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直误以为自己是地球中心】
乾隆元年始1736年,而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5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1840年左右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主要是欧美国家),也就是说:工业革命开始于乾隆15年左右。乾隆很喜欢外邦来朝贡,认为那是蛮夷对核心的恭顺,可以说,西方科技贡品没有对他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虽然他也没有完全拒斥科技,但是他没有重视科学思想带给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
【康乾盛世与近代中国的颓势】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康熙和乾隆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好皇帝,他们开创了康乾盛世。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在慈禧的祸乱下,清廷才在和西方列强的交锋中一败涂地。事实果真如此吗?的确,康熙乾隆励精图治,平定大小叛乱,发展生产,和之前之后的时代相比好得多。但所谓康乾盛世,放在全世界的大背景下看,就不那么让人欢欣鼓舞了。
顺治六年,英格兰资产阶级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康熙四十二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搭建一座小木屋,在木屋中指挥大批劳工,建造了一座开放口岸,大量引进欧洲科技成果。雍正十一年,英国人发明飞梭,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乾隆五十四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法国爆发大革命。也就是说,当我们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康乾一百三十年,清朝完成了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非常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所以没必要学习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康熙是个科技发烧友,但他并不重视科技的普及,因为科技属于工业社会。康熙还多次颁布严苛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无许片帆入海”,违者重惩。这种闭关锁国的政令,全然放弃了海外贸易,让清朝游离于世界之外。
康熙有没有意识到西方的威胁?康熙五十五年在公文中提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预言变成实现,来得如此之快。而乾隆已全无危机感,口气比康熙自信,他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大国自信,使中国错失良机,被西方远远落下。中国随后一百五十年的颓势,正是由固步自封的康乾盛世埋下伏笔。
【当西方的文明遇到东方的愚昧】
1793年,强大的大英帝国派出隆重的使节团,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给81岁的乾隆爷上寿,顺便想搞搞通商。英国派出的是经验丰富的马葛尔尼,为乾隆带来600件礼物,一共装了90辆马车。来到中国后,使团毫不意外地得到大清帝国的热情欢迎,乾隆专门让两位朝廷命官在天津大沽口迎接。由于中国人给的礼品和食物太多,使团船舰无法容纳,不得不退回多余的部分。
马葛尔尼本以为会很顺利地完成使命,却没想到乾隆皇帝不在皇宫接见他,而是在皇家狩猎场的帐篷里,而且他必须向中国皇上三跪九叩行礼。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侮辱,马葛尔尼拒绝下跪,举国震惊。经过双方协商,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晋见勉强举行。
此后,中国人对英国人的态度发生巨变,他们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可口。其他丰富的供给减量一半,甚至英国人住的宾馆档次也降低了一格。当然了,马葛尔尼提出两国通商的诸条提议,被乾隆一口回绝。这个英国人很不高兴,但自认倒霉吧。
跪拜磕头这个礼节,从文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看,的确难登大雅之堂!
那清朝为何如此不给面子?因为它误以为英国使团来华的目的,只是臣属向君主国表示恭顺,所以想在偏远的蛮夷小国面前表现一下中央帝国的浩浩天威。为了迎接英国使团,乾隆亲自安排接待工作,要大臣在船上悬挂巨幅告示“红夷进贡”,且为蛮夷们准备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食物,使节团所有技匠、卫队、仆人都有份例。没想到这些没开化的洋鬼子不领情,不但不磕头,还想缔约通商,和中央帝国平起平坐。这就太不识抬举了!
如此说,如果没在磕头问题上扯皮,中英对话就能成功吗?当然不能,不高兴此次有备而来,要求太高,除了正常通商之外,还提出减税、开发多个贸易城市、“给地”,带来的礼物中多有枪炮模型,目的无非是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暗示和威胁。而没头脑根本不管这些,无知者无畏,我们地大物博,要什么有什么,你们那点东西,我们根本瞧不上!
【自大与虚胖:乾隆盛世与鸦片战争】
说起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似乎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势,清朝前期的皇帝像康熙、雍正、乾隆,个个是“伟光正”,而后期的皇帝像道光、咸丰、同治,一代比一代懦弱无能,最终让外国人有机可乘。所以经常会有人在互联网上这样发问,如果鸦片战争在乾隆时期爆发,中国历史会不会改写?答案还真不一定。
乾隆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但这个自诩强大富庶的天朝上国,在外人看来,却是外强中干,虚弱不堪。
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出发前,曾为能否获得乾隆的接见费尽心机。他们打着为乾隆祝寿的旗号,带着最能体现欧洲科技的礼物,在使团规模和船舰设计上,也可着皇帝的口味。双方见面时,虽因下跪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但考虑到天朝上国的面子,乾隆事后还是表现得很慷慨。据统计,乾隆此次赏赐给英国人的礼品共130种、3000余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朝接待费,据英国使团事后估算,超过50万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超过1亿。如此大手笔的赏赐,并没有笼络到人心,相反,正是这次近距离地与中国接触,让马戛尔尼察觉到,清朝看似强大,实则虚弱。
马戛尔尼使团到访前,乾隆为了宣扬国威,做了精心准备,规定凡是英国人经过的地方,清兵必有全副武装地列队迎接。不过,在乾隆眼中纪律严明、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清兵,却给英国人留下糟糕的印象。英国人看到,清兵经常拿着蒲扇操练,如果使团出其不意到访,清兵会一片混乱,“匆忙从营房中拿出节日礼服,他们穿上这些服装后,与其说像战场武士,还不如说是跑龙套的演员。他们的绣花背心、缎面靴子、蒲扇,看起来笨拙不堪,又女气十足,与军人气质格格不入”。
更重要的是,清朝武器装备的落后,让马戛尔尼对乾隆帝国起了轻视之心。换句话说,假如鸦片战争提前,乾隆并非对手。
马戛尔尼回国后告诉英国人,中国皇帝和官员自大虚妄而不自知,看谁都是蛮夷,不愿与他国进行正当贸易,这个国家看起来强大富庶,内在十分虚弱,是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国家。始终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下院议员小斯汤顿,这位著名的英国汉学家,跟随马戛尔尼出访中国时不到14岁,因为懂点儿汉语,有幸跟乾隆有交流过,还受过乾隆的赏赐。因为对中国有过最直观的感受,他在1840年英国下院关于要不要向中国出兵展开激辩时曾说,只有使用武力,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中国人向来妄自尊大,你跟他讲道理,肯定行不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
最终,英国下院投票,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决议。乾隆去世四十一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古老的中国从此遍地硝烟、生灵涂炭......
标签: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