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部南侵,在怀来以西的土木堡与明英宗所率领的明朝军队相遇,明军大败,英宗被俘,使明朝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史称土木堡之变。此次变乱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外部环境原因,也有内部多重原因叠加所致,今古下面就为大家好好分析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
也先领导瓦剌统一蒙古,开始逐渐与明朝为敌十五世纪四十年代,瓦剌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诸部,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疆掳掠人口和财物,成为明朝北部的劲敌。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派遣使臣两千人到北京,谎称三千希望冒领明朝朝贡赏赐。明朝责其欺诈,减去马价,也先十分不满。同年7月也先因明朝通事私自许嫁公主与其子,便贡马做聘礼,被明朝拒绝后更加气愤。
于是也先纠集蒙古诸部自大同,宣府,辽东,甘州,分兵四路向明朝进犯,也先亲率主力部队进攻大同。明朝右参将吴浩和大同守将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战死,镇守太监郭敬,都督石亨逃回。
宦官专权,英宗偏信王振早已腐朽的明朝卫所军队抵挡不住瓦拉的进攻,告急文书纷纷报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乱。深受英宗宠幸的专权太监王振,家住离大同不远的蔚州。他害怕瓦剌军入侵会掳掠他在家乡的财产,同时还企图侥幸取胜,进一步提高权力地位,因此竭力怂恿英宗亲征。
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竭力劝阻,指出当时兵马粮草不足,一时难以备齐,不应草率出兵。但英宗朱祁镇,偏信王振,拒绝大臣的劝阻,贸然决定亲征,率大军50万仓促离京向关外出发。
亲征的明朝大军在行军的途中风雨交加,到达宣府时,粮食已经接济不上,士兵们沿途看见被瓦剌击败的明朝败兵抛尸荒野,情绪低沉,叫苦不迭。邝埜等官员多次请求停止前进,都被王振斥退。
八月初一日明军在疾风恶雨中进入大同,瓦剌军队则在各路战场主动出击,唯独大同一路为引诱明军深入重围,有意撤出塞外伺机袭击。
王振畏敌,引军回乡炫耀当明军进入大同后,王振得知前军宋瑛、朱冕全军覆没的消息后,才感到恐惧,连忙劝阻朱祁镇班师回朝,回军途中王振又想要皇帝到蔚州巡游,借以炫耀权势。
队伍才向南走了四十里,王振又怕士兵人多,踏坏他的庄稼,于是又下令自原路折返,再往东行,士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更耽误了时间,明军退至宣府时,已被瓦剌军队追上。
八月十三日,明军退至土木堡扎营,第二天瓦剌大军赶到包围土木堡,明军被困两天,人马断水。但也先见明军人多势众,难以硬攻,便派人下书诈合。
英宗朱祁镇信以为真,复信同意。这时明军上下兵疲马困、斗志松懈,得知议和之后士兵争先寻觅水源,军伍混乱。也先趁明军混乱之际,回军冲杀。致使明军溃败奔逃,互相践踏,尸横遍野死伤过半,骡马损失二十多万头,衣甲兵器辎重,损失无数,随行勋贵文臣数百人战死,王振也被乱军杀死,朱祁镇突围不成与太监喜宁等为也先所俘虏。
明军土木堡之变惨败原因明军在土木堡惨败绝非偶然,整个战争过程中,明军完全被宦官王振所控制,多次拒绝大臣的建议,不懂军事的他,调度荒谬,一再延误时机,又不观察地形,将数十万大军屯驻在无险、无水的土木堡,致使五十万大军水源断绝。而当两军对峙时,英宗又轻信对方诈和诡计,未能提高警戒及防备,致使50万军队部队全军覆没。
同时,土木堡之败也充分暴露了自明成祖之后,明朝政治腐败、忽视军事发展,致使朝政混乱、军事力量迅速衰弱,战力低下。从此,明朝北方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损失了大量军事力量的明朝,已无法有效的防御蒙古的侵扰。同时,由于内政腐败,外患严重,内外交困之下,明王朝自此由盛而衰。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标签: 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