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天涯高人多,而天涯上煮酒更是高人云集。各位高人口若悬河,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历史上凡叫的上名字的家伙几乎都有人评点一番。在下敬仰之情真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仰望着脖子都酸了。因此,长久以来,对于煮酒,只有佩服的劲儿,潜水观望而已,不敢涂鸦。
但,杨永成网友一句“历史上有好人和坏人吗?”更让在下绝倒(已经接近禅宗的境界了吧:)。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对于这个问题,也不怕贻笑大方,在下倒有话讲:评价历史人物,都是扯淡!!!
我们常说,盖棺定论,一个人死了,就可以给他下结论了。不错,对于历史人物,有的,我们可以给予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拿项羽来说吧。我们可以说:项籍,男,秦时下相人,身长八尺余,力能抗鼎……。就这些事实下结论是容易的,这些因为有客观标准,通过考古发掘,可以把这些事实搞清楚。比如,那天把项籍的铠甲发掘到了,拿尺子一量,身高基本起码可以知道了。
倘若评价历史人物就是如此,那么也就少了那么多纷繁复杂的争论了。 但是,正如有人所说,中国人把历史当作宗教,打孔子当年著春秋起,所有的官方历史研究都是为“乱臣贼子惧”而为的,而私修历史,即便藏之名山,同样也有教化引导目的在的。因此,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事实的澄清不过是基础,我们讨论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就必须把这个人物放到特定的价值领域中去衡量,这样才能臧否得失,才能去扬清击恶。
不幸的是,从古到今,正义、公平、进步……这些价值观评判的标准都是人定的,人既然可以制定它,自然也可以按人的意志和需要改动它,这样评判就明显带上了主观色彩,同样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评判结论。比如说,同样是干杀人越货的勾当,水浒传里是英雄,到了林海雪原里恐怕是人可得而诛之的败类。象牙塔内的博学鸿儒咬文嚼字的争论如此,同样,一个“施朗大将军”也让各大论坛上的砖友们忙的不亦乐乎。
不仅如此,价值观也是在发展的,也是多元的,社会的变迁,立场的转变、背景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会有天壤之别。刘项之争暂且不论,孔夫子、秦始皇、曾国藩、洪秀全……,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反复,也无法避免,遑论其他?
因此,对于历史学界的圈外人看来,对于很多历史人物地评价,好象总是没有定论。今天是一个评价,明天又是一个评价,张三是一个评价,李四又是一个评价。过去,他们说曾国藩是“曾剃头”,是刽子手,现在,他们说曾国藩是治世之能臣;过去,他们说洪秀全是伟大领袖、伟大英雄,现在,他们发现,其腐化堕落、专权擅行。(不过,这样倒也养活了不少历史学家:))我敢大胆地说,再过上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对他们地评价还要发生变化。
倘若你有耐心看到这里,一定会说,你不胡扯嘛!评判历史人物完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我觉得,你的这个疑问完全没必要!不管你多么不喜欢这个结论,无论评判者自以为多么客观公正,这种评价模式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就拿历史学家吴晗来说吧,1943年他写了《明太祖》,评价朱元璋是“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有史以来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皇帝”。后来这本书被列入了潘公展主编的“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有吹捧蒋介石的嫌疑。吴晗因为痛恨国民党,就于1949年重写了《朱元璋传》,他在书中痛骂朱元璋,在章目上,把“流浪汉”的标题改为“小流氓”;相应的如“诛杀功臣”、“搞特务统治”、“兴文字狱”等写得更为有声有色。总之,突出一个暴君的形象,从流氓到暴君,这当然是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吴晗到解放区时,将这本书呈献给毛泽东,却遭到毛泽东的严格批评。1965年,吴晗又改写出版了《朱元璋传》。然而,他终于没有得到毛泽东的谅解,蒙冤而死。这位可怜的历史学家,到死都没明白:到底哪个应当是正确的评价?
吴晗是合格的历史学家,但他不明白,处于不同生存状态下、处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他们需要(“需要”要重读)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
所以,对于杨永成网友“历史上有好人和坏人吗”的问题,在下的见解以为: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价,没有万古不变的结论,只有符合需要的评价,而这也是历史学家之所以能够混碗饭吃的不传外人的祖传秘方。
标签: 历史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