英宗即位,宠信宦官王振。但朝中有“三杨”即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加专横跋扈,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明史列传》载:“帝方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赐振敕,极褒美。

  振权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曰翁父。畏祸者争附振免死,赇赂辏集。为朝政的实际主宰。1439年,作为瓦剌部落首领的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使其领地迅速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建立起一支迅疾如风,能征惯战的强大骑兵队伍。

  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 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土木堡之战前明朝和瓦剌处在怎样的环境 下?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而明朝为什么没有浇灭战争的导火 索呢?明朝虽然使瓦剌称臣,但仍然默许瓦剌奉元室后人为可汗,对双 方而言,臣服和默许都仅仅是一种妥协,彼此都将对方视为潜在的对 手和威胁。

  明初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开放 马市,互通贸易。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派2000人来明朝进贡马 匹,却谎称3000人,以此冒领赏赐,宦官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 激怒瓦剌,致使双方失和。也先名为进贡,实为侦察。经常贿赂翻译, 探听明廷的虚实。

  也先还曾提出过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译人员 私下擅自答应,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回事,在回答瓦剌的诏书中没有允 许通婚的意思。对此,也先觉得受到了轻视,于是隙怨加深。这两个 事情成了土木堡之战的导火索。也先韬光养晦,不动声色地积蓄实力、集结兵马。

  1449年7月初, 也先认为攻打明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明朝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其婚 约为理由,发兵分四路攻明。也先蓄谋已久,在自己准备充分后,先发制人,率先动手,联合 兀良哈等部从辽东、甘肃等三路进犯作为牵制,自己则亲率大军兵发 大同。而明朝的当政者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朝政上的事情也依赖 王振。

  也先率军入关的消息传到明朝廷时,王振不动声色,并没有把 塞外的游牧者的军事准备视作威胁。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以为是,由于受明英宗的宠信,王振的权力在当时达到了 可以呼风唤雨的程度,这也给王振带来了狂妄心态的膨胀,以为区区 瓦剌根本不配对抗天朝;二是蓄意建功,王振是儒士出身,入宫前作过九年碌碌无为的小 官,作为书生本色,尚怀有建功立业的梦想,想作出些惊天动地的伟 绩。

  而荡平漠北,大展天威是一个最理想的功业。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王振起先不动声色,后来为炫耀他的威势,竭 力怂恿9岁即位,当时年仅23岁的英宗皇帝亲征;也有人称大同离开 王振家乡蔚州不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企图以此吓退瓦剌。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1449年7月15日,英宗下令率英 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 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亲征,并且不要准备。1449年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 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都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能参预 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 日,明军进到大同,到大同附近时,兵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 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大臣发现士气低落,劝英 宗退兵,被王振罚跪一天。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 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 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

  到了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 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王振想使英宗在 退兵时经过他的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几十万将士离开大 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怕大军损坏他的田 园庄稼,所以又改变了行军路线,拖延了撤兵的时间。

  撤到宣府时, 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明军一面 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有人劝英宗趁 天没黑,赶到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可以坚 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 木堡停下来。

  土木堡地高没有水源,将士饥渴疲劳,瓦剌军赶来时, 只能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 并且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 川”。但是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不计其数。明英 宗与亲兵乘车突围没有成功,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 发抖。

  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 “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里的大铁锤,结果了王振的 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明英宗被俘。 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就是 “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1]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2]。

标签: 土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