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跟蒙古打仗,崖山海战活下来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后裔全部在雷州半岛?

犀牛历史 191 0

谢邀

再次回到那段历史,心情很复杂。随便聊聊

又臭又长,没人看也没关系,算是记录一下心得吧

为什么宋朝跟蒙古打仗,崖山海战活下来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后裔全部在雷州半岛?

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

正月,谢太后、宋恭帝以临安降元,按理宋朝应该就此划上休止符,但是,二月丁未元军入城前夕

益王、广王自嘉会门出,渡浙江而南。巴延闻之,遣范文虎将兵追之。杨镇得报即还,曰:“我将死于彼,以缓追兵”。杨亮节等遂负二王及杨淑妃徒走,匿山中七日。统制张全以兵数十追及,遂同走温州~《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二》

两位幼王从临安逃脱去往温州,途中不断有人来归附

闰(三)月,陆秀夫、苏刘义等闻二王走温州,继追及于道,遣人召陈宜中于清澳。宜中来谒,复召张世杰于定海,世杰亦以所部兵来~《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二》

南宋流亡朝廷在温州组成了基本盘,决定进入福建,建立抗元基地。已经投降元朝的福建漕使黄万石被南剑守臣林起鳌打败,黄万石手下将士和汀州、建州等原打算降元的守臣归附于小朝廷,兵势稍振

五月,宋陈宜中、张世杰等奉益王(上日下正)即帝位于福州府(史称端宗),改元景炎……进封广王昺为卫王……以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直学士院……文天祥至福安,拜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勃也、亡也,陈宜中任相,从一开始就给小朝廷蒙上了一层阴影

天祥以国事皆决于陈宜中,议论多不合,固辞不拜,乃以为枢密使同都督……

从一开始,文天祥便主张还温州进取,陈宜中计划弃温入闽,倚张世杰复浙东、西

小朝廷成立后,宋军仍然节节败退,守臣接连降元,十一月,元军占领处州、建宁府、邵武军后,宋陈宜中、张世杰备海舟奉宋主及卫王、杨太妃等登舟。如果仅按纸面兵力,此时宋军在数量上实际仍占绝对优势,时军人十七万,民兵三十万,淮兵万人~《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泉州是两宋主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城防坚固,海船众多,钱粮充足。其实把泉州作为复兴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泉州招抚使蒲寿庚也是这个意思,没想到遭到张世杰反对

宋主行至泉州,舟泊于港,招抚使蒲寿庚来谒,请驻跸,张世杰不可

《宋史.卷四十七》说张世杰反对驻跸泉州的原因是蒲寿庚有异志。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有异志的人主动孤身入营见驾这个行为无法让人理解;蒲寿庚凭一个州的兵力想要在城内解决小朝廷的四十八万人估计比拒之城外更困难;初次见面便确定有异志,莫非蒲寿庚的脑门上写着这几个字?

《宋史》和《续通鉴》都写到有人劝张世杰扣留蒲寿庚再作下一步打算,世杰不从,纵之归。放蒲寿庚回城这事证明,其实张世杰本人也并没有真的认为蒲寿庚有异志

接下来,小朝廷的举动却真的激怒了蒲寿庚。因为蒲寿庚提举泉州市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按宋朝官员的通常做派,毫无疑问,把肥差干了三十年的蒲寿庚很有钱,这个时候小朝廷打起了蒲财主的主意

继而舟不足,乃掠其舟,并没其赀~《宋史.卷四十七》.《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小朝廷抢了蒲寿庚的船,把蒲寿庚辛辛苦苦贪污积攒下的的钱充了公

寿庚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宜中等乃奉宋主趣潮州。寿庚遂与知泉州田子真以城降~《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小朝廷成功地逼反了蒲寿庚,胜利转进广东

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从去年十二月至景炎二年正月,赵溍弃广州,兴化军通判杀陈文龙降,元军破汀关,宋知循州刘兴降,吴浚弃瑞金遁,文天祥退往漳州,权知梅州钱荣之降,知潮州马发及通判戚继祖赶在小朝廷到来前也投了降

七月,张世杰攻泉州,无果;八月,文天祥兵败兴国

形势越来越恶劣,陆地上可供落脚的地方越来越少,南宋小朝廷开始海漂

潮州→惠州→浅湾→秀山→井澳→谢女峡(琼州海峡)→七里洋(北部湾)→广州→硇洲岛~据《宋史.卷四十七》

十二月丙子,宋军船队在井澳遇到大风暴,端宗座船不敌风浪,差点淹死,舟败,几溺,宋主惊悸成疾,过了十几天才收拢幸存船只,旬馀,诸军士稍集,死者过半。宋军刚集中不久又遭到元军攻击,刘深攻井澳,宋主奔谢女峡,复入海。深追至七里洋,击败之,获宋主之舅俞如珪。宋主欲往占城,不果。~《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南宋小朝廷原本有打算去占城落户,十一月派陈宜中前去联络,但是陈宜中一去无踪

世杰复奉宋主赴井澳。陈宜中遁入占城~《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时陈宜中入占城,日候其还朝,竟不至~《续资治通.元纪一》

陈宜中入占城,遂不返~《宋史.卷四十七》

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

(为尊重题主,参合着谈谈雷州抗元)

三月,雷州守臣曾渊子弃守,赴硇洲行在

为什么宋朝跟蒙古打仗,崖山海战活下来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后裔全部在雷州半岛?

