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这部小说符合史实吗?

犀牛历史 185 0

《东周列国志》是作者将《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加以整理,然后用古白话写成的小说,虽说也有不少虚构,但总体来说是符合历史的。以下是一些不符历史之处:

1、原著中郑庄公声言如周,诱使武姜送信给共叔段,约定日期造反,公子吕差人在路上截获了武姜给共叔段的书信,得到了证据,随后郑庄公往廪延一路徐徐而进,公子吕率兵埋伏在京城附近并派人扮作商人混进城中。等到共叔段造反离开京城,潜进城中的人在城楼放火,公子吕在外攻城,遂占了京城,随即出榜宣布共叔段备恩忘义之事,京城人都说共叔段的不是。共叔段士兵也纷纷离散。共叔段奔向鄢邑,结果郑庄公已先进了城中,只得奔向共城。郑庄公率兵攻城,共叔段走投无路,叹曰:“姜氏误我矣!何面目见吾兄乎!”遂自刎而死。郑庄公进城抚尸哭曰:“痴儿何至如此!”这些细节都是虚构的,《左传》中对郑庄公攻打共叔段的记载是这样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记载的比较简洁,具体细节语焉不详,而且最后共叔段也没自尽。原著对这段算是合理虚构,使之更加精彩。

2、齐桓公与公子纠为齐襄公弟弟,原著中均成了齐襄公儿子。

3、作者没有搞清先秦姓氏制度,先秦男子名字为“氏+名”,原著中却多次将氏当成姓,比如赵衰是赵氏嬴姓,原著中却说赵衰姓赵。除此之外,原著也有几处将姓放在名前,比如阖闾是吴氏姬姓,名光,原著中有好几次称呼其为姬光,秦国是赵氏嬴姓,原著中也像我们平常那样称呼其国君为嬴xx,这些都是错误的叫法。

4、扁鹊见的蔡桓公是战国时的齐桓公田午,而原著中扁鹊见的却是春秋时的齐桓公小白。乐羊子是东汉人,作者将其与战国时的乐羊混为一谈,并用乐羊子的故事来丰富和演绎乐羊成名之前的经历。

5、《赵氏孤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赵庄姬陷害赵家导致赵家被灭族,另一种就是广为流传的屠岸贾屠灭赵氏,公孙杵臼、程婴保全赵孤。《东周列国志》选择的是后者。《史记》中记载屠岸贾没请示晋景公便灭了赵氏,杀的婴儿并不是程婴的儿子而是程婴、公孙杵臼用的别人的儿子,也没有说程婴是如何将赵孤藏匿山中的,赵氏复兴也是在晋景公时期。《东周列国志》中屠岸贾屠灭赵氏及索要赵孤都经过了晋景公的同意,程婴用的婴儿也像民间传说中那样是自己的儿子,韩厥遣人扮作医生入宫悄悄地将赵武带出宫交给程婴,最后赵氏复兴是在晋悼公时期。

6、萧史弄玉出自刘向的《列仙传》,并不是史实,作者对这一典故进行了加工。

7、小说中打仗总是一声炮响,方式经常是将对将,这些都不符合历史,可以说这是很多古典小说的通病。小说第二回赵叔带说出了“西周”一词,而西周是后人的称呼,当时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西周。“大人”一词用于官场始于明代,而小说中称呼官员却多次用到了“大人”这个词。纸是汉代才有的,原著中却多次出现纸。

8、《东周列国志》前后矛盾之处:第四十八回介绍赵穿是赵盾从弟,第五十一回赵穿却称呼赵盾为叔父。第二回褒珦因直谏周幽王而被囚,其子褒洪德为赎父而进献褒姒,后来史苏却说“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女褒姒归之。” (这个应该是作者在收集史料时忘了将这两种说法统一起来的事。)小说中将庄姬称为公主,后来却说公主是汉代才有的称谓,实际上周代已经有公主这一称谓了。祝聃在第十回已经死过了,但在最初冯梦龙《新列国志》中祝聃在第十一回却死而复生,后来蔡元放发现了这点,将第十一回的祝聃改成了郑将。

9、秦始皇之母真实姓名并无记载,《东周列国志》中称呼其为赵姬,后人便以赵姬来称呼秦始皇之母。楚成王娶的两个外甥女真实姓名也无记载,原著中起的名字叫叔芈、伯芈,直接让这俩随了母姓。

10、原著中存在不少鬼神之事,虽然这些基本上都有史料记载,但毕竟不可能是真实历史。

总的来说,《东周列国志》中的大事基本上符合历史,细节部分的虚构较为合理,对人物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其中的权谋、外交、国家兴衰等更是精彩纷呈,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与错误,但也算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演义小说。

标签: 东周列国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