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背后的历史真相

犀牛历史 242 0

  大楚系列之三十九: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背后的历史真相

  姚丰辉 /文

  晋国在春秋时候就三分了赵、魏、韩!正是周朝的礼乐制度崩溃才有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恰恰没有了周朝的礼乐规矩的约束,社会开放自由达到经济繁荣昌盛,政治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春秋战国是中国三千年难得的人才辈出的时代! 但秦却是原原本本继承了周朝的禁锢社会自由礼乐文化制度,这种礼乐文化制度其最大危害就是看重战功的毁灭、掠夺和杀戮。简单地说就是“成王败寇” ,对异端的不但要赶尽杀绝,而且要在抹掉其一切历史的蛛丝马迹。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还是总相信以专门日白撒谎,忽悠愚弄人们的周秦礼乐文化制度。殊不知,也不细想周秦后儒讲的关于华夏族的故事都是虚构的,谎话连篇的。也是惯于吹牛,喜欢嘴上功夫的日白说谎、忽悠愚弄,并且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由周秦礼乐文人记录的先秦历史大多是扭曲的历史,替秦国洗白的历史!比如郑国渠的历史与都江堰、赵长城基本一样被周秦礼乐文人洗白了,导致后世众口一词:秦国修的郑国渠!中国正史也继续这种说法,认为郑国渠是秦国人修的,而且说得活灵活现,说什么因为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郑国渠。这种说法非常牵强附会,经不住逻辑推理。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历史界定春秋与战国的区分时间正是魏文侯开始的。魏文侯后,魏国基本上是被秦国蚕食的过程。要说秦国在魏文侯之前的地盘不大,郑国渠所在的地理位置在陕西的西安附近的泾阳地区根本就不是秦国地盘上。陕西的泾阳地区应该属于陕西西安附近,战国初期属于魏国地盘。把郑国渠说成是秦国修的根本就是不懂历史。 知道秦国为什么没有以西周的镐京西安为都城,而特别在靠近镐京西安另外建一个都城咸阳吗?非是秦人不愿意以镐京西安作为都城,而是当时的西安及其西安北面的泾阳不在秦国手上而在魏国手上。秦国人难道不想将镐京西安做自己的都城吗?非常想,即使做梦都在想,毕竟西安是西周的首都,其对继承周人文化的秦人的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咸阳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 秦国才不断的向镐京西安方向蚕食魏国领地。幸亏遇到一条渭水挡住去路,要不然秦国建都的地点就不是现在的咸阳而是当年西周的镐京了!

  打开战国初期的地图,你会发现秦国的咸阳是深入魏国中心地域的突出部。咸阳的西北方向是魏国的郑国渠所在的泾阳地区,但中间隔着一条泾水,幸亏这条泾水挡住,要不然,秦国向东蚕食到咸阳地区的同事,其北边郑国渠地区肯定会同时收入囊中。咸阳实际上就好像一个蚕食口,东面被一条渭水挡住了,西北面被泾水挡住了,暂时不能前进,所以不得不使咸阳突出秦国本土。秦国就在渭水以西,泾水东南建立都城咸阳,已然造成咸阳突出秦国本土的事实,也是秦国一种非常自信的表现。好像秦国算定了魏国不会攻击咸阳这个突出部。这样魏国就如同一片桑叶,中间凹进去了。幸亏有叶子的经络似的泾、渭和郑国渠这样的河流才得以暂时挡住蚕虫继续蚕。

  就是说秦国建咸阳之初,郑国渠所在的魏国的泾阳地区的泾水之南面是秦国占领,咸阳就在这个方向。郑国渠所在的泾阳地区之西也是秦国地盘,其北面则是赵国!可以说,若不是郑国渠划定了边界线,秦国完全可以绕开南面的泾水,从西面本土直接发兵攻占魏国泾阳地区。然而,的确当时郑国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秦国就在距离西安不远西北方向建都咸阳的。正是说明当年秦国对镐京是垂涎欲滴的。秦人没有占领镐京西安和咸阳西北方向的郑国渠所在的泾阳地区,恰恰当时魏国北面的泾阳地区被几条河流保护着。

