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璧归赵看中国从小教育不守规则

犀牛历史 30 0

  “那中国人为什么会不爱守规则呢?”

  “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有教育原因,中国从小就教育不守规则。”

  “有教育原因吗?我看你们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孩子做个诚实善良的人,哪有教小孩不守规则的?”

  “那我们就从小学课本说起吧。完璧归赵的故事你听过吧?”

  “听过啊,蔺相如真是智勇双全,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但我从小学课本里完全没看出蔺相如智勇在哪。我当时就在想,蔺相如固然勇敢,但他的行为有背信弃义的嫌疑,不仅让和氏璧遭遇危险,也有让赵国陷入危险的可能,根本不值得称赞啊。”

  “是吗?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蔺相如评价很高,廉颇都很佩服他,他应该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

  “我并不是说蔺相如不智,而是说小学课本把蔺相如写偏差了。”

  “怎么说?”

  “我们先来看小学课本是怎么写完璧归赵这个事情的。课本上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赵王怕秦王使诈,不愿意交换,但不交换又怕秦王兴兵。这时蔺相如表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确实做到了啊。”

  “你别急,听我接着说。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看了许久,但始终没提割让城池的事。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气冲冲地对秦王说:‘你说拿15城换和氏璧的,很多人都不相信你,但我相信你。现在和氏璧看也看了,你却不提割城的事,看来你确实没有换璧的诚意。如果你逼我,我就把脑袋跟宝玉一起碰碎在柱子上!’。”

  “你看,蔺相如多智勇,先智取和氏璧,然后敢玉石俱焚。”

  “你接着听我说。秦王马上制止,赔不是说:‘大夫不要急,我肯定说话算话。’然后假惺惺的指着地图说;‘这15城全部划给赵国。’蔺相如不上当,就跟秦王说:‘要接受和氏璧,必须斋戒5日’。秦王答应了。蔺相如趁这5天的间隙,安排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5日后,秦王发现和氏璧已被送回赵国,想攻打赵国又时机不对,所以还是把蔺相如放回赵国了。”

  “你看,蔺相如早看穿秦王的诡计,他多聪明。”

  “但这课本写得太简单了,把蔺相如写成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最后还获得人们的称赞,这会让人们从小就以背信弃义为荣,建立无耻的价值观。”

  “有这么严重吗?我看这故事挺简单,就适合小孩子理解啊。”

  “既然你还没明白,那我就换个说法来说吧。秦王说要向赵王买批货。赵王怕秦王不给钱,不卖又怕被秦王揍。蔺相如就带着货物给秦王验收。秦王对货物很满意但迟迟不提钱的事。蔺相如就机智地重新拿回货物,并威胁秦王如不付钱,就玉石俱焚。秦王答应5天后给钱。这时蔺相如却把货物运回国了说不卖了,你说这时候谁理亏?”

  “你这比喻不恰当吧,当时赵国怕秦国,蔺相如之所以出使秦国,骗秦王,可能是缓兵之计,为赵国争取备战时间吧?”

  “如果仅是缓兵之计,蔺相如完全可以不带着和氏璧出使,到了秦国后,先谎称要见和氏璧必须斋戒数日,数日后再告知秦王,赵国无意换和氏璧即可。何必让和氏璧处于危险境地?并且蔺相如偷偷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也完全没能解决和氏璧的问题。如果秦王再次请求换和氏璧,赵王按理还是得把和氏璧奉上啊。”

  “照你这么说,蔺相如真的做错了?”

  “我并没有说蔺相如做错,而是说语文课本中把蔺相如写成好像做错了的样子。我问你,按照课本所言,蔺相如私自把和氏璧运回国,然后说不卖了,这个时候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谁承担违约责任?”

  “这看起来是赵国违约在先,但赵国也有可能在行使不安抗辩权吧?”

  “不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记载了蔺相如行使不安抗辩权。蔺相如跟秦王说:‘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秦国强,我马上把和氏璧奉上,现在我怕你不给钱,既然这样,你就先付钱,付完钱我肯定把货物给你。”

  “这很合理啊。”

  “这确实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讲述合理些。但不安抗辩权行使前提是对方资产严重恶化,或者对方有明确的毁约行为。但当时秦国国力正盛不差钱,秦王还进行斋戒,根本无法证明秦国有毁约的企图。蔺相如理亏,司马迁还夸蔺相如,这解释其实是不合理的。”

  “我觉得还算解释得通吧。”

  “这解释不但不合理,还给后世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理亏的蔺相如得到赞扬,使得很多人以理亏的蔺相如为榜样。现在很多人明明自己违约在先,但为了求得心理慰藉,动不动就主张不安抗辩权,被判决承担违约责任,还觉得自己很冤屈,这其实都是从小受到不良教育的结果。”

  “你这就有点扯了,现在的人狡诈,你怎么能怪司马迁呢?再说,你连司马迁都不信,你该相信谁?”

