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朝代和生物一样是有寿命的,这是因为王朝政治说到底是由人来维持运转的,而自然规律决定了人力终究是有极限的,因此王朝的肌体也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老化的。在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嬴政开创大一统的帝国模式以来历朝历代寿命长者两三百年,寿命短者数十年乃至数年皆有,这还不算那些占山为王的草头天子。在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政体下一个立国上百年的王朝一般来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积弊。
有的王朝适时解决了一部分积弊,于是造就了中兴局面,然而这是缓解了部分积弊,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王朝终究还是要覆灭的;而有的王朝没能适时解决积弊,于是就成了短命王朝。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王朝灭亡前出现的加速王朝覆灭的积弊大致有:权臣擅政、财政危机、军备空虚、吏治败坏、农民起义、外敌入侵,另外天灾也有可能加速王朝的灭亡。那么清朝灭亡前夕出现了哪些亡国景象呢?
清朝的专制统治几乎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强的:除了在康熙早期一度出现鳌拜擅权之事外,几乎再难找出有清一代还有第二个足以架空皇权的权臣。然而臣下被控制住了,却没想到后院起火——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对清朝皇权统治的威胁丝毫不亚于权臣擅权弄政。相比之下财政危机则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初见端倪: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两征准噶尔、定回疆、伐金川、靖台湾、征安南、伐缅甸、降廓尔喀......
连年的战争极大消耗了清朝的国库,与此同时乾隆还热衷巡游和大兴土木:圆明园、颐和园、清漪园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即使有康熙、雍正两代积攒的财富也不足以支付如此庞大的开支。而鸦片战争之后本就已捉襟见肘的清朝财政还必须支付大笔对外赔款,对此清政府没试图通过引进当时先进的金融体系解决财政危机,而是盲目举借外债,结果利滚利息滚息之下一直恶性循环。
军备空虚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清代的军事体系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两支。八旗兵是满清入关之前将满洲人以及归顺自己的蒙古人、辽东土生汉人整编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之后八旗子弟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再弯弓射雕为国征战也能继承祖先的世袭爵位,于是八旗兵迅速堕落为只知飞鹰走狗饱食终日的纨绔子弟。
入关后由中原汉人组成的绿营兵由于在清朝的军事体系中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因此也缺乏战斗积极性。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晚清历次内战外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已不是八旗和绿营,而是地方武装自行组建的团练,这样一来就潜伏下了地方势力做大的隐患。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的督抚联合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袁世凯麾下的万余天津小站新编精锐陆军也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
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之后各省立即群起响应?就是因为清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已逐渐失控。清朝入主中原时先后制造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还强迫中原百姓剃发易服。清朝在康熙、雍正年间的吏治还不算太糟,然而自乾隆年间起清代吏治迅速腐败——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除了贪腐之外人浮于事的行政不作为现象也日益突出。
晚清官员要么就是光说不练却叫嚣得比谁都厉害的清流派,要么就是奉行多磕头少办事原则的尸位素餐者,真正能做实事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空谈最是误国,实干才能兴邦。随着清朝吏治日渐败坏之后各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这就使清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整个有清一代林爽文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各种反清斗争层出不穷。
事实上清朝的残暴统治不只是针对汉族,在同一时期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等民族也纷纷发动反清起义。这些起义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清朝的统治根基,从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割让了香港、澳门、台湾、青岛、威海、广州湾、旅顺、大连、外东北、西北巴尔喀什湖等地,还将关税、盐税等主权大量出卖给列强。
列强的侵略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刺激了国内民众的反抗。历朝历代皆有天灾,可当天灾发生在国家肌体依然腐烂的时代就会更加惨烈,因为国家的救灾效率被严重削弱了。1877-1878年的丁戊奇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这些生计无着的流民极其容易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由此可见19世纪末的清王朝已呈现出一片末世景象。当此之时如果统治者能力挽狂澜改弦易辙也许尚有转机,然而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葬送了这个王朝最后一线自救的机会。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在《中国大势之倾向》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腐败遍及朝野。庸官俗吏献媚当道, “朝野滔滔,相习成风”。当日本天皇为买军舰节衣缩食之时慈禧太后却在为自己过生日挪用军费。