  在春秋时期晋、楚中原战争期间,秦国地盘很小的。只要你细心查看春秋到战国过度时候的地图就知道,那时候秦国的地盘在魏国的西边,根本无法与当时的大国魏国抗衡。 魏国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就是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万”是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符合天意。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后来魏氏在周朝的正宗晋国当权,并取得了三份分晋的历史地位建立了魏国。所以,赵、魏和韩国都是周朝的正宗继承国。

  正因为,魏国、韩、赵三国原本是晋国解体后一而分三的,继承周朝的正宗王室的国家政权,所以,一直占据周朝当年的周朝的镐京(西安),也同周朝一样一直是南方楚国是敌对的对抗的国家。就是说,荆楚与当年的周朝也好,与晋国也好,与后来的三晋的赵、魏、韩也好,是世世代代的传统意义敌对国家,当初主要还是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导致的有历史成见的敌对性。所以说,晋国和后来的魏国、韩、赵都继承了周朝的传统,在历史上一直与楚国是老对头。之间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总是相互明争暗斗。后来,由于在赵国、魏国、韩国西面的背后兴起了一个日益发展壮大的秦国,特别这个秦国实行了一个有利于楚国的政策“远交近攻”,几乎是成全秦国称霸的野心。

  可以说秦国这个充满了统一天下野心的“远交近攻”政策在初期使赵、魏、韩陷入了危机感中。此后魏国的领土也因为这个政策一点一点遭到秦国的蚕食,尤其当秦国的蚕食深入到魏国腹地渭水边建设咸阳时候,魏、韩产生更加强烈的危机感。同时魏、韩也发现泾水和渭水这样的天然屏障有阻止秦国进一步蚕食领土的作用,便有了开建郑国渠国防工程的举动。显然,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对当时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十分不利,而对于楚国眼前形式当然是十分有利。这样一来赵、魏、韩就自然处在腹背受敌的环境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战国初期,秦国与楚国虽然处的南北地理位置不同却搞得十分火热的原因。可以说,战国历史上楚、秦两国虽然意识形态有很大区别,却在地缘政治和外交上走得很近。当年两国的交往十分频繁,几乎每代王室都有结为姻亲关系。

  由于当时的魏国西安附近的陕西泾阳是魏国与秦国边界地区,属于传统的三晋之一的魏国地盘,但以魏、韩亲如兄弟的关系,自然要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进攻,那么魏韩合作在魏国领地搞国防工程项目就不奇怪了。于是,两国合作请来了郑国的水利专家,投入了人力物力开始了郑国渠的国防工程建设。郑国渠的初期工程很早,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就动工了。后来到战国初期,秦国开始扩张地盘,连续不断蚕食魏国领地,一直到达郑国渠工程附近,秦王便派兵阻止工程的继续。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历经了几十年建设的郑国渠最后停工了的原因。不过,当时秦国出兵阻止魏、韩的郑国渠工程的时候,工程基本上快完工了。这期间历经了秦国占领了这一地区一直到百年后,秦国人才突然发现郑国渠对秦国的农业灌溉巨大作用。于是他们在占领郑国渠一百年后才完成扫尾工程的,彻底打通渭水与洛水之间的人工河流郑国渠!!这就是郑国渠背后的历史真相!所以,与巴蜀地区的都江堰一样,郑国渠也不是秦国人修建的,而是周秦礼乐文人扭曲历史的一种说法!

