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场惨败产生了许多蝴蝶效应,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土木堡事之变后,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武力一蹶不振,国防战略上由攻转守明朝建国以来,从朱元璋的“八次北征”,到朱棣的“五出漠北”,对蒙古始终保持打击态势。但土木堡一战,由于指挥失误,明朝20余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马匹20万头,器械辎重不计其数。
仅从损失的数字来说,器械没了可以重新打造,战马没了还怎么与蒙古骑兵作战?要知道中原地区并非优良马种产地,军用战马需要从蒙古走私高价买进,战时状态更是成为稀缺资源。更要命的是,阵亡的20万精锐之师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是在多次征讨蒙古、甚至靖难之役中打出来的,经历了尸山血海的考验,短期再培养一支铁军难如登天。
此战之后,明朝军事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对蒙古的大规模讨伐,从此由主动攻击转为被动防御,并在边疆修筑长城工事,期望通过高墙来阻挡蒙古铁骑的侵扰。
二、勋贵伤亡殆尽,宦官势力迅速崛起朱祁镇亲征瓦剌,不仅二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带去的武将集团同样所剩无几,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在内等五十余名将领,皆力战而死,使朱棣从靖难以来培养的武将集团瞬间崩塌。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将集团从此一蹶不振,不仅造成军事力量衰落,更使朝局政治力量失去平衡。失去的牵制文官势力迅速上升,并逐渐掌握了明朝的军政大权。朱祁镇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不得不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通过扶植曹吉祥等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
自此,文臣与宦官集团力量此消彼长,不仅出了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更有冯宝、汪直、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而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则成为明朝统治的最大隐患,也为日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宁死不迁都城,倒逼崇祯固守京师亡国土木堡战败导致英宗被俘,蒙古首领也先趁机率领20万大军直逼北京,京师一度人心惶惶,众臣都主张迁都以避锋芒,但于谦力排众议,立刻从各地调兵勤王,最终打赢了这场生死存亡的北京保卫战,也更坚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基调。
等到二百年后李自成同样兵临城下之时,在内部空虚、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迁都已是最后的选择,但大臣们却为了所谓的“气节”争论不休,崇祯也左右摇摆,犹豫不定,错过了出城的最佳时机。
这一战,明朝没有了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没有了满朝文武的同仇敌忾,剩下的只有“天子守国门”的一腔热血。因此,奇迹没有再次发生,城破之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也随之灭亡。
标签: 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