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难之役,都说朱棣是实力最强的藩王,为什么他起兵的时候只有八百人?

犀牛历史 176 0

大凡天下之事,我发之,我能收之,只有这样的非常之人,才能做好非常之事。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逝后,他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帝,就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21岁的建文帝生长于深宫,虽熟读儒家经典,但没经历过什么苦难,却幻想以儒家思想的仁政治国。朱元璋时期,为了给后世子孙一个安稳的传承,他杀尽了功臣能将,以致边防重地的守卫成了问题,怎么办呢?他就大封自己的儿孙们到边境做藩王,帮助守边疆。藩王在自己的藩国里,有很大的自主权,影响了朝廷政令的畅通行施。没有治国理政经验的朱允文,在两个书生大臣黄子澄、齐泰的教唆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刚登基不足三个月,就开始了削藩,先将势力较弱小的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等藩王以各种理由废除,接着下一个目标就是燕王朱棣了。燕王朱棣是最辣手的一个,在藩王中最强势,实力最大,而且在北方保卫边疆征战中屡立战功,在军中很有威望。削藩最终逼反了燕王,这就是靖难之役。燕王当时能调动的只有八百人。明太祖封藩王时,也害怕日后藩王成为皇帝的威胁,规定各地藩王只有发生保卫边疆之战时才有指挥权,平时没有统兵权。如果燕王只凭区区八百人,是绝对难以抗衡建文帝的。关键是建文帝的仁政改革,重文抑武,让很多守边将士感到没了前途,对朝廷的改革非常不满,再加燕王在军中很有威望和平时做的思想政治工作,致使边疆兵很快倒戈,心向燕王,使燕王很快集结了十多万精兵强将,成了对抗朝廷军队的中坚力量。因为没让自己继承帝位,早在朝廷削藩之前,燕王就了谋反之心,暗中招揽人才,游说将要被削弱权力的藩王军队,集聚对抗朝廷的势力。燕王反叛后,也出乎朱允炆的意料,就赶忙派朝廷大军前去镇压。然而,经过朱元璋对功臣名将的大肆诛杀,这时朝廷已没有什么有能力的将领来率军平叛了。同时孩子气的朱允炆觉得朱棣没什么兵权,造不了反,认为他不过一时之气罢了,不会真的推翻自己的帝位,还特意为保护朱棣颁布了一条命令,大意就是要求军队不得伤害或者杀害朱棣,否则严惩不贷。别人已是磨刀嚯嚯,而他还在为自己的四叔生命安全考虑,可笑不?朱棣正是在这道免死符的保护下,率叛军与朝廷军队殊死搏斗,从最开始的少数劣势,逐渐发展到多数优势,到最后的攻破南京城,夺取了皇帝宝座,成了历史上的明成祖。而朱允炆呢?没有非凡的能力,却轻以发难,只能为自己的年轻轻率仁政买单,最终落得个仓慌而逃不知所踪的结局,可悲不?

标签: 靖难之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