戊戌变法期间顽固派攻击维新派“保中国不保大清”。这句话直接戳穿了清王朝统治者的私心:国家在清政府眼中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而四万万人民乃是他们统治下的奴隶。然而宗方小太郎却认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宗方小太郎因此预计: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其实在武昌起义之前很久孙中山就开始在南方闹革命了,然而十次革命十次失败。尽管也制造了一些政治影响力,但并没撼动清朝的根本。革命党在当时的中国并非主流,大多数有识之士还是希望通过与清政府合作走君主立宪式的强国道路,所以梁启超说:“只要政府稍微让让步,那么革命党的话压根没人会听”。清朝统治者为缓和国民的反对情绪也确实做出了预备立宪的姿态。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载沣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任命庆亲王奕劻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而将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均予裁撤。载沣试图以此显示自己实行宪政的决心,然而新内阁名单人选中皇族和旗人占了大半,所以这个内阁被人们指斥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打破了立宪派对清政府的幻想,于是许多本来支持君主立宪的人纷纷转投革命党阵营。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风潮立即蔓延全国,这时载沣才发现自己任命的这帮八旗子弟争权夺利在行,可要让他们领兵出征未免把玩笑开大了些。无计可施的载沣不得不委曲求全去请当初被自己赶走的袁世凯出山,于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四天后载沣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这下主动权转移到袁世凯手中了——他以“足疾未痊”为由拒不出山。
这时载沣在革命军的浩大声势之下已将袁世凯视为清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没办法他只能一再提升袁世凯的权势,试图以此换取袁世凯出山,直到最终他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八旗贵族子弟的所有军政大权一股脑全部让给了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袁世凯这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交出所有军政大权的载沣也卸去了监国摄政王这一头衔,不久之后他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
此后清廷的一切自卫堡垒尽自行撤毁,只留下一个孤儿、一个寡妇。一向不过问朝政的隆裕太后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勉为其难过问起朝政来。隆裕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隆裕此举实际上相当于把一切权力都交给了袁世凯。隆裕希望袁世凯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挽狂澜于既倒,从而使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得以延续命脉。
然而袁世凯在取得权力之后就和革命党谈起了条件,最终袁世凯得到了只要能让皇帝退位就推举他为民国大总统的许诺。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党方面的许诺后就回过头来劝隆裕太后下诏和平退位。隆裕在重重压迫之下召开了决定清朝命运的御前会议。会上一些宗室大臣们极力反对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钱出来犒劳军队,让他们与革命军血战到底。这些大臣们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然而隆裕对国库的空虚、军备的废弛却是心知肚明。隆裕知道和平退位实际上已成为清皇室唯一的出路。隆裕在决定退位的最后关头说道:“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在这里隆裕实际上已表明无论退位一事是对是错由自己一力承担,自己绝不会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隆裕说到这儿时放声大哭,哭过之后她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由此为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画上了句号。溥仪就这样作为中国的末代皇帝被定格于历史中,然而这时只有6岁的溥仪显然无法独自做出退位这样的重大决定,事实上这时的溥仪甚至可能不知道退位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正因为年幼的溥仪无法独自做出退位这样的重大决定,所以遗老遗少们都把载沣、隆裕视为是放弃大清江山的罪人。然而载沣、隆裕在我们如今看来却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纵观世界各国之革命:荷兰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以及拉美各国的革命运动无不经历长时间的战争。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之时革命党是做好了打一场长期内战的准备的。
这虽然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但任何一场内战最终受伤害的始终是老百姓。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列强各国虎视眈眈,如果内战扩大谁也无法预料对中国早已图谋不轨的日本、沙俄等国会有什么举动。不过这场想象之中的内战最终并没爆发: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不过短短四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清军和革命军之间确有交锋,却终究没演变成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清帝退位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宣告这个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王朝和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权专制政体的结束。《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在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构想中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实就是将满清王朝赶出山海关,从而恢复明末的汉地十八省。
不过最终南方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和谈结果却是清帝退位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从此这些地区由满清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疆域。和平退位不仅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而且也保全了遗老遗少们的身家性命,然而这些人却并没因此有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
权力之手握紧容易,然而要松开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历史上多少枭雄豪杰为争权夺利落得满门身死的下场。政治家在登上历史舞台时需要过人的勇气,然而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还必须看清历史发展的形势,必须知道自己该在适当之时以适当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而这同样需要过人的胆识。清王朝曾一度私心不可救药,好在最后关头的醒悟避免了一场浩劫。
标签: 清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