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直接导致了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使大明帝国的形式岌岌可危,最后要不是出来个于谦力挽狂澜,最后明朝的结局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但是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会不顾大臣的劝阻亲征漠北呢?接下来我来和您分析分析。
猪油蒙心,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话王振本为落第秀才,传闻又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被称为王伴伴。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王振影视形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英宗亲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杀死。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师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土木堡之变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也先”俘虏。
明初,蒙古族的瓦刺部比较强大。1436 年,首领脱欢统一了瓦刺与鞑靼两大部 ,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称丞相。1439 年脱欢死,子也先继承其职位,统属蒙古各族,握有实权。在蒙古势力不断扩大时,明朝内部正值王振专权。政治腐败,边防废驰。
(也先影视形象)
1449 年7月,也先举兵自大同、宣化、甘州、辽东四路攻明。 腐败的明朝卫所军抵挡不住瓦刺的进攻,告急文书纷纷报到北京,朝廷一片慌乱。深受英宗宠幸的专权太监王振,家住离大同不远的蔚州。他害怕瓦刺军人侵会掳掠他在家乡的财产;同时还企图侥幸取胜,以进步提高权力地位,劝英宗出征。而大臣们竭力劝阻,指出当时兵马粮草不足,一时难以备齐,不应草率出兵。但朱祁镇受王振挟持,拒绝大臣们的劝阻,冒然决定亲征,率大军五十万,仓卒离北京出发。
7月。明军风雨兼程到达宜府,粮食已接济不上。士兵们沿途看见明朝败兵抛尸原野,情绪低沉。叫苦不选。一些大臣 官员多次请求停止前进,都被王振斥退。
8月1日,明军在急风恶雨中进人大同。瓦刺军队在各路战场主动出击,惟独大同一路,为引诱军深人重围,有意撤出塞外,待机袭击。明军进人大同后,瓦刺军队在各路战场主动出击。王振听到前军宋瑛、朱冕全军覆灭的消息,感到恐惧,忙劝朱祁镇“班师”。
回军途中,王振想邀皇帝到蔚州巡游,借以炫耀权势。队伍往南走了40里,王振怕士兵人多,踏坏他的庄稼,下令自原路折回,再往东行。土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更耽误了时间。明军退至宣府,已被瓦刺军追上。
8月13 日明军退至土木堡扎营。第二天,瓦刺大军追到,包围土木堡,明军被困两天,人马断水。 也先见明军人多势众, 难以硬攻派人下书诈和,朱祁镇信以为真,复信同意。这时兵疲马困,上下斗志松懈,士兵争先移营觅水,阵伍混乱。也先乘明军队伍动乱不备 ,挥军冲杀。
明军溃败奔逃,互相践踏,尸横遍野死伤过半,骡马损失无数,衣甲、兵械、辎重物资损失无数。张辅等数百大臣死亡,王振也被乱军杀死。朱祁镇突围不成,与太监喜宁等为也先所俘。
小结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
而且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
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感谢您的评论,转发,点赞谢谢!
标签: 南宫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