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邀请。关于努尔哈赤死因,还要从明朝末期说起。当时崇祯皇帝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相反国家政治腐败,而且战火四起,既有李自成起义,还有东北的后金满清。
其实我们从史料记载看,明朝崇祯皇帝继位后,他一直希望恢复大明王朝昔日辉煌,也想励精图治振兴大业,但由于明朝积重难返,并不是崇祯就能收拾了的烂摊子。另外,崇祯皇帝性格刚愎自用,不会用人,虽然他很勤勉政务,但仍然无法挽回局势。
而在东北的女真族却在此时日渐壮大起来,特别是建立后金的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开疆拓土,把分散的女真部落重新统一起来,对中原已是虎视眈眈。
1626年,努尔哈赤见时机已经成熟,他亲自率领八旗精锐西征,在征伐中,努尔哈赤连续攻克锦州、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要地。此时八旗军势不可挡,这让努尔哈赤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就是能够打败明朝坐皇帝。
1626年2月,满清八旗兵攻到宁远城下后,当时是明朝大将袁崇焕守城,守军只有两万余人,努尔哈赤决定攻城,袁崇焕则搬出看家武器—红夷大炮,很快就把努尔哈赤击败。
在连续攻城中,清军只要抵达城下,袁崇焕就会命令士兵扔下棉油火把先烧清军的装具,并派敢死队出城迎敌,清军哪看到过这样厉害的明军。后来清军又在夜间攻城,但也以失败告终。
据《清朝史话》记载,清军在这次攻城连续失败后,不得不退兵。1626年8月,努尔哈赤突然病死于距沈阳只有40公里外的瑷鸡堡,死时终年68岁。
对于努尔哈赤的死,史料说法不一,但总结起来都与宁远战役有关。努尔哈赤的死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负伤说。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在这次宁城战役中被袁崇焕的大炮击伤,不治身亡。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当时后金已经建都沈阳,从努尔哈赤死在沈阳城外40公里处,就能看出,他的伤很重,没到沈阳城就死了。
据张岱的《袁崇焕列传》中说,大炮击中清军的黄龙幕,击伤了一位裨王。也侧面说明当时大炮把清军的首领击中了。
另外,《中国皇帝要录》、《历代帝王传记》等历史典籍都坚持这一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在此战中受了重伤,才撤回沈阳,但不久就病死了。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当时袁崇焕的大炮击中清军一个大头目,然后就看到清军用红布把这个头目包起来抬走了,并且能看到清军哭声一片。于是就推测这个被击中的头目就是努尔哈赤。
二是气死说。
据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引用朝鲜人记载,有个叫韩瑷的翻译官,被袁崇焕请到了宁远。据这个翻译官口述,他看到清军被明军诱入外城,守城的明军从城墙往下投掷矢石,并且发射炮火,杀死许多清军,使清军大败。
第二天后,袁崇焕派使者带着礼物给努尔哈赤送去,并捎话对努尔哈赤说:“老将久横天下,今日败于小子,岂非数耶?”,本来努尔哈赤已经受了重伤,看到袁崇焕送礼物,还带讥讽的话,于是一气之下就死了。
关于“气死说”,《清代帝王后妃传》里也有相同的记载。
三是毒疽说。依据清太祖武皇帝、高皇帝两朝实录,宁远之役后,的确让努尔哈赤恼恨不已,但随后他仍在继续征战。而且在当年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台吉奥巴晋见时,努尔哈赤还亲率诸贝勒和大臣到郊外出迎10里,并对台吉奥巴说:“今尔我无恙,得相会足矣!”如果按照这个记载,就说明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并未受重伤。
但《三朝辽事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死于疽发背而死。在这里要知道宁远战役的季节,正值夏季,东北夏季也够热。据这本史料记载,宁远兵败后,努尔哈赤精神上受到挫折,他对各贝勒和大臣们说:“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充分说明了宁远之役让努尔哈赤郁忿难平。
努尔哈赤必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由于长期鞍马劳累,很容易积劳成疾。据《清代皇帝传略》记载,1626年7月,努尔哈赤又患了毒疽,23日是去清河汤泉疗养。农历八月初七,努尔哈赤病情加重,乘船顺太子河而下准备返回沈阳,但到了瑷鸡堡就死去了。
努尔哈赤患的病叫“肉毒瘤”,俗称“搭背疮”,是老年人危险的大病,很难治愈。宁远兵败后,清军士气低落,努尔哈赤心情忿恨,也是诱发此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役受挫,忧郁而死。他死后第二年,儿子皇太极由广宁进兵围攻宁远,实现了其父亲没有实现的遗愿。
努尔哈赤死后,被他的后辈子皇奉为清太祖,谥号为“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谥号为“高皇帝”。
以上只是根据有关史料的回答,还请各位多多指点。更多精彩历史探秘,请关注【泥腿看客】。
标签: 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