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以后,“名门世家”、“豪门贵族”这一个出现了一千多年的政治集团被彻底粉碎,“贵族本位”也向“官本位”全面转变,权力不再来自于世家、贵族,而仅仅是来自于流官的职位,这也标志着文官集团的全面崛起。
从此,没有一个政权能离得开文官集团,也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制衡文官集团,这在古代的政治史中,是一种罕的现象。
(文官集团)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宋朝,我们去看宋代史,文风极盛,但对于国家的治理却其烂无比,频频被外敌所欺不说,农民起义的数量就高达一千起。
朱元建国之后,废除了宰相制度,全面打压文官集团,就是来自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年代以后,明朝的朝堂上基本上形成了“皇权+文官+武将”的这么一个权力三角架。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北方强敌,结果被瓦剌人所俘虏,五十五万大军也全军覆没。一个三角架,如果缺了一个角,结果肯定是倾斜,这个比喻应该非常恰当。
(文官崛起)
我们不可否认,文官集团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他的好处是:文人偏爱秩序,崇尚和平,所以文官当国,基本上使得国家相对和平;他的坏处是:文官略显保守,都会形成一个“内残外忍”的局面,最终被外敌所灭。比如,宋被辽、金、元所欺,明被后金所灭。
而所谓的“内残”,就是文官、文人、乡绅、地主他们自动形成一套严密的亲密纽带关系,不断地兼并土地,导致了国家税收体系被破坏,王朝的衰败首先表现在财政制度上的崩溃。
我们来举一个个案:大奸臣严嵩,被皇帝清算的时候,他家共有四万亩;而扳倒严嵩的大清官大名人徐阶徐阁老,家中良田竟达二十万亩。如果仅仅用“好人、坏人”的角度去读史,你该怎么去看?
(文人天下)
回到本题问题,我们可以从现象推出结论——土木堡事变之后,文官还没有成为大明的话事人,而是经过了明孝宗一朝时,文官才壮大到了巅峰时刻。
因此,明孝宗皇帝的儿子正德皇帝上位之后,他不得不提拔太监刘瑾来形成“宦官集团”,制衡掉文官集团的这一股力量。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标签: 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