  郑国渠的确是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处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是历史以来的口碑极佳的利民工程!然而,当年韩、魏国联合修建郑国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搞农业水利灌溉,而是搞的一项国防建设工程。正是为了应对秦国的“远交近攻”政策,秦国肆意蚕食三晋韩、魏国的地盘的防御性手段。正如历史上说的,为了“藉之以蔽其西”面的秦国,韩、魏才联合修建了郑国渠企图阻断秦国的东进。

  显然,郑国渠是用人工开挖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将泾水与洛水就这么一连接,与边境防御工事就成了。既简单又容易,其工程量还没有赵国修筑几千里的长城费的功夫大。毕竟赵国修长城劳心费力,还是被秦国抢去了洗白了,改名换姓曰:秦始皇长城!历史上为什么不说是赵长城?赵国人应该对长城贡献更大,在别的地方开采巨石,还要远距离搬运,修建起来,其工程量大得多。而且赵长城做工比秦以后添加的长城长的多,做工精细,精致得多!

  有历史记载:“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这段历史记载就可以说明当时的魏、韩面临西部边境的秦国的不断扩张,魏韩统治者急切的企图利用天然屏障“屏蔽”与秦国的关系,阻止秦军东进的战略意图,即“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于是,韩魏就联合修建的郑国渠,目的当然是作为边境的防御工事,阻止秦国蚕食他们的土地。

  历史上一种说法,是韩国人派人到秦国境内修的郑国渠完全是周秦礼乐文人的说谎。想一想,韩国人为什么要到秦国境内修建郑国渠?韩国人有那么大的胆量,在秦国还不知情的情况下派人到秦国修郑国渠?这可能吗?其真实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据历史记载,韩国在边境线上修郑国渠秦王一直不知道不知道,后来发现了连忙出兵阻止。这就是为什么郑国渠在快完工时候中间停止了一百多年,最后扫尾工程才是秦国人完成的原因。据说现在人知道历史上的郑国渠与韩国有关系的历史资料是韩非子的著作,如果没有这个,也许你现在恐怕不知道郑国渠跟韩国有半点关系。你想过没有,韩国的西边与秦国更近的却是魏国,应该魏国更会参与韩国人都想参与的修建郑国渠以阻断与秦人的关系的。

  现在历史资料少是因为周秦礼乐文人“非秦记皆烧之”的原因,要弄清楚历史的真相需要侦破,需要逻辑思维。知道诸国的历史典籍被秦人烧掉了就应该懂得如何去思考了。是啊,先秦时候哪国没有信史文字呢?都应该留有比秦国多得多的文字记录,秦国才是一个没有文字和文明的西北的落后的野蛮国家。可是,你见过诸国历史文字,包括齐国太史简与晋国太史董狐留下的著作吗?没有吧!主要是周秦礼乐文人非秦鲁记皆烧之,凡秦记不但不烧,而且大力吹嘘!

  修郑国渠的记录文字在晋国太史董狐的著作中肯定有,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就连秦人自己都 羞于提到郑国渠是秦人自己修建的。毕竟说郑国渠是秦人修建的是后儒。 但后儒不明白就在于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魏、韩国也不会傻到出钱出技术到敌对国秦国境内去修郑国渠的;秦人也不会允许在自己征战的路途上挖一条横沟挡住自己的进退路线的!想一想,郑国渠是作为边境界防御边界防线,一般是弱国才这样做。表明弱国魏、韩国人不想在强大的秦国军事压力下丢失土地的才这样搞的。一个军事上强大到处征战的秦国绝不会去挖一道横沟挡住自己的进退之路,这是很简单的逻辑!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想不到魏、韩花费了那么大人力物力修建的国防工程还是被秦人攻破了,这里的一切都归秦国拥有了,并且日后给秦国利用来灌溉农业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朝朝代代都有无算的给别人做嫁衣讨不到好报的故事,你说咋办?你敢说谁身上没有跟人家做了嫁衣讨不到好报的故事?这就是老子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_”。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这事多了去了,有人集聚一生的钱财一夜之间被强盗抢光了的事太多了!

  当然,说到底郑国渠的长期意义还是利民水利工程,为华夏民族的民生做出了伟大贡献,利在千秋万代!这才是主要的!

标签: 秦国 郑国渠 魏国 咸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