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千年的侯村女娲陵文化(转载)

犀牛历史 53 0

  近日,一直致力于女娲文化研究的刘北锁,从西安赶回老家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对女娲陵出土的10余通古碑刻进行清理拓片,让参观者从拓片上清晰的文字中了解女娲故里——侯村女娲陵的历史。

  女娲补天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作为中国的神话人物,女娲与伏羲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洪洞县赵城镇侯村,有一座声名远播的女娲陵,史书记载,这里就是女娲陵所在地。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女娲墓,在赵简子城东南五里,高二丈。据《大清一统志·霍州直隶州》记载:娲皇陵,在赵城县东南一里。

  清道光七年(1827年)《赵城县志》卷二十九对女娲陵有更详细的记载:女娲陵,在县东八里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庙后。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相传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俗言鸟雀不粪、虫蚁不蚀,亦好事者之说也。正陵右有“补天石”。宋乾德四年(966年),诏给守陵“五户长”吏,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国朝历次遣官致祭,祭文并砌石,立庙中。

  然而,由于时代久远,战争毁坏,人为砍伐,女娲陵区的古建筑均已不复存在,留下两通高大竖立的石碑、两座已经人为毁坏缩小的女娲陵冢、几颗高大干枯的古柏,散落的石鼓、石础及出土的残砖断瓦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出土碑刻。

  在女娲陵遇到了从西安赶回家乡的刘北锁,他带领记者参观了女娲陵。

  女娲陵当地又称娲皇庙,走进女娲陵,能看到这里学生曾经上学的校舍,也能看到复建时间不长的新庙宇。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女娲陵,能让人感受到沧桑和久远的是,一块硕大的补天石和两通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石碑矗立于娲皇庙内,一通为宋代,一通为元代,两通石碑都留有元大德年间大地震的痕迹,但却清晰地记载着曾经的辉煌。

  刘北锁是土生土长的赵城镇侯村人,12岁之前,他一直都在村里生活。记忆中的女娲陵“规模宏大,古柏森森”。“据记载,女娲陵有古柏108棵,我上小学时数过当时有97棵,后来历经破坏和砍伐,现在只剩下了3棵。”

  退休前,刘北锁为中国兵器工业204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后,刘北锁留在了西安,源于对故乡女娲文化的爱好,他搜集资料、整理碑拓、撰写论文,成为女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者,多次受邀参加在河北涉县、甘肃天水、河南周口举行的伏羲论坛学术会议,并撰写相关论文与会交流。其撰写的论文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平阳方志》等多家杂志报刊发表。

  对于出土的碑刻,刘北锁非

  常重视。六月,他从西安赶回老家侯村,借来拓片专用工具,并跟拓片专家专门学习了拓片技术,跟老伴一起为出土的碑刻一一拓片,保存下了这珍贵的一手重要实物研究资料。

  记者在保存出土碑刻的一间教室内看到,10余通碑刻上均覆盖着一张拓片,拓片上文字清晰,记录着明清两代官方祭祀女娲的碑文,碑文字迹潇洒俊逸,内容颇为丰富,留有不少赵城县县吏、平阳知府等相关记载的文字。在存放碑刻的教室里,四周墙壁上也粘贴着一副副书写碑刻文字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刘北锁从西安、北京及当地请来的书法家所书写,主要是为方便关注女娲文化的专家学者学习研究,方便当地村民了解家乡历史。

  女娲,又称女希氏、女娲氏、女娲娘娘、娲皇氏、凤里希、始祖母神,后来成为我国道教中的一位女性神,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简称地皇。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在《风俗通义》中有所记载。翻开《红楼梦》,开篇就引用了“女娲补天”的古老神话传说,以说明书中的故事发端于一块被女娲皇遗弃在大荒山上青埂峰下的顽石,故《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今年77岁的刘北锁介绍,这些石碑对研究女娲及当地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碑文有泥土,部分文字不好辨认。为了方便更多的女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了解,特意与老伴对碑刻进行拓片整理,一方面保证背面清洁,一方面有利于更多人辨认、了解和研究整理。

  “希望女娲陵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尽快修复女娲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造福子孙后代。”多年来,刘北锁一直为女娲陵的研究和修复工作四处奔走,谈到自己的愿望时表示:虽然身在外地,但会一直关注和研究洪洞女娲文化,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女娲陵重现昔日辉煌。(来源黄河新闻网)文章转自

标签: 女娲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