  “除了自己没有什么是可信的,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最重要。司马迁记载的史实可信度高,但也不能说全是真实的。司马迁还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呢?他这个说法不可信。司马迁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数十万,但这个说法是白起自己说的,白起有谎报军情的嫌疑,当时秦军损失惨重,即便有坑杀,也不可能有数十万之巨。况且司马迁在《史记》其他内容记载秦军在尽歼赵军主力后,白起却不愿领兵攻打邯郸,秦军攻打邯郸惨败。史记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述本身就自相矛盾。大家都嘲笑赵括纸上谈兵,但赵括是让秦军吃了大苦头的,要不是他在突围过程中时运不济被射杀,长平之战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呢。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我更相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说法。”

  “我不知道你哪里听来的歪理,简直一派胡言。那司马光怎么说?”

  “司马光说:‘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这不跟司马迁写的一致吗?”

  “不一致,司马光没有明确说秦王为什么认为蔺相如贤。司马迁虽然做了解释,认为蔺相如行使不安抗辩权赢得秦王尊敬,但该解释不合理。司马迁是在100多年后记录的这段历史,但他却把这段历史写的栩栩如生,连秦王和蔺相如的对话都一清二楚,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有自由发挥的可能。”

  “可能司马迁有秦王朝的史料参考吧。”

  “秦二世而亡,咸阳被项羽糟蹋过,阿房宫付之一炬,史料留存的可能性不大。我认为司马光只简写秦王认为蔺相如贤,可能就是司马光不太认同司马迁的解释。其实早在500年前,明朝的历史学家王世贞就对司马迁所讲的完璧归赵故事提出了质疑,我还以为就我聪明呢,原来古人比我聪明多了。”

  “蔺相如欺骗了秦王,司马光却说:秦王以为贤。这好像说不通吧?”

  “那我问你,双方签订买卖合同后,卖方不同意卖了,在什么情况下,卖方可以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双方协商一致,和平解除合同呗。”

  “对,王世贞也是持有这种观点。”

  “你到底什么意思?”

  “王世贞就大胆猜测,蔺相如最终说服秦王放弃和氏璧。‘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王世贞说的什么意思?”

  “王世贞的意思就是,蔺相如可能对秦王说:‘这块璧不就是赵国的宝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草芥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让秦王重新衡量和氏璧和15城的价值,考虑失信的代价,秦王真的很有可能被说服放弃和氏璧。”

  “王世贞说的很合理。但我认为蔺相如还有一种可以免除违约责任的说法。”

  “什么说法?”

  “秦国还没付钱我们就把货物带给你们验收。现在你们货物已经看过了,但具体怎么给钱,按什么程序交接城池还没有明确的约定。我们赵国已经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如果你们确实想继续履行合同,就明确城池交割的程序,到时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物现已在赵国,如果你真有诚意购买,就派使者到赵国敲定城池交割的程序吧。”

  “这样反将秦王一军,把合同是否继续履行的选择权交给秦王,同时把不愿继续履行合同的责任推给秦王,确实是个妙计。”

  “是吧,不管哪个说法都比司马迁的解释强。我认为蔺相如可能这两个说法都跟秦王提起过,秦王才没生气并认为其贤。这样也能解释秦王为什么没有就和氏璧继续与赵国周旋,因为是秦国自己答应放弃和氏璧或者自己选择不继续履行合同的。”

  “听你这么一说,原来《史记》也不能全信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不如无史。我们接着来说另一个小学课本中讲述的故事吧,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的故事我知道,孙膑真聪明,善于利用规则,在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取胜,真了不起。”

  “孙膑真是善用规则吗?我认为孙膑不过是耍诈取巧罢了。”

  “你太刻薄了,没人家聪明就说人家耍诈。”

  “那我问你,一般情况下赛马赛几次?”

  “一次吧,就比双方最好的马谁跑的最快。”

  “那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为什么要分上、中、下三等?”

  “我怎么知道,他们自己定的规则呗。”

  “我认为是这样的,最好的马肯定在齐威王那,田忌肯定是比不过的。所以齐威王把马分成三等,就是给田忌机会,看看田忌的中马、下马能不能比过齐威王的中马、下马?”

  “那你是说,齐威王的规则是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了?但规则中没有明确说啊?”

  “那我问你,田忌傻不傻?”

  “田忌是做将军的,当然不傻。”

  “那田忌为什么之前跟齐威王比,比三场输三场呢?就是因为赛马的本来规则就是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田忌输的也不冤。”

  “你说孙膑破坏规则,但事后齐威王不但没怪田忌,反而重金赏田忌,难道齐威王是傻的?”

  “齐威王不但不傻,反而是真聪明, ‘一鸣惊人’的故事就是指齐威王,他善于装傻,一旦行动起来就一飞冲天。”

  “一鸣惊人的故事不是指楚庄王吗?”