~《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这一次,招降不从,打仗不干。雷州轻易失守。不久,病了半年的端宗终于撑不住了

四月戊辰,宋主殂于硇洲,年十一

端宗刚死,大臣们便闹着要散伙,陆秀夫拥立卫王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压制住了这股离心力

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乃与众共立卫王昺,年八岁矣~《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为什么宋朝跟蒙古打仗,崖山海战活下来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后裔全部在雷州半岛?

~《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从海南运粮非常困难,离硇洲很近的雷州便成为宋军的攻击目标。从五月到六月,张世杰数次派兵攻打,雷州没能打下来,宋军反倒损失惨重

六月已未,宋主迁驻新会之崖山。时诸军泊雷、化犬牙处

六月,南宋小朝廷进驻江门新会崖山,军队主力在雷州与化州之间海域。迁朝廷到崖山的理由是

崖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与石山对立如两扉,故有镇戍。张世杰以为天险可守,乃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三十间,军屋三千间

崖山易守难攻,南宋小朝廷本打算在此暂且安身,再相机行事。毕竟此时南宋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和地盘

时官、民、兵尚二十馀万,多居于舟。资粮取办于广右诸郡、海外四州

南宋小朝廷仍然具备一定的号召力

为什么宋朝跟蒙古打仗,崖山海战活下来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后裔全部在雷州半岛?

~《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为庆祝朝廷进驻崖山,湖南、雷州半岛、海南岛的百姓响应号召拿起了菜刀和木棍,然而,没有外界有力支持,平民根本不是军队的对手,很快便失败了。元军乘势进攻海南

阿尔哈雅略地海外,唯琼州安抚赵与珞及冉安国、黄之杰等率兵拒于白沙口,相约固守,以死相誓。日望援兵不至,其南宁、万安、吉阳诸州县及八蕃、罗甸诸蛮皆附……阿尔哈雅遣人招安抚使赵与珞及冉安国、黄之杰于琼州,不从,率兵御之~《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相持到十一月癸巳,琼州民作乱,执与珞等降,与珞及安国、之杰皆死之~《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海南本是宋朝流放罪犯的地方,当时岛上除了土著就是罪犯,出现这种民抓官的现象并不奇怪。估计这也是小朝廷要从海南征粮,却打死也不上岛的原因所在

十二月,进攻广州的宋军遭到失败,退往崖山

文天祥兵败海丰五坡岭,自尽未遂,被擒

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正月,宋合州安抚使王立以城降

宋军最后的阵地只剩下崖山

面对极度不利的局面,南宋小朝廷该如何应对?

或谓张世杰曰:“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之!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世杰恐久在海中,士卒离心,动则必散,乃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

一退再退终于退无可退,也无处可退。殊死一战尚有一线生机

道理是这样的,但是布署……我认为极为失策

逐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馀,作一字陈,碇海中,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栅如城堞。奉宋主居其间为死计~《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从一开始,宋军就摆出一幅等着挨打的架势,看着这种置自己于死地的死阵,人皆危之!

宋军一面忍受着茹干粮、饮海水,水咸,即呕吐,皆大困,一面与元军血战,世杰率苏刘义、方兴等旦夕大战

然而,这场放弃主动权的战斗注定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为什么宋朝跟蒙古打仗,崖山海战活下来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后裔全部在雷州半岛?

二月,戊寅朔

俄而,宋军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皆仆,世杰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大溃,翟国秀、凌震等皆解甲降

实际上此时宋帝昺仍然有活着的机会

世杰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

兵败之际,外围宋军也顾不上连舟结阵了,纷纷散去,张世杰派小船去接赵昺到自己的大船上突围,然而

陆秀夫恐为人所卖,或被俘辱,执不肯赴

陆秀夫坚持不肯带着赵昺登小船,但是

宋主舟大,且诸舟环结,秀夫度不得脱

陆秀夫先把自己的妻、子赶下海,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即负宋主同溺,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宋主时年九岁

为免幼帝被俘受辱,陆秀夫毅然背着九岁的赵昺蹈海殉国

张世杰等人带着杨太妃趁着大雾乘船成功突围,杨太妃得知赵昺的死讯,赴海而死。张世杰本想去往占城,却被土豪强之还广东,到南恩海陵山(现广东阳江海陵岛)附近时,又聚集了一批零散宋军,遇上了飓风,张世杰堕水而死

宋遂亡

崖山海战结束后,元军俘获了宋军遗留的八百多艘战船,按元军战报: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馀万人

这份战报应该有不少水分,南宋军民总共约二十万,分乘一千多条船,元军获船八百多也包括降兵和平民。除去突围的,降元的,被俘的,溃散的,死亡人数估计夸大了不少

毕竟这二十万人中非作战人员占大多数,元军也早已经改掉了屠城、杀俘的恶习

邀请者的两个问题都可以在以上叙述中找到答案:

南宋小朝廷从1276年十一月到1279年二月,在广东沿海一带辗转作战两年多,自然会吸收包括潮汕与雷州在内广东各地人员入伍。而两年多的朝夕相处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口音

宋军最后解体于阳江附近,士卒们自然会就近安家落户,雷州半岛距阳江很近,遭受的战争破坏相对较少,三面环海,进退方便,是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宋军士卒们的理想落脚地

至于全部在雷州半岛……恐怕未必

标签: 崖山海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