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是指君王为了鼓励士气、振作军心亲自作为军事统帅出征。
皇帝选择御驾亲征无疑是把双刃剑,打赢了,自然可以扬威敌国;输了,轻则丧师失地,重则王朝覆灭。
历史上但凡皇帝御驾亲征是败多胜少。
御驾亲征的皇帝:
一、汉高祖刘邦
刘邦称帝前后都曾亲自出征,称帝前主要是与西楚霸王项羽对垒,称帝后忙着剿灭异姓王,如韩王信、英布等人。
公元前199年,刘邦首次北上与匈奴作战轻敌被围,后称为“白登之围”。
二、汉昭烈帝刘备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仅三个月之后,以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为名发动东征,后在夷陵与东吴对峙中惨败于陆逊,几乎全军覆没。
三、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却发动三次南征。
汉章武二年(222年),魏吴因为“质子”问题双方关系恶化,曹丕分兵三路进攻,全部失败。
汉建兴二年(224年),曹丕亲率水师南征,遭遇长江涨水、东吴早已严阵以待,曹丕无功而返。
汉建兴三年(225年),曹丕又一次南征,却遭遇寒潮,江面封冻,船只无法继续前行,这一次还是无功而返。
四、前秦宣昭帝苻坚
公元383年,几乎统一北方的苻坚,不顾内部不稳,组织百万大军南征,兵锋直逼东晋都城建康,却在淝水之战惨败,不久之后前秦解体。
淝水之战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投鞭断流等皆来源于此。
五、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自大业八年(612年)起,三次亲征高句丽,一次比一次失败。
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因为隋炀帝错误指挥,高句丽抵抗激烈,遭遇惨败。
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亲征,杨玄感怂恿众多贵族子弟发动叛乱,无奈退兵。这些人的父辈多跟着隋炀帝东征,所以成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儿子叛乱,老子平叛】。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投降,等隋炀帝退兵后,仍拒绝释放俘虏,不过隋炀帝也无法组织第四次亲征。
六、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仍不安分,频繁侵略唐朝边地,同时,唐朝使者出使高句丽时,发现高句丽将隋朝亡兵筑京观、俘虏兵作为奴隶。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第一次亲征,因为没能夺取安市而退兵,但这次歼灭大量高句丽军力,初步取得胜利。
在这之后,唐太宗改变策略,却始终没能覆灭高句丽。
七、宋太宗赵光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北伐覆灭北汉,因为宋军曾击败过辽军,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可以趁着灭北汉的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
在高粱河一战中被辽国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赵光义还是赤脚坐着驴车逃回。
八、宋真宗赵桓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下,寇准鼓励宋真宗亲征,宋军勉强抵挡住辽军侵略,最终订下了《澶渊之盟》。
九、金海陵王完颜亮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完颜亮集结党羽发动政变继位为帝。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分兵四路南下,遭到宋军激烈抵抗,特别是采石矶一战,被文人虞允文击败。
金国后方又起叛乱,完颜亮被自己的军队抛弃遇害。
十、明成祖朱棣
被明朝驱逐回草原的蒙元诸部时常劫掠明朝边地。
燕王朱棣称帝后于永乐八年(1410年)第一次亲征草原,蒙古瓦剌、鞑靼等部战败或远遁、或投降。
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二次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第三次亲征;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第四次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第五次亲征。
五次亲征,皆因为蒙古瓦剌等部背信弃义、丧心病狂,明成祖多次既往不咎,给予平等相处的机会,却一次次失望。
十一、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鼓动下,准备不足就匆忙亲征。
英宗全程毫无主见,任由王振胡乱指挥,明军长途跋涉,来回折腾,却连敌军的影子都没见着,结果在土木堡遭到敌军包围兵败,英宗本人沦为俘虏。
十二、明武宗朱厚照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朱厚照亲征鞑靼,在应州击退侵犯的鞑靼小王子。
这次大战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为篡改战绩。
标签: 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