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就位于广东江门市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东有崖山。
1279年,宋军与蒙古军队,就在此进行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有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从战船的数量来看,宋军有“大舶千余”,虽然不可能全是战舰,但元军事实上只有420艘舰船参战,大舰还不如宋军。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可以说是宋元之间的战略决战。
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战斗中,绝望的陆秀夫,居然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也追随其后,十万余军民跳海殉国。
那么,为什么宋朝十万军民,不与元军拼命,反而集体跳海自杀?主要还是这么三个原因。
其一、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抵抗赵昺登基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着赵昺皇帝逃到崖山,在当地创建军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的部将王惟义生擒,陆地的抗元势力从此彻底覆灭。
1279年,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论双方的实力而言,一方是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弹丸之地的南宋朝廷,可以说完全是不对称的军事抗争。
但是,就崖山战场情况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应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
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
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狭窄的海湾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
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战略失误。
事实上,崖山之战之前,宋朝海军力量已经逐步壮大,并还有强大的舰队和先进的火器。
宋朝曾经扩建海军、兴造战船、开发武器、完善布防、统一指挥等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起比较强大的水上军事武装,以及比较有效的江海防御体系。
但是,宋军的陆地已经彻底被元军占领,宋朝海军面临超乎寻常的军事压力。
张世杰苦思破敌之策时,曾经有幕僚向他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是,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个好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颇有“破釜沉舟”的意思。
他还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绳索一字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皇帝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以便鼓舞士气。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等物,乘风纵火冲向宋军舰船。但宋军舰船都涂有泥土,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此抵御元军的火攻。
此后,张世杰率苏刘义猛将,大战元军,但是张弘范生擒了张世杰的外甥,以其要挟张世杰投降,但是张世杰不为所动,继续苦战。
其二、宋军已经无力抵抗,军队断水多日,宋军吃了海水,造成军队丧失战斗力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家属可能更多。因此,在20万人中,军队只有几万人而已。
本来,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
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淡水补给,以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10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不止。
据相关史料记载:
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
八日后,蒙古的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所以,宋军最后根本就没有杀敌的力气了,不跳海自杀,难道等元军来砍杀吗?
其三、宋军主帅投海,起到带头殉国的作用,军民也跟随投海,没有投降之人赵昺皇帝的船被夹在军队中间,43岁的陆秀夫认为已经无法突围,就背着8岁的赵昺皇帝投海,随行10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如此殉国,以至于10余万具尸体浮于海中。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皇帝,企图复仇,但杨太后听说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也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
此役之后,赵宋皇朝随之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综上所述,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一战,事实上,宋军已经无力抵抗。
宋朝军队断水多日,宋军吃了海水,造成军队丧失战斗力,最后宋军主帅投海,起到带头殉国的作用,军民也跟随投海,没有投降之人。
标签: 崖山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