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犀牛历史 134 0

很高兴今天能黑一把唐太宗,这机会肥猫断然是不肯放过的。

和大家聊一聊“玄武门之变”。从阴谋智计的角度来进行一番解读。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玄武门事件的爆发,根源大家都清楚,就是皇权之争,李世民要抢班夺权。

他这次的任务挺重,不但要干掉太子李建成,干掉太子的死党李元吉,还要逼迫老爸让位交权。而通过发动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的目的全部实现了,确实是雄才大略,机关算尽,令人佩服啊佩服!

根据正史的记载,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李世民英明神武,屡建功勋,父皇爱重,众人拥戴,而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完全是两个大草包,啥也干不成,还秽乱后宫,给老爸戴了绿帽子。李渊觉得大唐的江山应该交给能力出众、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的李二,就许了李二储君之位。但建成和元吉心生嫉恨,下毒、刺杀、诬陷等种种手段层出不穷,欲置李二于死地。李二宅心仁厚,百般隐忍退让,但部下众人都忍无可忍,坚决要求申张正义。

李世民万般无奈,只好在玄武门含着眼泪射死了他的兄长李建成,干掉了弟弟李元吉,把弟媳接回家享福,还请辛劳的父亲退居到二线,领了退休金。

现在我们看到的史书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在李世民的指示下,大家对史书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加工,满满的正能量,比较有利于教育下一代。

那关于玄武门事变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呢?咱们还是能通过各种记录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中的“贞观十七年七月条”和《唐会要·卷六十三》中的“ 史馆杂录 ”条,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唐太宗有一天提出来要看《起居注》。这可是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事情。

《起居注》是史官记录君王的一言一行,“不虚美,不隐恶”照实记录,以此做为后世修史者做为参照的依据。在此以前,君主是无权干涉所记叙的内容,也不能观看。以免因好恶而加罪于人,影响史官的秉笔直书。

宰相房玄龄和谏臣朱子奢提出劝谏,不想让唐太宗看,但“上不从”,非要看不可。

没办法,那就看吧。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房玄龄和许敬宗就对《实录》进行了一些删改,给唐太宗观看。那么删掉了哪些内容呢?唐太宗一下就翻到那一页了,觉得不对。

唐太宗很关心“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事变。他认为史官不必避讳,应该“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按照真实的事情来写。

太高尚了!

但是,请注意,史官怎么写,内容的基调被定下来了,唐太宗的要求是:“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

我是正义的一方,替天行道,诛灭不良,应该这样写。

于是,现在咱们看到的史书就成了正能量的了。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意思是,如果不是李世民不拘小节,发动事变,如果皇位落到李建成或者李元吉这俩垃圾的手里,那唐朝就像秦、隋一样,立刻就完蛋了。

大家现在来分析分析,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大唐皇朝谁的实权最大?

大家也许会说,肯定是唐高祖李渊嘛,人家是皇帝啊。

不一定啊。

千万别被一些东西蒙住了。其实,问题就是答案,恰恰是玄武门事变,透露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李渊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很危险了,大唐真正掌握实权的就是李世民。

咱们来看一段这样的记载: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这段记载透露出来几个信息:

1.李世民住在承乾殿(大家记住)。

2.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可以“携弓刀杂物”出入宫中。

3.朝廷政令方面,太子的“令”,秦王和齐王的“教”,皇上的“诏”是并行的,具有同样的效力。而有关部门怎么执行呢?“唯据得之先后而定”。

谁的发文先到了执行部门,执行部门就按谁的来。

这一家子真是不见外,这就是皇权社会,家天下,我家父子说了算。

可是,即然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执行,那么,谁先来谁后到呢?

再看下一段记载: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李渊想把

几块肥田赐给自己的宠妃的家人,但执行官员却说,秦王李世民的“教”先到了,不能给。李渊火了,把李世民叫来骂,“我的圣旨到了下面都不顶用了,而你的‘教’,下面的州县马上就会遵照办理。”

回过头,李渊又对旁边的大臣裴寂说了一段很严重的话,评价李世民“典兵日久,在外专制”,不是我以前那个听话的儿子了。

关键这个“外”字指的是什么?是领兵做战的外地,还是指“宫外”?

结合上文的语意,这个“外”字的实际含义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啊?

情况很清楚,即然太子的“令”、二王的“教”,皇上李渊的“诏敕”在执行部门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执行,那么,谁的发文能保证总是抢先到达呢?

大家明白了吧?

针对这种情况,李渊怎么办?看看下面的记载: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据正史上记载,李渊说,

秦王李世民你功劳太大了,住承乾殿太委屈你个牛人了,给你重新造了个大房子,去那里住吧。

这个大房子叫“宏义宫”,咱们来看看这个宏义宫是个什么好地方呢?这有记载: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这是什么事情呢?这是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后,他老爸太上皇喜欢看风景,李世民就把他迁到宏义宫去了,真是个孝顺儿子啊。

而有个大臣叫马周(这位在历史上挺出名的),他上书说,这个宏义宫“尚为卑小”、“更在城外”。住在这样的地方,不符合太上皇的身份,免得外邦人士看到了笑话,应该尽快迁回到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历史和咱们想像的那种“父慈子孝”的场景好像不太一样了。

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让李世民到城外的宏义宫去看风景了。而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后,把老爸李渊请到城外的宏义宫去看风景了。

真是父慈子孝,天下楷模!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为什么李渊要把李世民迁出去呢,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把他撵到外面,他那个“教”才会到得晚些,李渊的“诏敕”才能保持速度上的优势。

玄武门事变的核心已经不仅仅是兄弟之争了!

