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所出五色水,实则五帝所司之大河

犀牛历史 75 0

  昆仑山所出五色水,实则五帝所司之大河

  ---节选自《左祖右社与阳城》

昆仑山所出五色水,实则五帝所司之大河

  哈拉帕就是昆仑虚,昆仑虚就是冀都,昆仑山又出五色流水,换言之:冀州就是五河地。那么上古发源于昆仑山的五条河流,为什么都以颜色命名呢?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是根据河水的颜色命名的。这纯属牵强附会。昆仑山出五色水,河分五色,明显是来源于五行理论,与五帝有关。

  现代公认的五帝版本是《大戴礼记》里面记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这是儒家学者根据八卦推演出来的,依据本身就是错误的。五帝合五行,因此必须要用五行推演五帝。我推演出来的五帝结果是:青帝太昊,赤帝叔均,白帝少昊挚,黄帝轩辕,黑帝颛顼。五帝合青,白,赤,黄,黑五色,蕴木,火,金,土,水五行。这与历史学家并不太看重的《吕氏春秋》记载一致。以此可见:吕不韦修春秋,还是尊重历史事实的。

  五帝不仅合五色五行,而且还合五河,依次就是青帝太昊司青水;赤帝炎帝司赤水、洋水;白帝少昊司江水;黄帝轩辕司河水、弱水(洛水);黑帝颛顼司黑水(炎帝时代称洋水,正史称姜水),还有一位千古失意的帝王,帝鸿也是司江水。江水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长江。这样《山海经》记载的,发源于古昆仑山的青水、赤水、洋水(黑水)、江水、弱水(洛水),每条大河各得其主。

  第一、青帝太昊司青水;帝鸿、少昊司江水

  在《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中,作者曾推演过太昊伏羲的卦位为东南巽,也就是其子少昊禺号的卦位,位于昆仑山的东南方,也就是现在孟加拉平原一带,青水也就是雅鲁藏布江,转向流到印度境内,与恒河汇流,流入南海孟加拉湾。

  发源于古昆仑山东侧还有一条大河,就是长江,古称“江”或“江水”,这条河被太昊封给长子帝鸿。由于帝鸿司江水,便以“江”为名,因其母羲和是鸟图腾,所以“江”字旁注以“鸟”字,为“鸿”,但仍旧读“江。”《山海经》里面所说的“帝鸿”与“帝江”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后来销姓的帝鸿去西方称帝失败,才由任姓的少昊氏司掌江水。

  长江以南及雅鲁藏布江,在早期华夏文化时期,属于太昊和少昊的领地,太昊伏羲为青帝,木德,所以雅鲁藏布江叫青水,此地建筑以竹木结构为主。少昊世袭太昊,又继承了帝鸿的冶金技术,五行属 星堆才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读者可以参见本书,《考证:三星堆青铜树为少昊氏后裔遗物扶桑树》一文。

  细研《山海经》:青帝太昊、帝鸿上半生与八世少昊的活动范围,确实一直没有离开过江水和青水(长江及雅鲁藏布江)。直到八世少昊挚,被颛顼放逐到西方的时候,才改称作金天氏。

  第二、赤帝叔均司赤水、洋水

  在《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中,作者论证过赤水就是印度河以及其上游的萨特莱杰河,洋水就是恒河。

  约公元前2800多年的时候,炎帝叔均移民到赤水(旁遮普平原萨特莱杰河)北面,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了国家,并修建昆仑虚(冀都)。由于叔均娶黑齿国听[讠夭],据有赤水,所以称赤帝

  洋水,实为“羊水”,正史称“姜水。”是太昊另一位妻子常羲之子黑齿国的领地,卦位北方离,羊图腾。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坚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 帝俊生黑齿,姜姓。”姜,牧羊之女,这说明黑齿国的生产活动与牧业有关。从《山海经》记述的方位上来看,黑齿国的子孙主要分布在赤水、洋水和锺山之北,使用牛、羊图腾。其大致活动范围在今印度河上游、恒河上游及帕米尔高原一带。

