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怎么来的?

犀牛历史 162 0

玄武门之变的两个月后,李渊诏令传位于新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听信房玄龄等人的劝 解,推辞不接受。李渊只好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后居住于东宫显德殿,是为唐太宗, 改年号为贞观。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权中,夹杂着各种政治力量。

有原来隋朝的官员,也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玄武

门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

  各种政治

力量,都需要以李世民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于是,李

世民竭力地促进各种力量的重组。他根据自己的选人

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力量,只要有才能的,就加以

重用。

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

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十八学士

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

由此可见文学馆的学士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李世民登

基之后,又另行设立了弘文馆学士以代替文学馆学士,

弘学馆学士不限人数,增加了原秦王集团以外的成员。

李世民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没有亲疏之别,从而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自己周围。

  这是李世 民用人之道的一大特点。

另一特点,便是纳谏,这是李世民笼络人才的高超手段。皇帝纳谏,是对臣下的最大尊 重,做臣子的必然尽力效忠于皇帝,这是儒家思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具体表现,唐 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

魏征曾在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降唐后又成为李建成的洗马,本来是李世民的敌对力量, 但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非常敬重他的意见。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曾询问魏征,说君王怎样 才能做到明,而什么样又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听后,非常赞成, 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而魏征确实有经国济世之才,而且知无不言、言无 不尽。在治理国家方面,尤其是在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 太宗即位的时候,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唐太宗虽有心治理好国家,但并没有具体的办法。魏 征认为,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时间要快。

  如果人心如流水一般 向下堕落,今天的人也会变成鬼怪,还怎么来治理国家。“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问题是 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在ft体治理国家的方略上,魏征提出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魏征认为,隋朝灭亡的教训

在于扰民太多,国家赋税极重,徭役繁多,以至于民不聊生,国家的败亡就从这里开始,“静之则

安,动之则乱。

  ”于是,唐太宗实行了一套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如减免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休养生息、奖励农耕。因此,在整个贞观年

间,朝廷的赋税和徭役都不算太重,这是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执法方面,魏征提出宽缓明确。他坚决反对像秦朝那样实行严刑峻法,将百姓当做鱼

肉来宰割,但同时又坚决主张明正典刑,反对徇私枉法。

魏征的意见,唐太宗基本都听从了,并积极采取了有效措施。

贞观年间,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方面,唐太宗的基本态度是投降就安抚、反叛就讨伐,

就是说只要各少数民族不公开与唐对抗,就以各部的酋长封为都督、刺史,仍然按照其原来的

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对本族进行统治。

  反之,对那些侵扰内地或者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采

用武力解决。

隋末战乱连年,经济凋零,文化衰退,满目疮痍,而唐太宗在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各方

面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得到很大改善,迎来了唐帝国空

前的繁荣。

  唐太宗当政期间,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标签: 贞观之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