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由于胡惟庸案的发生使得朱元璋意识到宰相之权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中可能会出现的君权与相权之间角逐,斗争,甚至相权压制君权的现象,最终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三司监管全国,直接对皇帝负责,极大程度上加强了皇权。
除了分化削弱官员团体的实力,打散官员集团的凝聚力,让官员无“头”可以依靠,只能一门心思靠着皇帝之外,还设立锦衣卫等制度对官员施行严格的监督,和残酷的刑罚,致使在明初的时候,官员既没有条件来私结营党,也没有胆量来私结营党。
朱元璋像
当然作为一国帝王总不能事事亲力亲为,总的有人来为自己干活,处理日常的一些琐事杂事,为自己治国提供意见咨询,减少皇帝的工作量吧,所以内阁制度就随后应时应运而生了。
而这种内阁制度,原本只是负责提供一种咨询,主要的行政权,拍板的还是皇帝自己,这样,六部没有领头人,内阁有没有什么具体实权,只是一种参谋,问询的作用,最终所有的实权都被皇帝牢牢的掌控,想法的确是很美好的,只不过明初的帝王们,万万没有想到,最后这种制度会失衡,玩崩了。
朱元璋剧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权力的一代一代的交接,碰到勤劳英明的帝王尚能执掌大权,威震百官,但总有偷懒荒唐的帝王,偷得浮生半日闲,隐居深宫,做甩手掌柜,而对于明朝来说,这样的帝皇还挺多!
而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内阁权力的不断加大,从一开始的只负责咨询,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机构,摇身一晃,最后竟然长成了与宰相相当的存在,甚至更有过之。
而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好的是,皇帝可以安心的吃喝玩乐,做一个快乐的甩手掌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国家大事就由这些明朝的精英群体来处置,最后报备给皇帝签字即可,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还是依旧非常稳定的原因所在了。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皇帝逐渐沦为了权力的象征,就有点类似今天的日本天皇,英国女皇一般,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皇帝权力还是要大很多的,而皇权的衰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官员集体的权力增强,内阁权力的增强。
明孝宗朱佑樘
另外由于明朝的文人风骨,以及言官无罪等等思想潮流的盛行,更使得君王在面对百官,面对内阁的时候束手无策。
为什么?难道真的说明朝皇帝的权力越到后期就越小了吗?也确实是这样,因为越到后期官员集团尝到了文官治国的甜头,享受到了这种权力带来的好处以及名声的提升,就不愿意再度失去,而这又是建立在牺牲皇权基础上获得的,所以避免不了的就是对皇权的针锋相对,从而官员之间相互抱团,说是自保也罢,说是对抗皇权也罢,反正就是逐步形成了所谓的以利益为纽带的党派。
而对于皇帝来说,要想收回自己的行政权,话语权,狠一点的就得拿这些大臣开刀,可偏偏文人傲骨,重名声胜于生命,杀了一茬又有一茬,直白的说就是不怕死,反而有利于自己身后名声,可对于皇帝而言,这种擅杀大臣的舆论风向可不太好,毕竟不是谁都是朱元璋,而类似于明孝宗这种仁义帝皇,就更是被群臣拿捏的死死的,别说其他事了,就是娶个老婆,增加些宫女也要归群臣讨论允许。
万历皇帝
所以说啊,明朝的后期严重的党政,其实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累计起来,最终长成的,虽然说有制度上的缺陷,但在古代那个主要以人治的时代,君主的放任,利益纽带的形成,也是滋生党派抱团的主要原因所在。
当然,其实除了这些看得到的直接原因以外,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也是造成这种党派形成的又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过程,明朝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最接近于,也是最有可能完成资本主义转变的一个时代,所以会出现类似于西方的君主立宪,内阁制度,三权分立等等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向,只不过可惜的是,最终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导致这种朝着先进趋势的发展历程被打断了,也使得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被延缓甚至停滞了数百年。
明思宗朱由检
其实说白了,明朝能够形成党争之势,就是最初君主的放任导致后续继承者难以收场,尝到权力甜头的百官之间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纽带,相互倾轧的同时,也相互抱团,维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以及时代趋势,意识形态的转变等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点浅薄见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标签: 国本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