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何起?如何评价?

犀牛历史 135 0

#泛文化写作营#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楼主您好,非常愉快解答你的问题和提问,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吧,因为对此类问题有很多的研究,针对这个回答,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玄武门之变发生,最终要归结于李渊的无能。李渊身为开国皇帝,见过的场面不少,隋文帝废太子的事情他肯定是亲身经历过的。可是,即便有前车之签,他还是摆不平两个儿子的关系。我们举一个后来的例子,李世民立太子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了争夺储位的斗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太宗皇帝把他们双双废弃。李世民只想告诉儿子们:皇位现在是我的,老子不给,你们不能抢。而反观李渊,远远没有儿子的魄力,一方面觉得废弃太子对不起他,另一方面觉得亏待老二也不好,于是玩起了平衡,最终酿成了悲剧。

第二,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与李世民两兄弟的身份有关。由于史书已经被李世民篡改的一塌糊涂,所以关于李建成的能力,我们所知道的不是很多,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知道,李建成作为太子,作为储君,他肯定不能像李世民那样到处征伐,他主要的工作还是在朝廷,学着如何处理政务。而李世民则不然,他没有储君的资格,所以也就没有了学习朝政的义务,作为皇子,只能替父兄分担责任,到处征伐,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做一个锦衣玉食的皇子。这样的角色分配,就导致了李世民手下有一大批随他征伐的将领,比如尉迟恭之辈。反观李建成,他能有的班底,只有魏征这样的谋臣。而且,开国之初的状况很诡异,李建成已经是太子,他的班底自然而然以后是朝廷的大臣,这没什么可说的;李世民的班底就不一样,大半个大唐都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有这个魄力和野心,也有不甘心。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李世民集团的实力太过于强大。如果不是李世民集结了一大批能人异士,后面的结局能发展到什么地步,这个真的不好说。

第二,李建成对于局势过于自信。按照目前可信的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告发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与李渊的妃子张婕妤私通,李渊决定翌日对此事展开调查,张婕妤立马转告李建成此事,没想到李建成告诉李元吉,已经控制好了宫中的军队,却没想到本是自己亲信的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被李世民策反,这是李建成万万没想到的。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影响,如下:

第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逼父,在他的人生中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点,这也是他一生励精图治的一个原因。为了告诉天下人,自己作为大唐之主,是可以的,自己想方设法作明君之态,来掩盖自己当年的污点。坦白说,无论李世民是故作姿态,还是本心而发,他一生明君的典范,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第二,玄武门之变,给李唐后世子孙一个经验:皇位是可以抢来的,而且是硬抢。宣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就这样干过,于是李世民怕自己的儿子学自己,于是双双废弃。后面的中宗太子李重俊,由于韦皇后威逼过甚,担心自己的太子地位,打算提前即位,也发动了未遂政变。之后的临淄王李隆基,非嫡非长,完全没有任何资格继承皇位,于是发动政变,干掉了自己的伯母韦皇后,拥立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为自己挣下了功名,这也是他取代自己嫡长兄作太子的资本。李隆基后期因为和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争权,发动政变,干掉了自己的姑姑,让自己的父亲感到害怕,无奈交出皇位。李隆基的儿子,在安史之乱后,与前往四川的李隆基分道扬镳,去了灵武,结果立马自立为帝。反正四川那种地方,进去容易,出来难,大有一副你能奈我何的姿态。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何起?如何评价?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何起?如何评价?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何起?如何评价?

标签: 玄武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