  “不错,一鸣惊人的故事也指楚庄王,那是《韩非子》中的故事,而《史记》中一鸣惊人指的是齐威王。其实春秋战国中很多诸侯王都极其聪明之人,像与蔺相如交涉的秦昭王,也是极其聪明的,和氏璧纠纷能完美解决,也是他权衡利弊的结果。”

  “既然齐威王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处罚破坏规则的孙膑和田忌呢?”

  “这正是齐威王聪明之处。你想,田忌是齐威王的大将,打战是需要仰仗他。而比赛即使输了,也不过区区千金。用千金去收买大将的心,何其便宜也。为了千金损失大将,齐威王这么聪明的人肯定干不出来。况且打战和比赛不一样,打战的时候就是要善于打破规则,出奇制胜,齐威王从中看出孙膑是有军事才能的,也是很赏识孙膑的。”

  “破坏规则的人不处罚,那齐威王怎么立威治理国家呢?”

  “这或许就是齐威王最聪明之处。如果人人都遵守规则,那么规则制定者也必须遵守规则,这就造成权力的弱化。如果下面的人不遵守规则,那么出现违规时,他们只能求助于规则制定者(权力)。既然是下面的自己选择不遵守规则的,那么上位者自然就可以为所欲为,权力在规则被破坏中得以强化。”

  “你这有点危言耸听了吧?”

  “没有,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不守规则,向权力屈膝,其实就是从小受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影响造成的。”

  “那我看田忌赛马的方法在人们统筹、权衡利弊的时候也用到,像团体比赛时的排兵布阵,其实都有田忌赛马的身影。”

  “我并不是说田忌赛马的方法不好,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扬长避短的方法是好的。你看现在的乒乓球团体赛,选人和出场顺序可能会影响胜负,但规则是出场次序和选手,在比赛之前双方都不清楚。各方需要猜测对方出场顺序而进行排兵布阵。而田忌赛马中,孙膑是知道齐威王马的出场次序的,然后用下马代替上马,这明显是违法公平竞赛原则的。再比如击剑团体赛,出场次序也很重要。规则是:双方各派遣三人进行比赛,以15分为一小节。任意一方先得5分时就换人。但落后一方在后续比赛中如果总比分落后,即使得满5分,也可以选择不换人,直到总比分领先或小节结束。这种规则既不让有能力的人多得分,但在团体落后时又允许有能力的人多得分,就能尽可能地消除出场次序对团队实力的影响。”

  “原来孙膑就是个破坏规则的小人。”

  “你错了,孙膑并不是破坏规则的小人。他不过是想通过赛马这件事来告诉齐威王他敢于打破规则,有军事才能的而已。错的是现在的教科书,没有详细介绍前因后果,而把孙膑写成是一个善于破坏规则的小人而已。”

  “你们教科书中的‘完璧归赵’和‘田忌赛马’都是宣扬不遵守规则,怪不得你们这么喜欢投机取巧。”

  “除了这两个成语故事,我们的教育还从小教大家作假,说谎,这也是我们不爱遵守规则的原因。”

  “你们不是从小被教育要诚实、善良吗?”

  “这只是表面的教育。比如从小教育我们要助人为乐,扶老奶奶过马路;教育我们要拾金不昧,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要见义勇为,别人溺水、失火时要不顾一切救助,赖宁的故事就是典型。”

  “这教育很好啊。”

  “理念是不错。但往往很少人能做到。小学还专门叫大家写如何助人,如何拾金不昧的作文。大家只好说谎编,往往编地越好的人越受赞扬,导致大家谎话连篇。所以我说中国的教育教的是伪善,教的是欺世盗名。”

  “这样下去中国教育是要出大问题的。”

  “你错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受蒙蔽,就像我,我相信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能听从内心,能保持纯真。再说,现在的小孩子可聪明了,也不是那么容易被蒙骗的。”

  “是吗,我看现在的小孩子都很反叛,哪来的聪明?”

  “最近小学又在教育孩子要低碳出行。然后出了一道题,让小孩用一句话说服爸爸周末出门时不要开车,让爸爸羞愧,你猜小孩怎么回答的?”

  “肯定是开车出行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低碳,所以要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

  “小孩子就回答:‘爸爸,我们哪里来的车?’然后爸爸就羞愧地低下头,决定选择公交出行。”

  “小孩这回答真搞笑。是啊,家里都没有车,你怎么让说服不开车呢。”

  “这是小孩子的纯真,是怎样就是怎样。不会为了教育低碳出行,没车还瞎编一串。这件事就很能反映中国教育的伪善。小孩纯真时还能抵御虚伪的教育方式,我希望小孩能一直纯真下去,但又有多少人抵御住呢?不管怎样,中国的小孩是好样的,我相信你们。”

标签: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