除了撵得远点,还要折断李世民的臂助。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刘文镜,

这是李世民的死党。从李渊在晋阳起事前就对李世民寄于了厚望。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由于刘文镜在李渊起兵反隋之时多方谋划,立下了大功,

但建唐以后,他的地位在裴寂之下,这让他很不爽,屡发怨言。李渊深忌,将他问罪处死,李世民多方求情,仍不被允。

事变之前,李世民除了政治权力,手下可掌握的武装力量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武德八年,十二卫的军事长官: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这是十二卫,手里有兵的。后来略有变动,张瑾在武德九年改任天纪将军,天节将军改由罗艺充任。

这其中,属于李世民方面的人:刘弘基、长孙顺德、窦诞、张琮、钱九陇、杨毛、樊世兴、李神通、柴绍等。

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的:罗艺。

吓人不?看到这种情况,大家觉得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事变仅仅是临时行动吗?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意思了,看武德元年时期的一段记载: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李世民将杜如晦留在身边的真实目的――“必欲经营四方”。

当然,人家也不肯束手就擒,太子李建成也要做些准备: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召集了两千勇士,还从李艺(就是罗艺)

处调来三百精骑。

后来被告发,李渊处罚了李建成,但并没有废黜他,也没有处理罗艺。

太子党对李世民的部下进行拉拢或者打压。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如果仅仅理解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行为,恐怕就想简单了,李渊难道就不支持这种行为?

后来,发生一件事,李世民立即高度警惕起来。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这次出征的主帅是李元吉,没有李世民什么事。而且,军中有李艺(罗艺)。

但是,不用李世民出征,却要调动他麾下的精兵强将。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再次强调,大家觉得,这样的决定仅仅是太子党的意思吗?

李世民立即召集心腹开会。这时候冒出来一个人,叫王晊。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这个王晊是干什么的呢?是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宫中的

一个干杂活的眼线。他说,他听到太子和李元吉密议,要在出征饯行的宴会上干掉李世民,而到了战场上。还要把李世民这些部下统统干掉。

大家可以想想,王晊是个“率更”,就是太子的属官,掌漏刻。就是看表的。太子和元吉如果有什么秘事商议,能让你个看表的下人听见?用你抱着个沙漏在身边站着?

所以说,这些鬼话到底是谁安排他说的,一目了然。目的又是什么呢?无非是要这些认为自己身在险境中的武夫们惊怒之下,死心踏地的跟着他造反罢了。

果然,大家急眼了,“皆忧惧不知所出。”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当然,为了表现自己的悲伤和哀愁,万般无奈,李世民还是要准备一些台词的。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尉迟恭是个急性子,立刻透露出了实情,“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

原来早有准备了。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李世民还准备算一卦,但张公谨把乌龟壳子扔了,算什么卦嘛,干吧。“于是定计”

为什么说李世民人家是军事家呢?看人家这安排: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温大雅、张亮、屈突通“驰镇洛阳”,万一失败,就到根据地去。这是要搞分裂。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先去李渊那里告了一状,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给老爹戴了绿帽子。

李渊有些懵逼,这咋回事呢?明天叫来审问审问。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张婕妤给太子和齐王传话,但兄弟俩警惕性明显不高。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带人进了玄武门。

进去了多少人?又是怎么进去的呢?

李世民设伏于临湖殿,他率领着一帮人,按常理推算,这是伏击的主力,数量不会少于三四百。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还有一支部队,由尉迟恭率领,是骑兵,数量为七十骑。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张公瑾率一部关门打狗,他也有一批人,至少百人以上,才能保证城门不失。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我认为,前文中夜里开会,尉迟恭所说的

那八百勇士估计都调来了,因为除了要干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挟持李渊。这就要突破内宫防御,人少了肯定不行,李世民不可把皇宫内院所有的侍卫都策反了。

那么,这数量不少的兵力又是如何进入玄武门的呢?

当时,把守玄武门的有三位将领:常何、敬君弘、吕士衡。

先看看这位常何。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这是出土的常何

墓碑所记,很早以前,他就被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事变那天,他在玄武门值班,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随身携带物品。

大家明白了,李世民这支伏兵是如何携带武器进入了皇宫大内。

而另外两人呢?敬君弘和吕士衡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

注意看下文的记载: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当太子李建成和

齐王李元吉被干掉以后,太子的余党冯立和谢叔方立即率领那两千死士攻打玄武门。本来,敬君弘的手下劝说,应该闭门防守,以待援兵到达,方可出战,但敬君弘拒绝了,坚持要率众出战。结果,他和吕士衡一齐战死了。

那为什么敬君弘拒绝等待援兵呢?

我们可以推理,如果敬君弘坚不出战,宫门紧闭,而仓促间并未携带攻坚工具的太子余党会怎么办?

最可怕的是,他们转头去攻打秦王府!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推理,敬君弘知道秦王府的武装力量已经全都调到宫内了,秦王府的防卫几乎是空虚的。

所以敬君弘必须要出战,把敌人全部吸引到这个玄武门下。

那么,敬君弘和吕士衡是谁的人,大家明白了吗?整个玄武门的将兵都被李世民收服了。

后面,李世民无意间一句话,说明了这个事实:

玄武门之变,李渊用三人守城门大有深意,最终都被李世民策反了吗?

太子和元吉被诛,余党冯立,就是率众攻打玄武门,杀死敬君弘和吕士衡的这位,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就投向了李世民,李世民责备他,有这么一句:“汝昨日来战,大杀伤吾兵”

“吾兵”,你杀了我的兵。

真相大白,这个宫门的守卫士兵,可都是李世民的人。

厉害了李世民,满朝大臣,军队,连皇宫中的将领和侍卫们都收服了。他爹和兄弟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呢?

怪不得被千古称诵呢!

标签: 玄武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