  第三、白帝少昊司江水

  这个话题已经在“青帝太昊司青水;帝鸿、少昊司江水”讲过了,由于帝鸿去西方称帝失败,才由少昊氏司掌江水。

  第四、黄帝轩辕司河水、弱水(洛水)

  河水就是现在的印度河及其上游萨特莱杰河;洛水,也称弱水、若水,就是现在消失于塔尔沙漠的萨拉斯瓦蒂河。河、洛之地是黄帝家族的发源地。我在本书第三章《阳城地望考》里面,已经详细论述过黄帝家族,及其后裔与弱水(洛水)之间的密切关系,读者可以参考。

  河水(印度河)与弱水(萨拉斯瓦蒂河)是平行流过印度河大沙漠的两条河流,正所谓“两河之间曰冀州。”正是这两条河流之间的肥沃的冲积平原,孕育了早期的华夏农耕文明。夏朝末期,弱水(萨拉斯瓦蒂河)源头的太山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使原本是良田的土地迅速沙化,突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天下大乱。商汤伐纣,仍没有能改变这种局面。商汤始居夏社(摩亨佐·达罗古城)之后,连续6年大旱,商王朝只得被迫向东迁都移民。这个历史事件叫“太山震”、“伊洛竭,而夏亡。”

  第五、黑帝颛顼司黑水

  黑水也是恒河,《山海经》也称洋水,正史称姜水。由于黑帝颛顼居于洋水之滨,故改洋水为黑水。正因如此,《山海经》把洋水和黑水并列记载:“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黑帝颛顼司黑水”,但《山海经·大荒南经》对颛顼极其后裔的记载最为详细,我想这可以作为“黑帝颛顼司黑水”的佐证。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委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领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禾谬—讠]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根据以上《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可以判定:颛顼及其子孙生活的地方,位于恒河上游与萨拉斯瓦蒂河上游交汇处。

  《吕氏春秋·古乐》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帝王世纪》载:“(颛顼)始都穷桑,后徙商丘。”

  《外纪》亦曰:“颛顼,自穷桑,徙帝丘。于周,为卫。”这里面的“于周,为卫”之“周”,显然不可能是后来的“和治诸夏”的周朝,而应该是《山海经》里面记载的“西周之国。”

  为何古籍中有说颛顼“实处空桑”,还有说是“始都穷桑?”那么“空桑”与“穷桑”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空桑”就是“穷桑。”按“夏三音”文字表音理论,“穷”就是“穹”,“穹”意为“空”,“穹”和“空”上古为同音字,韵母皆为ong音。

  结合《山海经》的记载,颛顼及其子孙生活在黑水,也就是现在的恒河上游与萨拉斯瓦蒂河上游交汇处,可以推断:颛顼时代恒河上游与萨拉斯瓦蒂河上游交汇处叫做“穷桑”,而当时萨拉斯瓦蒂河叫“弱水”,这与《穆天子传》记载的也一致,周穆王东归途中经过黑水重黎氏国土。《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氏是颛顼后裔,居住在黑水。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东归第488天到达重黎氏西面边陲;第492天东归,到达重黎氏黑水(今恒河上游)之滨;第499天周穆王登上彩石之山,挑选各种彩石。天子命重黎氏百姓,以彩石铸成祭器,立于黑水之滨。选取做服饰配饰的彩石无数;第525天,周穆王赏重黎氏头领;第527天重黎氏头领送周穆王到长沙之山。

  《穆天子传》之所以没有记载“弱水”,是因为早在夏朝末年,弱水(萨拉斯瓦蒂河)已经干涸了。周穆王去的时候,只看见一片黄皑皑的流沙。

  插图16是《印度河文明遗址分布图》。在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恒河上游以及消失的萨拉斯瓦蒂河上游,有着密集的城落遗址。这里就是颛顼所都“穷桑”之地,这与《山海经》、《穆天子传》记载的地理位置一致。

昆仑山所出五色水,实则五帝所司之大河

  插图16 印度河文明遗址分布图

标签: 五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