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洋美女逛街事件,几乎让鸦片战争提前十年开战。
@笑谈趣史
2018-08-20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人们在街上看见外国美女都会非常好奇,大家都会对她们行“注视礼”。如果再往前一百多年,大清国的时期,在街上看见美女就不是惊奇这么简单了,而是严重的外交事件了。道光十年(1830年),在广州发生过一次洋妇逛街事件,几乎让鸦片战争提前了十年开战。
道光十年10月4日,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大班盼师(William Baynes)偕同几个外国女人从澳门来到省城广州,坐着绿呢小轿,大摇大摆地住进了商馆。此后,一连几天在盼师夫人带领下,几个穿戴时尚的外国女人坐着绿呢轿到处观光。很快,这件事就被报告到了中国官府。中国官方很震惊,因为夷人私带家眷入广州,以及私自坐轿入商馆,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官府明文规定禁止的。两广总督李鸿宾亲自过问,谕令广州知府,转饬行商首领伍受昌,令外商女眷退回澳门,不许在省城广州停留,同时禁止夷人乘坐肩舆(轿子)。
盼师大班收到了公文,但是并不领会中方提出的交涉,他和夫人等也没有回澳门。过了六天,李鸿宾再次重申前令,下布告斥责近年来夷人逐渐越轨,责令行商、通事严加管理约束。而英国商人雅各等,也拿着商行通事翻译的汉字禀帖,亲自跑到靖海门外,表示外商留在广州商馆,有时一住就是半年,如果不准带家眷,实属不人道云云。
李鸿宾对洋商的抗议禀帖不予理睬。他认为盼师一再抗命,将夫人留在商馆住了半个月之久还不离去,便又命广州知府召见行商首领伍受昌,面传总督谕令,如两三天内,盼师仍不遵命将夫人送回澳门,将派官兵进入商馆,实施驱逐。盼师听到了消息,觉得事态严重,也有些惊慌,为了以防万一广州府派兵来驱逐,便立即向驻于虎门外的英国军舰请求保护。英军派了水兵百余人,携带轻便枪炮,深夜在商馆码头登陆,实施布防,保护商馆。
就这样两相对峙,“番妇”问题使中英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过,这些英军主要是保护商馆,并不敢贸然动武。李鸿宾得知英兵入商馆之事,也不愿意将事态扩大,所以也没有派兵实施驱逐。实际上,双方都不愿意把事态弄僵。广东官员怕涉外事件激化,难以向朝廷交代,于是急忙派行商疏导。英方也因百余人的武装根本不可能与中国军队抗衡,更由于贸易所系,利之所在,便首先让步,向中国官府报告了派兵保护商馆的原因,并说如果中国官方肯保障商馆安全,水兵和枪炮自当撤去。在得到了李鸿宾的保证后,英国水兵撤回兵舰去了。
水兵撤了,但盼师夫人并没有立即回澳门。行商首领伍受昌禀告总督,“盼师素患痰疾,屡发未愈,现需番妇调护,等他好一点了,马上令他回去澳门”。当然,这些都是托词,其实外国商人还是照常开party(派对)。水兵撤走一个多月后,盼师夫人等已经在商馆住了57天,她们玩够了才动身回澳门。
其实从广州开埠以来,洋妇就和枪炮一样被拒之城外,当时远赴重洋而来的西洋妇女都暂时生活在船上。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两广总督准许“番妇”居住澳门。此时正处于四口开放时期,也就是说,清廷在实行“一口通商”之前,就已经厉行对外国妇女的查禁制度。那为什么清政府要那么严格防范外国妇女呢?小编认为首先是出于一种戒备心态,因为西方妇女都没有裹足,而且穿着胸部暴露过多的服装,那随意和男人握手、拥抱的动作,都与中国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水火不容。清廷认为她们进入口岸,必然伤风败俗。清政府要用隔离的措施,控制“奸邪”的渗透。你们认为这样的政策恰当吗?
标签: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