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在《芈月传》中这位伟大君主并没有出场,但在剧情中多次被提及。楚国威后在嫁公主芈姝时非常看好这位赵侯雍,一心要把女儿嫁给他,看来这位威后的确是很有眼光的。
赵武灵王是一位少年才俊,15岁登基,即位之初,周围强敌环饲,魏惠王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俟机图赵,赵雍临危不乱,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最终挫败了四国的阴谋,年少的赵武灵王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芈月传》中沿着芈月的活动轨迹,主要讲述了芈月所在的楚、秦、燕三个国家的历史故事,当中很少涉及到赵国,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芈月的儿子嬴稷即位,赵武灵王功不可没。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秦武王的生母惠文后要立秦武王异母弟公子壮,秦武王的庶母宣太后要立己子秦武王另一异母弟公子市,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赵武灵王对秦国的局势密切关注,俟机插手秦政。赵武灵王听说宣太后战胜惠文后,欲立次子公子市为新的秦王后,立即派使者通知楼缓,让楼缓告诉宣太后,赵武灵王准备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秦王。同时,赵武灵王命令赵固入燕迎立公子稷。燕国非常希望公子稷出任新的秦王,对赵武灵王的建议很支持。秦国由于历时三年的内战,此时已疲惫不堪。在北边,赵国夺取了榆中后对秦国形成了压顶之势。在南边,楚怀王对汉中、巴蜀早已垂涎。如果宣太后不同意赵武灵王的意见,一场恶战又将开始,赵武灵王对燕国内政的干涉历历在目。宣太后不得已,同意了赵武灵王的意见,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是为秦昭襄王。但由于公子稷年幼,宣太后掌握了实权,自治朝政,亲自与赵武灵王周旋。所以说这是一个荟萃了各路英豪的时代,只可惜《芈月传》没能让这位伟大的君主登场。
赵武灵王在历史上被大书特书的一笔就是胡服骑射,赵国是一个游牧文明重于农耕文明的国家,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秦国和燕国。赵武灵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赵国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赵武灵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因此推行胡服骑射阻力相对就比较小,再加上赵武灵王本身就是就是一个强硬果敢的君主,曾游遍赵国全境,甚至赵武灵王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因此胡服骑射推行得很顺利、效果也很显著,再加上有限的政治宣传,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国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和向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赵国成为六国当中唯一能与秦国军事上相抗衡的国家。
赵国强大起来以后,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史书记载赵武灵王曾想从秦国北部灭秦,这是战国时代唯一一个想要灭秦的君主。赵武灵王在位时,开疆拓土,赵国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其国中之国中山国,中山国灭,赵国内部的楔子终于被拔掉。
然而,英雄又常为儿女情长所困,又是因为一个女人,又是在感情的处理上拖泥带水,一代英主最终饿死沙丘宫中。
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游大陵。一天,他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赵武灵王对梦中少女十分留恋,在酒宴的时候就把这个梦向大家说了,还具体地描绘了少女的形象。吴广听说后,觉得赵武灵王说的少女太象自己的女儿孟姚了。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赵武灵王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她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后吴娃生下一子,名何。公元前301年,吴娃卒。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王子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公子章在无辜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赵武灵王也深知此事不妥,尤其是当他亲眼目睹公子章向比自己小很多的太子何跪下行大礼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是很受触动的,那种人性深处的本能使他不得不给公子章以补偿,这种补偿是要将赵国一分为二,两个儿子各自为王。毕竟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都失去个他们各自的母亲,而他又都深爱着这两个孩子,也许从骨肉亲情的角度上看,赵武灵王是一位好父亲,但从赵国的国家利益角度上看,分裂是不得人心的。两个儿子背后都有各自的势力团体,明争暗斗中终于酿成了沙丘宫变,赵武灵王被围在内宫达三个月之久,最终被活活饿死。一代英主竟落得如此下场,这是赵武灵王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是赵国的悲剧,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接替赵武灵王之后的太子何,也就是历史上赵惠文王勉强可以守得住祖业,虽然自己胆小懦弱,但知人善任,当时的赵国还有一大批能臣武将在支撑着赵国大厦不倒,而最出色的要数廉颇和蔺相如了。
五、将相之和
赵国从来都不缺少武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秦赵各占其半,因此秦统一六国主要就是与赵的战争,赵国人实在太能打了。直到公元前260年秦赵战略大决战长平之战,赵国用了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致使赵国战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而这起战争双方的主将之一白起和廉颇又都曾发挥过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性作用。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最终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秦军远征千里,面对廉颇的疲秦策略无计可施,无奈只得拿出秦国的惯用伎——反间计,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收买叛徒,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双方的换将对战场态势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赵国的败亡已成定局。《史记》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廉颇的一生战功卓著,可最终英雄都要毁于小人之手,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后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的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王也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一代忠将难逃“英雄气短”的厄运,一心向赵、愿生为赵人、死为赵鬼,可最终被赵所排斥,赵有负于廉颇。南宋学者徐钧在其《史咏集》中对廉颇的遭遇有过这样的感慨:“遗矢谗言弃老成,肉多饭健尚精神。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
