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南北卷”按比例录取,这种模式,从洪武年间被“发明”一直沿用到今日(如今只是更细化了)。如今几乎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本质上也是按地区按比例招录。
针对单纯的个体学子而言,似乎并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本质,只是你选择竞争方式的不公平);但是面对全国一盘棋,应该说这种方式是“兼顾公平”的最佳模式了。
因为在固定的资源面前,按照地区为主要指标兼顾人口进行分配,可以有效避免因为经济和人口因素产生的不公平性。
其实这事要从明朝洪武时期著名的“南北榜案”说起。所谓“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洪武30年的“丁丑科”会试。考试后,北方落第仕子纷纷走上街头,从而引发了一场巨大得骚乱。
此事甚至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结果后暴怒,一连杀了主考刘三吾、张信及以下20多位会试考官。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榜的52人清一色的南方仕子。
这个榜公布以后,在任何人看来,大有猫腻,必然牵涉到舞弊问题,否则怎么会一个北方仕子也没有呢?当时包括朱元璋在内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对于卷宗的复审启动后,所有人都傻眼了,事实上,不存在舞弊行为,考官们死得有点冤。
朱元璋之所以开科取士,目的很明确,朱元璋是华夏之主,用科举制度收伏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一直观望徘徊,迟迟不愿依附明朝的北方仕子之心,是当务之急。
虽然机会是摆在北方仕子面前的,但是论理学,写文章,当时的北方仕子就是考不过南方仕子,不是因为北方仕子笨,而是这本质上是客观因素决定的。
由于从魏晋开始,江南的经济几乎没有受到过太大的冲击,耕读持家的传统一直得到延续,因此江南的仕子普遍都曾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北方则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处于战火和异族统治之中,所以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相对南方要显得弱很多。
所以面对这种局面,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北方仕子认为朱元璋请我们来考试,结果却录取的都是南方仕子,这就是朱元璋一碗水端不平啊。
所以这次“丁丑科”会试,除了一个52人为清一色得南方人的主榜外,又不久后出现了61人为清一色的北方人的次榜。史称“南北榜案”。
很显然次榜的录取几乎不太可能是按照所有考生的成绩择优录取的,因为按照成绩择优录取,再录取61个人,可能也没有一个北方仕子。这里就是按照“地区照顾”原则而产生的。
此后再行开考,避免此间尴尬,则实行了“南北卷”制度。类似如今的江苏卷、山东卷和全国卷之间的难易差别。
而南方仕子此后的科举考试,已经不是和全国仕子竞争全国总录取数的模式;而是变成了和自己同乡竞争地区录取数的模式。
这就相当于世界杯小组赛,南方仕子清一色被选入“死亡组”,面临的完全是同态竞争。要么成为冠军,那么落榜,完全失去了中间路线。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对于考“南卷”的学生来讲,虽然考试更加残酷了,但是“精英化”倾向也更重了。只要你从“南卷”里面搏出来,那就是傲视群雄,当仁不让的“天之骄子”。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标签: 明朝统一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