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国家混乱不堪,为什么单单在教育上,却是人才辈出?

犀牛历史 139 0

教育是国家根本,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图强,必须从教育开始抓起,增强教育软实力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当然不同阶段,受制于经济文化的制约,教育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国家忧患,内部军阀混战,外部列强压阵,众多政党都在探索救国之路,双重压力之下,民国政府风雨飘摇,政府力量无法控制国家前进道路,混乱的局势使得思想得到解放,尤其是教育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人才。

实际上,但凡研究过教育历史的人,都对民国这一阶段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民国出现了众多现代主义文学家,在文章、诗词创作等方面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民国文人身上有一种独有的骨气,这一阶段正是战火纷飞的时代,民国文人有自己独特的追求,许多人即便身处战乱区,也依旧在尽心尽力的保护本国文化,用行动实践着自由与信仰。

民国时,国家混乱不堪,为什么单单在教育上,却是人才辈出?

在那个年代,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许多人背井离乡奋斗在战斗第一线,但是民国时代的教育家们十分重视教育程度,正如蔡元培在担任教育长时,经常与下属们探讨一个问题,蔡元培认为,教育的阶梯性由来已久,如果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中学阶段就更不能办好了。

因此提高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投入师资力量办好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蔡元培提出这一想法以后,经过周密细致的讨论,教育部认为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想办法却提升,并且将重点放在最基本的教学课本,教学用具上,花费了许多心血。

特地找来了许多国外留学回来的专家,结合传统私塾文化熏陶起来的教师,联手制定了最新的教学课本,例如当年精心制成的《开明国语》,由许多大师操刀完成,叶圣陶先生负责整体构架,著名画家丰子恺作图,内容都是经过专家们讨论完成,汇集了当时教育大家们的心血。

民国时,国家混乱不堪,为什么单单在教育上,却是人才辈出?

因此这本课本有多么难得可想而知,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慎重考量的,当时众多社会学者认为,这本书既要做到内容充实,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还原教育的本质,甚至为了课本中的一句话讨论多天,可见民国学者们对教育有多重视。

教育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选拔人才,民国时期因为战争影响,并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一些高等学府,例如清华等名校也不是以考试制度最为标准,而是以学生的才华为依据,这也让许多严重“偏科”的大文豪得以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清华大学的选人方式影响了许多高校,尤其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为了应对战争影响,许多学校纷纷搬迁建立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就是如此,不过在1940年以后,许多临时组建的大学重新开始招生,并且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固定,学生报考需要经过,笔试,口试等环节。

民国时,国家混乱不堪,为什么单单在教育上,却是人才辈出?

当然西南联大不拘一格,向全国招揽教学人才,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当时就已经发表过许多作品了,但是没有高校任职经验,西南联大破例聘请了沈先生为教授,这种做法得到了社会赞叹,其他很多学校都用这种方法招揽讲师。

为了坚持民主治理校的理念,西南联大率先在学校内规定,讲师没有官位名称,统称为“先生”,间接的保证了教学气氛,同样也保证了思想自由,先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来往,是教学理念的一次大尝试。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据说在陈立夫担任教育部长时,曾想在西南联大校内进行改革,院长级别的人必须是国民党成员,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即便辞去职务也不愿违背信仰,这些导师们也是思想自由的先驱者,不愿意接受束缚。

民国时,国家混乱不堪,为什么单单在教育上,却是人才辈出?

而蔡元培担任校长期间,组建评议会,邀请各路学者加入,参与到学校的规章制度,焦旭套路中去,广开言路、吸取各方意见,保证了教育水准,这才是当代教育家应该有的风范,此外民国学者们还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情怀。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的时候,生活十分疾苦,每天还有保证教学质量,久而久之脸色蜡黄,身体不适,就是这样还要打起精神为学生上课,这就是民国学者的丰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一个人为了优厚的条件而叛逃。

民国时,国家混乱不堪,为什么单单在教育上,却是人才辈出?

他们虽然没有上战场,却把手中的笔当作武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从校长到奋斗在一线的讲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者教学者的风采,这些人的傲骨风气才是最宝贵的,民国这个大染缸没有让他们迷失自我,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民国教育时期的现状》】

标签: 民国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