说起廉颇,就不得不提蔺相如,与蔺相如有关的两个成语“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熟知,尤其是与廉颇的将相之和更是一段佳话被后人传颂。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芈月传》里基本上拿出一集去演绎,也算是给《芈月传》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相比于赵国的将相之和,秦国的宰相范雎却直接逼死武将白起于杜邮。
白起是不是又名小狼,是不是认芈月为姐姐,史书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白起一生战功显赫,杀人无数,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站在六国的角度考量,杀人魔王自不能有好下场,这点白起在自刎前就已有所感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时为公元前257年。
白起的死与当时秦国的宰相范雎有直接的关系,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攻取赵国都城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4万秦军。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白起深知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秦昭襄王于是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这就是秦国将相失和和白起死亡的整个过程。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连年征战不止,各国之间大鱼吃小鱼,时时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与春秋时代相比,战争规模更大、战争方式更灵活多样、战争死亡人数更多,给普通百姓人家带来的伤痛也更大,这个时代成全了一批武将、光耀了一批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以及以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当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追寻战国人物的身影时,有那么一个伟大的存在让我们高山仰止,他就是战国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六、大哉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屈原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楚辞”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其文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芈月传》中,屈原更多的是芈月和公子歇的老师的身份出现的。屈原的前半生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在任内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两次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时间长达16年,在这之间他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关于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否创作于这一时期仍存争议。但《离骚》的影响与意义远远超过了屈原被流放的本身,《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初读《离骚》是很绕口的,在诗句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楚国草树等植物名称,诸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而一旦真正读懂了其中的含义,又是那么的诗意、那么的美妙,难怪后人评价屈原的诗词时说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一生向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种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灵魂上的,在屈原的《渔夫》中说: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的清高、屈原的悲怆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代社会的混乱和楚国的政治腐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忠臣被排、小人当道,洁者何以能洁?屈原之后千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怒吼,那是对屈原的有力回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是《离骚》的灵魂之笔,屈原所有的怨言、所有的牢骚都发于民生、归于民生。在秦攻破楚郢,人人各顾自命之时,他却在《哀郢》里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又有谁能真正关心过百姓?屈原的忠君爱民的思想也为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传承和发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时间跨度千年,两人却依然可以隔空对话。
屈原由于受上官大夫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在《离骚》中,屈原这样描述被排挤的原因和心境:“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汽。正如唐代诗人李贺在用其《浩歌》中所言:“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爱士的平原君不复存在,有才之士又有谁重视和爱护呢?。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破,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自尽。星灼灼其华,月熠熠其辉,南桔为之悲戚,沅湘为之呜咽。屈原的身躯融入楚国的山山水水,繁茂着楚国的一草一木。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楚虽灭亡,但屈原不死,他的灵魂成为永存在中华大地上的精神丰碑,让后世之人为之膜拜。大哉屈原!
标签: 芈华历史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