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犀牛历史 216 0

谢谢邀请啊!

萨尔浒之战,明帝国的辽东精锐几乎被一扫而空。

根据明末学者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里的记载,明军“主客出塞官军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阵亡……等官共三百一十余员名……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名,阵失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今阵回见在并招集官军共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员名。 ”

依据这则记载,萨尔浒之战,出征的88,550名明军,阵亡46,180名,生还42,360名,生存率只有47.8%左右。这组数字是由当时的辽东监军御史山东巡按陈王庭所呈报,其数据明显是可信和真实的。

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一般认为,明军的萨尔浒惨败,在于明军的“分进合击战术”。结果被努尔哈赤用“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所各个击破。

但其实“分进合击”一种很常见的战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战术,是因为古代条件下,后勤运输手段有限,导致长距离后勤补给效率低,单位地理区域的补给输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组织十万级别的大规模进攻时,古人往往习惯把大军分开,以分担后勤的压力。

曾有军事爱好者对萨尔浒古战场进行过实地考察,走过宽甸到桓仁的路线,也就是刘綎预定的一部分行军路线。结果他发现,一路上都是高山深谷。而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由于东北岩石质地,导致沿路碎石满地,单人行走都困难重重,何况条件远不如现代人的古人呢?

总之,受限于地理和后勤条件,明军要想执行攻击赫图阿拉、进剿后金这种外线作战任务,只能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没有合兵一处滚动前进的可能,即没必要也没有可以实现的地理环境(对于明军而言)”。

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这种分进合击战术执行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各支部队能够按照战前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应该抵达的地点,彼此呼应,相互掩护。要想实现这些,在没有无线电的条件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古代将领大多只能通过事后控制的方法,来保证不同部队的指挥官在规定时间走到规定位置(区域)。如该指挥官在后一个阶段还逗留在前一个阶段的位置,那就暴露了一个大空档,会给在内线活动的对手提供一个打通外线的机会。所以古代的军法中对“失期”和“逗留”的处理特别严苛,史料中常常出现“失期必斩”、"以逗留得罪”的记载。而莱比锡战役中,反法联军分进合击战术的成功基础,要得益于19世纪发达的制图和钟表业,以及能发挥类似无线电作用的摇臂式信号机的发明。17世纪初期的明军显然没有这些方便条件。

而虽然明军在出战前也进行了相关纪律的申明。比如违期逗留、观望不救援,主将以下领兵官皆斩等纪律。但是即使三令五申,如果军队缺乏足够执行战术行动的能力,所有的纪律也就等于没说。

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另外,明朝当时的制度是武官不能担任大军主帅,而是由更高阶的文官调度全局。四路的率军总兵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声望地位相仿、互不隶属。同时,明军为了弥补兵源短缺,不得不让一些有临阵脱逃劣迹的官兵也参与作战。比如,曾经对后金军望风而逃的抚安堡备御毛凤文、游击郑国良、白家堡备御周守廉、三岔儿堡备御左辅,都没有被严肃军纪,相反获准戴罪立功。而这种行为,其实本身就是对军事纪律的一种破坏。

士兵来自各地,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士气不振;主官又缺乏合作的基础,更没有建立应有的指挥序列;军纪又没有得到。这样一支军队,要求他们在人生地不熟、地形复杂的敌占区,实行对时间、地点与行军速度要求很高的“分进合击”战术,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辽镇明军素有轻敌冒进的风气,现在军队里又有临阵脱逃不受处分的逃兵,其结果自然是“勇者独进,怯者独退”。

其实面对缺乏地利与人和,准备又不够充分的“分进合击”战术,其实领军的总兵也大都看出问题。比如马林表示,“王师当出万全,宜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刘綎则提出,“地形未谙”,应推后进军的日期,到四五月份出兵为好。他同时也对这支由各地兵马所组成的明军战力表达了不信任,希望能抽调川贵士兵两万,就能“独挡奴酋”。然而,辽东经略杨镐只答应让他调八千川兵,结果到出发前,刘綎麾下的川军也只有不到五千兵力。而杜松对于这次出兵也持有异议,他认为朝廷兵饷不足,士卒又久未经过训练,各营彼此又不熟悉,将领之间的关系也不协调,根本就不满足大规模兴兵的条件。然而,当时明军的体制,武官只有列席议事资格,却没有军事决策权,只能被动执行文官的命令。结果,那几位总兵的意见与建议,全都被杨镐置之不理。

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而明军原定二月二十一日出兵。之后由于十六日开始降大雪,只好推迟出兵日期。可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大臣,却认为等待下去是耗费钱粮,于是一再催杨镐进兵。结果,明军就在准备不充分、内部问题重重的情况下,贸然开赴人生地不熟的辽东作战。也就是说,明军这次出兵,中国传统兵家所重视的“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存在问题!

说到这里要说明的是,明廷之所以在种种不利条件下,还选择分进合击战术并贸然进兵,其实主要源自于轻敌。明廷复制的是明宪宗时期“成化犁庭”的战略布局。但“世易时移”,此时明军所将要面对的则已经整合了建州女真力量、建立了政权,并且拥有极强军事指挥能力的后金开国之君、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而且,后金政权拥有六万人级别的战兵,军队规模甚至能达到十万人。所以当初进剿松散的女真部落时很有效果的战略布局,很明显已经不适用了。但明廷丝毫没有意识到面对敌人的变化。那些朝廷大员,无视了一线军事主官的合理建议,还以剿匪的心态,将八万多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明军,推向了萨尔浒战场,去执行那个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分进合击”战术。而明军也在种种不利条件的作用下,将“分进合击”战术执行成了“分进独击”,结果给予了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后金军对其各个击破的机会。

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最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怎样的?

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萨尔浒之战根本不应该打,明军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怎么打?

萨尔浒之战要想打赢,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努尔哈赤是个大蠢蛋,然后明朝那些文官不要瞎指挥,听那些一线总兵官的意见,否则真打不赢。

标签: 萨尔浒大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