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决断 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具有空口说大话的能力的人并不少见,但是要真的把雄词转化为实际行动,恐怕很少有人做到。
有些人口才很好,擅长骂阵,可以说的秋水倒流,天花乱坠,但你真的要让他做,这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马其顿防线不攻自破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能力和口才往往不成正比。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
于谦,就是那个例外。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阴。
经历了土木之变的大明已是奄奄一息,再也没有昔日的雄姿了。北京城一片宁静,死气沉沉,没有人知道别人此刻在想什么。
在这死气沉沉的城池中,有一处地方却即将开一个决定帝国命运的军事会议。
紫禁城,中央官署,兵部。
于谦独自一人在兵部的大厅里来回踱着方步,焦急的思考着什么,宽大的官袍来回摆动,下摆拖到了地上,但他顾不上那么多了,此刻,他只是有一个问题可以想,那就是如何防守北京城。
兵部的官员陆陆续续都到了,京城的大将们也都到齐了。于谦停下了脚步,认真的注视着每一个人,眼睛里闪现着坚毅的光芒,每一个人都倾倒在于谦门下,很多都是应为这难得的坚毅的眼神。
开始吧,此次决定帝国命运的军事会议。
这次会议竟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死寂。可怕的寂静。凯歌前的寂静。
于谦开口了,低沉浑厚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我昨天仔细分析过了,现在的京城,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防守弱点比比皆是。”
然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喝了口水,继续不紧不慢地说下去:
“现在,京城的主力都输光了,土木之败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匹像样的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其中还不乏留空号,吃空饷的。要想防守,就必须紧急调集周围勤王大军。”
于谦停下了,用尖锐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官员,然后,吁了一口气,开口问道:
“这也就罢了,诸位知道此次保卫战中,我们最大的弱点在哪儿吗?”
大家知道,与前者是在考验他们的素质,话虽这么说,兵部的官员平日里知道于谦的威信,都对他敬畏有加,这时候,便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什么。
于谦知道大家此刻的想法,无奈的摇摇头,叹了口气,继续以刚正有力的口气说道:
“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我们刚刚土木失利,再加上逃往回来的残兵在军营里一散布失亡消息,弄得军士们对瓦剌胆寒,不敢与其交锋。如果这样一支军队,人数纵然再多,士气低落,也是不堪一击啊!”
大家听着于谦语重心长的话,心里默默的对于谦的敬佩又增了一份,连连连点头。其中,包括土木堡中和阳战场逃回来的石亨。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代理皇帝自己也没有信心,他一向果断,但是此次事发太突然了,他很可能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不小心打个败仗,他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说到这儿,于谦缓缓地坐下来,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他并没有注意哪些官员大将的反应和表情,因为此时,他最关心的,只是大明!
过了须臾,于谦重新抬起头,看着这些唯唯诺诺的官员,眼里透出的,还是那一向的坚毅,不过这次,从他眼神中读到的,还有对每个人的信任和肯定。
他用低沉坚定的语气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
各路大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的部队一共十万人,但皆非主力,全是二线军,这也没办法,因为主力全在土木输光了。
似乎一切都好了,官员们松了一口气。但是,好像还漏了什么。
到底是漏了什么呢?
于谦没让大家等太久,他很快说出了这次保卫战的又一大问题: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虽然京城现在粮食充足,但要长期围困,就不好说了。
其实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还储存着许多的粮食,史料上说 “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这次,官员们似乎很激动,他们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纷纷向于谦提议把通州粮仓烧掉。
其实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主要原因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怎么办,这似乎又是一大难题。大家紧张的看着于谦,等待着他的定夺。
这次,于谦脸上却浮现出一丝狡黠的笑,他看了看大家,然后低头看着手中的茶杯,不紧不慢的说: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问题就此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于谦不同于常人。
这才是真正的国士,历史注定要让他承担兴旺,力挽狂澜。
于谦之所以能让万人景仰,实在不是没有理由,由此看来,“救时宰相”实在不是浪得虚名。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于谦所面临的麻烦还有很多。很多。
(未完待第三节)
标签: 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